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2010-05-28杜绍印李建军
杜绍印,李建军
(1.郯城县种子公司,山东郯城 276100;2.郯城县农技推广中心)
近年来,鲁南稻区由于水稻生育期普遍较长,加之部分年份秋涝,致使小麦播种推迟,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为了解决此问题,郯城县自2005年以来开始研究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2009年又被山东省农技总站列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县,通过项目实施,使这一技术更加趋于成熟。目前该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将此项技术总结如下:
1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项目完成情况
郯城县项目区安排在稻茬麦种植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灌排条件和土壤基础肥力较好、种植管理水平较高、示范效果明显的归昌、花园、杨集三个乡镇,面积为10.5万亩,其中50亩核心示范区建立在归昌乡陈庄村。2009年6月10日,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区示范田进行了测产和计算,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453.8 kg,比非项目区增加21.8 kg,增产5.0%。按当前粮食市场价格1.7元/kg计算,每亩增加收入37元,减少用工2个50元,减少机械投入30元,除去增加的费用30元,合计每亩增收节支87元。其中归昌乡50亩核心示范田亩产为480.5 kg,比非项目区亩增48.5 kg,比项目区亩增26.7 kg,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2 影响稻茬麦产量的不利因素
一是土地难整。稻茬麦田土地黏重难整,适耕期短,整地播种粗放,出苗率低,苗穗不足,影响产量。
二是播期推迟。鲁南稻区水稻收获较晚,使小麦播种延迟,一般在10月下旬播种,出苗晚,冬前生长时间短,致使苗小、苗弱,个体素质差,群体不足。
三是积温不足。由于播种晚,冬前积温不足,影响小麦正常生长,难以形成冬前壮苗。
四是耕层过浅。稻茬麦田常年耕作粗放,使用手扶拖拉机进行耕作,耕层较浅,一般不超过15 cm,并且形成犁底层,不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下扎。
五是后期早衰。由于耕层浅,施肥也浅,肥料易挥发流失,加之根系较浅,小麦生长后期容易出现脱肥落黄现象。
由于以上原因,使稻茬麦穗少、粒少、粒轻,影响产量。
3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结果分析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是在水稻收获前10~15天,人工把麦种撒入稻田,利用稻田的湿度使小麦生根发芽,从而使小麦的播种期提前,以利于形成冬前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产量。
3.1 不同播期对比试验
采用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小麦和水稻共生期的长短,是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去年秋种时我们在归昌乡安排了稻田撒播小麦3个不同播期试验,撒播时间分别为9月26日、10月4日和10月8日,品种为鲁麦18号。水稻都在10月23日机收,小麦亩播量为25 kg,于11月上旬追肥浇水,亩追复合肥50 kg,其他田间管理一样。从我们调查结果看,10月8日撒播的最好,冬前表现为苗壮、蘖多、次生根多,群体合理,产量高,比9月26日播种的亩增产38.8 kg(见表1)。
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稻田套播小麦是解决水稻收获偏迟,争取稻茬麦适期播种的一项有效措施,特别是在秋涝年份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
3.2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群体变化情况
通过对免耕田小麦和机耕撒播的小麦生长发育周期进行对比调查结果(见表2)如下:一是小麦免耕田的基本苗比机耕撒播田多7.6%。二是免耕田小麦越冬期的亩茎数比机耕撒播田多46.3%,单株分蘖多40%,三叶大蘖多50%,次生根多26.7%,叶龄大出33.3%。三是免耕田小麦最大群体时的亩茎数比机耕撒播田多出16.2%,单株分蘖增加19.2%,三叶大蘖多30%,次生根多12.9%。四是免耕田小麦比机耕撒播田亩产增加21.8 kg,增产5.0%。
表1 稻田免耕小麦不同播期调查
表2 小麦免耕与机耕撒播不同时期群体调查结果
4 稻茬麦免耕高产栽培的增产机理
4.1 表土层肥力高,保持了良好的土壤结构
一是水稻追肥多撒施在表面,使免耕表土层残留了大量养分。二是水稻残茬及根系的腐烂,使表土养分增加。因此,表土层肥力高于翻耕。
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的土壤毛管和孔道体系,土壤容重适宜,毛管孔隙多,避免了过湿耕作造成的土壤黏重、板结,土壤结构明显优于翻耕。
据县农技中心化验室在小麦播种前5天取表土层0~15 cm土壤化验测定:免耕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为 1.4%、104 mg/kg、20 mg/kg和70 mg/kg,分别比翻耕相对高23.7%、14.3%、7.7%和16.7%;在小麦收获当天取表土0~20 cm测定,免耕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比翻耕相对高2.5%,33.6%,11.9%和25.8%;毛管孔隙度0~15 cm测定:免耕毛管孔隙度分蘖期、拔节期分别为45.6%、46.1%,比同期翻耕高4.2%和4.1%;非毛管孔隙度免耕土壤为4.1%和1.6%,比翻耕低54.5%~83.6%。
4.2 保证适期播种,土壤生态条件好,排湿抗旱,利于小麦健壮生长
稻茬麦免耕栽培能解决多雨天气带来的不利于整地的影响,保持了土壤自然疏松结构,毛细管畅通,理化性状好,能保证播种质量。机耕撒播田大孔隙多,犁底层坚硬,下渗雨水在犁底层滞留,湿害较免耕田重。经测定,免耕田耕层土壤含水量比相邻翻耕田低22%。在常年冬旱的我县,冬季免耕田土壤毛细管未被切断,土壤水分具有一定的整体流动性,深层土壤水分可源源不断地沿毛细管上升,表层0~15 cm含水量明显高于翻耕田,经测定土壤含水量一般高2.1%~2.5%,能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利于小麦健壮生长。
4.3 出苗早、齐、全,分蘖早,低位分蘖多,增加有效穗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一是解决了覆土不均匀、出苗不齐、出苗时间不一致等问题;二是免耕田较平整,利于小麦出苗早、齐、全、匀,很好地利用了秋冬光热资源,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了有效穗,达到高产的目的。据调查,免耕田比翻耕田,田间出苗率高出4.3个百分点,出苗期早1天,始蘖期早10~15天,越冬苗单株分蘖多30%,亩茎数增加1.4,亩产量增加21.8 kg。
5 稻茬麦免耕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5.1 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种衣剂拌种
良种是高产的基础,经试验表明,稻茬免耕高产栽培要注意选用越冬期抗寒能力强、中后期生长活力旺盛、补偿生长力强、熟相好的小麦品种,如烟农19号、良星99号、济麦22号等。
5.2 适时播种,掌握合理共生期
小麦、水稻的共生期一般掌握在8~10天内,不宜超过15天。如共生期过长,容易造成小麦徒长,形成弱苗。
5.3 适量播种,合理密植
亩播种量掌握在17~20 kg,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
5.4 合理运筹肥料
注意重施苗蘖肥,水稻收获后抓紧追肥浇水,一般亩追复合肥(15-15-15)50kg,然后开沟覆土、浇水。春季视苗情定追肥早晚,一般于小麦起身期亩追尿素10~15kg。
5.5 做好覆土工作
结合开洇灌沟时覆土,有条件的覆盖土杂肥,注意要覆盖均匀。
5.6 搞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冬前或早春及时搞好杂草防治。稻茬麦田以单子叶杂草为主,可用6.9% 骠马水乳剂每亩75 mL或3%世玛乳油25~30 mL兑水35~40 kg对茎叶喷雾,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春季是各种病虫草害多发季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最大程度地减轻病虫危害。小麦白粉病、锈病,可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75 mL兑水30kg,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防治纹枯病,可在小麦拔节初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 mL,兑水50~70kg,喷浇于小麦茎基部;防治麦蚜,可亩用30%虫对手乳油80~10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小麦红蜘蛛,可亩用1.8%阿维菌素20~25mL兑水30kg喷雾防治。
6 结论
稻茬麦免耕高产栽培技术具有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肥力结构,排湿抗旱,理化性状好,利于小麦生长。该技术不仅有增产增收之功,还具有省工、省肥、节约成本之效。对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劳力不足的矛盾、提高小麦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实施耕作制度改革,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