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江河
2010-05-26博陵
博 陵
永远的江河
博 陵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许多灿烂的文明都是依河而兴。源远流长的尼罗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滋润了绚丽而厚重的中华文明;由喜马拉雅山万年冰雪融汇而成的印度河,酿造了古印度文化;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崇山峻岭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成就了早期的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繁荣,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药典、最早的农历、最早的史诗……
万古流淌的江河不仅哺育了人类文明,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舟楫之利。水运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兴起,江河的航运功能逐渐淡出并在水利综合开发利用中被弱化,昔日波涛汹涌、百舸争流的江河,开始变得温文尔雅、寂然无声,一道道大坝、一架架桥梁、一座座水库、一个个电站,展示人类强力“征服”和恣意索取“伟大成果”的同时,也为舟楫筑起了一道道“屏障”。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是源源不断输出的电力,一边是逐渐萎缩的河道、恶化的水质和退缩的河口湿地。
航运功能弱化,少了舟楫相挤帆影穿梭,许多江河的生命也随之衰微。据统计,全国已有包括黄河、辽河等大江大河在内的90多条河流发生过断流。在我们的记忆里,西江黄金水道曾留下磅礴而辉煌的身影。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这条水上通衢渐渐偃旗息鼓。告别帆影飘飘,西江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然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放弃了西江漕运的广西人,连目光也大大往回收缩。与之山水相连的广东,顿成咫尺天涯。显然,伴随帆影远去的不仅仅是一条黄金水道。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旦江河自身生命系统发生危机,以它为依托的其他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一条河流断流、长年干涸直至生命走向终结,必将导致流域生命系统的衰亡。黑河下游居延海的严重沙漠化,塔里木河流域罗布泊、楼兰古城葬身沙海,无定河边统万城的悄然消失,历史悲剧俯首可拾,触目惊心。
深感于黄河危机的切肤之痛,一些专家学者发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呐喊,黄河全线通航的宏伟目标也被提上日程。虽然恢复全线通航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时遭质疑,然而,我们却欣喜地看到了一种转变,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统筹协调水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广泛认知、认同,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与这种理念的转变相比,黄河全线通航是否可行、是否具有经济性的争议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
江河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有其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运行规律。开发江河的经济功能,必须尊重其生态功能,切不可兴一利而生一弊。在这方面,一些航运发达国家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中,他们始终把防洪和开发航运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整治和渠化,开发河道,建成了四通八达、统一标准的国家水运网,水资源综合利用进入了良性循环,江河随航运的复兴而重新焕发了活力。
除却江河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黄河,作为母亲河,它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又彰显了华夏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既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格,又代表龙的传人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而这一切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弘扬,都是以黄河的健康生命为载体。因此,维持黄河的生命健康,就是维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维护江河的生命健康,就是维护人类自己。
请善待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