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测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0-05-22白如彬周国华翟家宝黄良伍

统计与决策 2010年3期
关键词:题项人际效度

白如彬 ,周国华 ,翟家宝 ,黄良伍

(1.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10000;2.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0 引言

中国的私人关系(Guanxi)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关系营销理念的流行,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对其积极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庄贵军等认为,私人关系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在中国的商业活动中,私人关系是一个基础变量,私人关系对社会意识和企业间关系的发展、营销实践和商业投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1][2][3]。

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作者发现当前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通过实证研究私人关系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3][4][5]。但是针对私人关系的结构维度的基础性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针对组织间的私人关系的维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1.1 相关理论

本文研究供应链跨组织私人关系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是科斯(Coase,R.H.,1937)提出的,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会在经济活动中寻求降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方法,当某些正式制度不够健全时,企业更可能会寻求和利用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为其竞争与成长寻求资源支撑[4]。跨组织私人关系正是这种行为的重要体现。

根据社会嵌入理论,持续的经济关系必然诱发社会关系,社会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企业间组织关系)常嵌入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私人关系)之中,并与跨组织的私人关系交互影响[6]。作者认为对供应链组织也会通过对跨组织私人关系的充分利用,提升供应链组织间的合作关系,进而达到降低组织间的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的目的。

1.2 跨组织私人关系

跨组织私人关系则是指不同组织之间人员的私人关系。庄贵军等认为跨组织人际关系是组织边界人员(销售管理人员、厂商代表、采购人员等)的私人关系,并且是企业进行沟通的一条有效途径[1]。而王晓玉则从商业角度出发认为私人关系主要是指分销商人员与供应商营销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以外的一种朋友关系[7]。综合相关文献,本文研究的跨组织私人关系是供应链组织间相关人员工作之外的社会联系,多是一种和商业有关的商业朋友关系。

1.3 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

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是对组织间私人关系联系水平紧密程度或质量高低的评价。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分为强连带和弱连带,弱连带提供了人们取得自身所属的社会圈之外的信息管道,但是强连带会对人们的行动提供更多信任基础[6][8][9]。

私人关系并不是在中国才具有,中国只是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完善而应用更多而已,本文的研究正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将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的结构维度假设为人际互动、信任和适应性。

(1)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既有情感的成分又有互惠合作的利益成分,是人与人之间的积极、友好相互作用的过程。与信任和适应性是紧密联系的,是衡量跨组织私人关系的重要因子。

(2)信任

衡量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信任是前提和基础性的变量,也是影响组织间私人关系人际互动和适应性之间关系的因素,人际互动多,相互了解加深,信任程度相应加深。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人际互动和信任有显著正向相关。

(3)适应性

本文中的适应性则是从跨组织私人关系的角度出发,是组织间私人交往中双方相互调整自己、适应对方的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人际交往的双方是否有事好商量,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即使这样会损坏自身的利益)是否考虑对方的利益,都是私人关系质量水平的体现。并且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适应性对交往双方的相互信任和人际互动都有显著的影响。所以作者将适应性作为衡量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水平的重要维度。并提出以下假设:

H2:信任和适应性有显著正向相关。

H3:适应性和人际互动有显著正向相关。

2 调研设计与变量设置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是在四川地区完成的。主要集中在成都和宜宾,被调研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经销企业的主管人员。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食品、服装、电器、机械和装饰建材等行业,调查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进行。

本文数据收集是通过两次调查完成的。因为调查都是课题组成员直接上门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所以问卷的有效性比较令人满意。第一次调查是2008年12月在宜宾进行的,收集的数据主要用来对问卷进行前测。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63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占88.78%,另外还对其中的47位调查对象进行了重测调查,目的是观察量表的再测信度,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大于0.5,显示量表具有外部信度。第二次调查是2009年1~2月在成都和宜宾两地进行的,第二次调查的样本中,共收回问卷252份,其中有效问卷226份,占89.7%。

2.2 变量定义与衡量

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设计都是尽量采用国内外已经发表的权威学术论文使用过的量表。有些问题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适当修改,保持原意不变。具体而言,本文衡量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的因子,主要参考了我国学者席酉民、庄贵军、王晓玉以及国外学者Morgan&Hunt和Brian Fynes等人的研究来设计完成的。在翻译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量表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为因子设立了相应的题项。量表共有20个题项,用Likert 5分量表形式进行衡量,被调查者用打勾的方法指出他们对于这些表述同意与不同意的程度(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基本不同意,3表示无意见,4表示基本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3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3.1 探测性因子分析(EFA)

3.1.1 因子提取及命名

探测性因子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对原始变量进行因子提取。我们对量表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探测性因子分析。当特征值设为1时,我们共提取出了三个主要因子,其方差累计解释度为63.684%。从因子载荷最大方差旋转的结果可见题项2、3、4、5、8被归为一类,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题项的内容涉及情感沟通和互惠合作方面的内容,证明情感和互惠交流是交织在一起的,与变量设置的假设相一致,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人际互动。

题项14、15、16、17被归为一类,从量表的题项可知因子检验的结果符合作者对信任这一因子的假设。可以看出几个题项的相关性很高,比较准确的表达了信任。题项18、19、20被归为一类。是符合作者对适应性这一因子的假设。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作者将跨组织私人关系的主要结构因子最终确定为人际互动、信任和适应。详见表1。

表1 EFA因子载荷和信度

3.1.2 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又称可靠性检测,是指测验的可信程度.。我们采用内部一致性来测试构造变量的信度,以Cronbach’sα值是否大于0.70作为判断信度是否合格的标准。对提取的因子进行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12个题项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7。其中,人际互动、信任和适应性三个主要因子的α系数均大于0.70,表明因子衡量的信度较好,可以接受。

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2.1 模型拟合检验

本文通过LISREL8.51统计软件对EFA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情况是:χ为125.89,df为51,χ/df为 2.47, p 值 为 0.00,RMSEA 为 0.08,CFI 值 为0.91。但是将因子载货系数进行收敛效度检验时,人际互动因子的平均炼方差AVE低于0.5,重新检验量表题项后,我们对人际互动载货系数较低的第4、5两个题项进行删除,得到模型M2的拟合参数,发现拟合情况明显变好,χ下降显著,RMSEA 为 0.08,等于 0.08的标准,NFI、NNFI都大于 0.9,因此,各项拟合指数均显示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详见表2。

表2 拟合参数模型检验结果

把构造的是三个因子之间的关系设定为1时,因子人际互动和信任的相关系数为0.30;人际互动和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32;信任和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60。并且T值检验系数均大于2的标准。证明了本文研究假设的三个因子之间显著相关性(见图1)。另外,对三个因子进行二阶因子分析,所得拟合参数与模型M2相同,由于三个因子交互相关与二阶因子分析相同,[10]且因子与题项关系更吻合,因此选则M2的CFA因子模型。

3.2.2 效度检验

本文测试的效度是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是一个主观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该领域的专家对某一量表能够测度多衡量的事物的认可度。由于本研究对各个因子的衡量都是在借鉴国内外学者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和修改,因此有比较好的内容效度。

图1 CFA因子分析结果

表3 效度检验结果

结构效度主要通过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来体现的。收敛效度主要通过平均炼方差AVE(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来衡量[11],其有效性下限通常设定为0.5。如表3所示,各个潜变量平均炼方差均在0.56~0.62之间,高于0.5的阈值,显示出良好的收敛效度。

差异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通常以不同变量之间相关性程度与此变量收敛效度值(即平均炼方差)的平方根之间的差异程度加以衡量。在表3所示的潜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到,对角线下元素显著小于对角线元素的值,即变量间相关系数显著低于平均炼方差的平方根,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差异效度。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统计质量。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作者对跨组织私人关系的结构维度假设均通过了检验。因此,作者认为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的结构维度可以由人际互动、信任和适应性三个因子组成,且三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的作用。研究的结果与中国的社会背景相一致,私人关系的互动交流既有情感的成分也有利益的成分,同时互动的程度也和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成正比,也与相互之间协调性紧密相关。三个因子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的水平。

本文对跨组织私人关系结构维度的深入研究,构建了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的结构维度。并证明了模型的成立。对于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跨组织私人关系质量提供了依据。

[1]庄贵军,席酉民.中国营销渠道中私人关系对渠道权利使用的影响[J].管理科学学报.2004,(6).

[2]王晓玉,晁钢令.中国市场上私人关系对企业间关系的影响[J].当代经济管理.2007,(7).

[3]Davies H,Leung T K P,Luk S T K,Wong Y.The Benefits of“Guanxi”the Value of Relationship in Developing Chinese Marke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5,24(3).

[4]姚小涛,张田,席酉民.强关系弱关系: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2):152.

[5]Peter K.C.Lee,Paul K.Humphreys.The Role of Guanxi in Supply Management Practices[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6,(07).

[6]Granovetter,Mark S.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91(3).

[7]王晓玉,晁钢令.私人关系、契约关系对企业间两层次信任的影响[J].上海管理科学,2006,(5).

[8]Granovetter,Mark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

[9]Granovetter,Mark.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pproach to Studying Labor Market[M].Americ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

[10]侯杰泰,温忠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Fornell,C.,D.Larcker.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I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

猜你喜欢

题项人际效度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搞好人际『弱』关系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