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砂枇杷套袋试验
2010-05-30叶小君陈新炉童树松
叶小君,陈新炉,童树松
(1.浙江省兰溪市农业局,浙江 兰溪 321100;2.兰溪市女埠街道农技站,浙江 兰溪 321100)
兰溪市地处浙江省中西部,气候适宜枇杷栽培,主栽品种有大红袍、穆坞白砂等,品质优异。但由于果农管理粗放,生理性病害严重,优质果比例低、效益差。为了增加果农收入,提高果品质量,笔者于2006-2008年在兰溪市穆坞村开展白砂枇杷套袋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设在女埠街道穆坞村白砂枇杷园,面积1.5 hm2,树龄12年生,山坡地,朝南,土层薄,肥力较差。
1.2 处理
套袋材料选用双层 (外黄内黑)过蜡纸袋。套袋时间均为每年3月下旬,对每株枇杷的果实随机套袋70%,余下果实作为对照不套袋。套袋前对果实和树冠均匀喷施1次杀菌杀虫剂,药剂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20%速灭杀丁1 500倍液。其它措施同常规管理,均疏果,单穗留果一般2~4个。
1.3 调查项目
套袋果不提前摘袋,每年5月下旬果实自然成熟时,对试验园果实随机取样,每株取套袋果与对照果各10个,抽样20株,共200个果实。调查成熟期、日灼果数、锈斑果数 (以占果实总面积5%为界)、皱皮果数、裂果数、机械损伤果数、果面光洁度、单果重、用手持折光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优质果数 (果重≥25 g)、优质果比例、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熟期
套袋果比对照延迟4~5 d(表1)。
2.2 生理性病害发生率
日灼病:套袋果发生率为0,对照 (果面超过3%)平均发生率25.8%。
锈斑:套袋果 (占总果面5%以上)平均发生率0.5%,对照发生率8.0%。
皱皮:套袋果发生率11.2%,对照为12.7%。裂果:套袋裂果率为0,对照为7.0%。
机械损伤果:套袋果发生率为1.4%,对照为1.5%。
生理性病害平均发生率:套袋果平均为12.9%,对照为35.4%。
果面光洁度:套袋果面光洁,对照一般。
2.3 单果重
套袋果平均单果重27.2 g,对照为26.9 g,两者无显著差异 (表2)。
2.4 可溶性固形物
套袋果为15.5%,对照为15.8%,两者无显著差异。
2.5 优质果比例
套袋果为67.0%,对照为31.2%。
2.6 经济效益
套袋果平均售价40.0元·kg-1,对照平均售价18.7元·kg-1,套袋果比对照提高21.3 元·kg-1。
表1 套袋对白砂枇杷成熟期和生理性病害的影响
表2 套袋对白砂枇杷品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枇杷套袋果与对照相比,果面光洁,生理性病害2年平均减少22.5百分点,其中日灼病发生率减少25.8百分点,锈斑发生率减少7.5百分点,裂果率减少7.0百分点。成熟期推迟4~5 d,可溶性固形物和单果重变幅不显著,改善皱皮效果不明显。套袋后果实外观柔嫩明亮,优质果比例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因此套袋技术在生产中可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