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在脑卒中患者软瘫期的运用体会
2010-05-17廖家权黄金忠
姜 茵,廖家权,黄金忠,李 焱
恩施州中心医院康复科(湖北 恩施 445000)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我科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对2008年1月~2010年8月50例脑卒中软瘫期病人采用良肢位的早期运用,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脑卒中患者均属本院住院病人,经CT或MRI确诊。将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软瘫期组患者50例,其中脑出血32 例,脑梗死18例。硬瘫期组患者50例,其中脑出血30 例,脑梗死2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别、瘫痪程度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软瘫期)体位即按照良肢位摆放。对照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硬瘫期)体位按良肢位摆放[1]。
1.3 良肢位摆放方法
1.3.1 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应尽可能高于躯干的高度。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垫一软枕,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垫一扇形小枕,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软枕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个枕头。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下放一小枕头令其微屈以防止膝反张。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若踝关节明显跖屈或内翻,应放置足托板使之保持在踝关节背屈、外翻位。
1.3.2 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患侧上肢尽量向前方伸展,肩关节屈曲约90度, 下面垫一软枕。健侧上肢可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软枕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1.3.3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软枕,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2]。
1.4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用χ2检验。
1.5结果软瘫期组患者无压疮等并发症,分离运动出现提前10d左右,肩关节内旋及脱位、髋关节外旋、踝关节内翻、康复治疗中肌张力增高等情况均优于硬瘫期组。两组比较,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n=50,%)
2 体会
上述结果说明,在脑卒中软瘫期运用良肢位的患者,肩关节内旋及半脱位、屈肌痉挛、髋关节外旋、踝关节内翻、伸肌痉挛、康复治疗中肌张力增高等发生率明显低于硬瘫期运用良肢位的患者。因此在软瘫期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预防众多并发症、提高康复疗效的重要措施[3]。脑卒中的软瘫期良肢位早期介入是预防瘫痪肢体挛缩、抑制痉挛、保持肢体良好功能的关键,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致残率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肢位摆放的注意事项:(1)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为了防止关节挛缩影响运动功能,必须定时进行体位变换;能在床上活动的患者,要自己做保持良好姿势的
练习,以预防废用性萎缩及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2)仰卧位会因受到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而出现姿势异常,另外骶部、足跟外侧、外踝等处容易出现压疮,因此,应尽量减少仰卧位的时间。(3)患侧卧位时,头及颈椎上部屈曲,下颚内收;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角度要小于90度;肩胛骨内侧缘和胸廓的平面与床接触,防止肩关节因受压而产生疼痛[4]。(4)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尽量前伸;踝关节处于中立位,防止内翻;手放于软枕上,维持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5)所有接触床面的肢体、躯干,衬垫踏实,避免中空。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2] 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昆明:华夏出版社,2005:12.
[3] 刘钦刚.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7.
[4] 周次雄,杨晓钟,苏晓琳,等.良肢位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