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70例康复疗养效果观察
2010-05-30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蒋晓璇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 蒋晓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即使是稳定期的老年COPD患者在呼吸驱动、气道阻力、气道顺应性、呼吸肌肉力学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改变,这些改变促使COPD患者的病情不断向呼吸衰竭阶段恶化进展[1],故此时应予以适当干预。为此我们选取2001~2004年间入我院康复疗养的70名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对其30 d康复疗养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的时间为2001~2004年,70名受试者均为此间入我院疗养的4个月无发作的稳定期COPD患者,男50例,女20例;年龄60~72岁,平均(62±2.6)岁;病程6~8年。
1.2 方法
1.2.1 入院后做必要的医学检查 包括一般情况检查、临床各科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肺功能的测定、营养状况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和时间。
1.2.2 饮食疗法 低盐饮食,每日摄钠量限制在5 g。戒烟限酒。食用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食物。
1.2.3 自然因子及缩口腹式呼吸训练 在室外空气清新处散步,2次/d,30 min/次。缩口腹式呼吸训练:取平卧位,呼气时腹部下沉,口唇皱缩如吹笛状,使气体自口唇小缝缓缓呼出,同时在腹部放置一个沙袋以进一步提高腹压。吸气时上腹部对抗沙袋的压力将腹部徐徐隆起。反复数次,呼吸轻缓,全过程自然轻松,可适当加深,从每次锻炼5 min起,时间逐渐延长,直至1 h。1~2次/d,沙袋由轻至重(由2 kg增至4 kg),呼吸频率由快到慢,最终8次/min左右,锻炼4周。
1.2.4 肺功能检测 采用日本Chest公司产HI-501型肺功能仪,于康复疗养前后测其肺功能。包括呼吸频率、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
1.2.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康复疗养前后肺功能变化(表1)。
表1 康复疗养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s)
表1 康复疗养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s)
注:疗养前后比较,均P<0.05
分组 呼吸频率(次/min) 肺活量(L) 1 s用力呼气量(L) 最大通气量(L) 时间通气量(L/min)前18.46±1.25 2.64±0.89 3.37±1.79 82.47±31.62 2.68±0.90后10.40±2.40 3.00±0.87 4.08±1.65 85.02±37.82 2.89±0.92
由表1可知,COPD患者进行康复疗养后,呼吸频率显著降低,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康复疗养前后呼吸功能变化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呼吸力学的改变存在于COPD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COPD的患者即使处于稳定期,其气道阻力已明显增高,气道弹性、顺应性、运动耐力均有所下降,这必将加重阻塞,影响通气并最终进一步导致低氧以至发生呼吸衰竭[1]。因此,对于COPD患者的治疗不仅在发作期,即使在稳定期也应予以干预。我们利用我院处于青岛海滨,气候温和,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微量元素多,尘埃及微生物少等自然疗养因子的优势并结合饮食疗法、体育疗法,以及在一定强度的沙袋负荷下进行缩口式腹式呼吸的锻炼方法对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康复疗养。尤其是进行缩口式负荷呼吸锻炼时,由于气体在呼气时是缓慢呼出的,故能延缓呼气时气流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减缓气道动力压迫,使等压点移向中央气道,防止气道早期闭合而引起肺内气体大量滞留,提高肺及胸廓的顺应性,降低肺通气阻力,提高肺通气的动力[2]。其次,自制沙袋加压负荷腹式呼吸锻炼可使吸气肌、呼气肌均主动参与收缩,反复锻炼可提高呼吸肌肉耐力和力量。特别是呼气肌的主动参与更能锻炼和增强膈肌、腹肌、肋间内肌肌肉的活动,改善收缩和舒张功能,促进肺内残留气体排出,减少死腔通气量,从而增加肺活量,保障有效通气,充分供给机体活动所需要的氧气[3]。结果显示,康复疗养后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的呼吸频率显著减低,呼吸的有效性明显提高,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肺功能得到改善,延缓了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了老年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1]冯靖,陈宝元,朱宝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力学和炎症状态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5):332-335.
[2]钟南山,府军,朱元钰.现代呼吸病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67.
[3]Guell R,Casan P,Belda J,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out patient rehabilitation of COPD:A randomized trial[J].Ghest,2000,117(4):97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