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2、IL-10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2010-05-30刘延菊郝玉栓曹明耀李显平姚艳冰姚艳冰
刘延菊,郝玉栓,曹明耀,李显平,姚艳冰,姚艳冰
(1.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河北 邯郸056029;2.河北工程大学临床医学院)
近年研究表明人T淋巴细胞对梅毒螺旋体(TP)的免疫反应极为重要,细胞因子在梅毒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我们采用ELISA法测定22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2、IL-10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梅毒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现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经临床确诊且未经治疗的门诊二期梅毒患者2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1-55岁(平均35.6岁),均无自身免疫病病史。所有病例均通过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TPPA)及ELISA TP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选择正常对照组12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20-35岁(平均27.8岁)。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实验方法 采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及健康组血清IL-2、IL-10水平。ELISA试剂盒为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RPR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体滴度,RPR试剂盒购自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得结果以±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与病例组血清IL-2、IL-10测定结果见表1。22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IL-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06,P<0.01)。
经驱梅治疗后3个月22例二期梅毒患者分为血清RPR阴转组和RPR未阴转组,见表2。RPR阴转组在治疗前IL-2高于对照组(t=2.23,P<0.05),IL-1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PR未阴转组在治疗前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t=4.41,P<0.01),治疗后IL-2低于对照组(t=2.09,P<0.05),而IL-10仍高于对照组(t=3.02,P<0.0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IL-2、IL-10测定结果比较
表2 治疗前后血清RPR阴转组和未阴转组血清IL-2、IL-10测定结果比较
3 讨论
Fitzgerald[2]等根据在兔模型中的结果,提出了一种Th1向Th2漂移的假说,解释梅毒病程发展的现象。认为梅毒螺旋体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即Th1样应答,清除大量螺旋体,但此后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大量前列腺素,直接抑制了Th1应答,选择性地激活Th2应答,而激活的Th2细胞因子又可抑制Th1功能,更加剧了Th1应答功能的抑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二期梅毒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L-2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Th2型细胞因子IL-10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支持二期梅毒患者Th2免疫应答占优势的理论,验证了Fitzgerald在兔模型上得出的结论,与国内报道[3]相符。夏迎华[4]等认为滴度下降的快慢是观察临床治愈情况重要诊断治疗依据。本文中经驱梅治疗后3个月22例二期梅毒患者有10例血清RPR阴转,12例RPR未阴转。阴转组治疗前Th1型细胞因子IL-2较对照组高,疗效较好,治疗后两类细胞因子水平恢复至正常。未阴转组治疗前Th2型细胞因子IL-10较对照组高,疗效较差,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IL-2显著低于对照组,Th2型细胞因子IL-10较对照组高,支持李秋涛的结论[5]。可见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考虑未阴转组由于IL-2等Th1细胞因子的明显减少,NK细胞、CTL、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低下,不能有效清除梅毒螺旋体,而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大量分泌,诱导Th2型模式的发展,从而抑制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应答,导致机体对梅毒螺旋体产生耐受,致使梅毒螺旋体在体内长期潜伏。杨日东[6]认为细胞免疫抑制和降低是梅毒患者经久不愈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提示针对治疗后未转阴的梅毒患者,除了正规驱梅治疗外,应联合应用某些免疫调节剂增强其细胞免疫,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1]Baker-Zander SA,Fohn MJ,Lukehart SA.Developement of cellar immunity to individual solube antigens of Trepanama pallidum during experimental syphilis[J].J Immunol,1988,4:4363.
[2]Fitzgerald TJ.The Th1/Th2-like switch in syphilitic infection:Is it dertermental[J].Infect Immun,1992,60:3475.
[3]宋继权,刘胜武.梅毒患者病程中宿主的免疫学变化[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273-275.
[4]夏迎华,蒋红利,王晓丽.324例梅毒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8):1048.
[5]李秋涛,樊曼云,张秋堂,等.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83.
[6]杨日东,蔡川川,田广南,等.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4,8(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