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探讨
2010-05-17覃红斌
覃红斌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湖北 恩施 445000)
组织胚胎学属于形态学,具有名词多、描述多、难以记忆的特点。这门课作为医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与医学各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其教学效果好坏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我们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将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应用到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大班的学生,一个班为教学改革实验班(94人),另外一个班为对照班(94人),两组学生进校录取成绩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并由同一老师执教。
1.2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讲授。实验班采用导入基础结合临床问题的学习方法,老师在讲课前结合所涉及到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然后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集体分析讨论,最后由老师再做补充讲解。每次教学讨论活动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见表1。最后通过结业考试分析两个班的成绩。
1.3 实验班的教学
1.3.1 精心设置课堂问题:在医学科学的各门学科中,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本学科教材为中心,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其他学科,准备一些交叉性的问题。如(1)在讲解血液时,提出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比值改变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有何影响?”,(2)在讲解内分泌系统时,设置了“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 等问题。
1.3.2 学生查阅资料、自学:本阶段由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挂图、投影、CAI课件等自学,老师则巡回辅导答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医学知识,要求掌握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从而找出解答这些问题的理论依据。
1.3.3 小组分析、集体讨论: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织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也可参加讨论,引导同学们发言和思考问题,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强调和巩固本次课的重点,解答一些与相关学科有关的内容,不让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偏题,为下一阶段的归纳总结做准备。
1.3.4 老师讲解:在本阶段由教师针对课程重点及问题进行讲解,结合其他学科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等课程,并根据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情况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如在讲解血液时,针对上课前提出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比值改变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有何影响?”,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进行回顾总结,进而归纳出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及其在病理状态下的反应。归纳侏儒症是由于生长激素(GH)在未成年时分泌不足引起的,GH的作用是促进肌肉、内脏生长,尤其是刺激骺软骨生长,对神经系统影响不大,故这类患儿身材矮小,而智力发育一般正常;但呆小症是由于小儿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甲状腺素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对婴幼儿的骨骼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显著,故呆小症患者不仅身材矮小,而且导致了脑发育的障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掌握了当堂课的重点、难点,也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 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发放调查问卷表184份,当场收回184份,回收率100%。实验班对各项调查内容的反馈见表1。
2.2两个班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从表2可见,实验班学生不但平均分数比对照班高,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记忆能力及纵横向学科联系发挥能力均高于对照班,特别是理解分析能力更明显优于对照班(P<0.001)。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n=94)
3 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美国哈佛医学院在教育方法学改革中的核心是减少讲课时间,强调学生自学,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自学和讨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医药卫生事业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医药科学技术或管理工作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是我国医学本科专业的总体培育目标。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启发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模式,注重的是把学习设置到纵横向联系紧密的医学问题中去,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习到很多相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和各方面能力。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标志着临床水平高低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临床思维能力[2]。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较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人体主要细胞、组织、器官的镜下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与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联系非常紧密,对该门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这种方法教学后,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双向渗透”,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疾病的概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3]。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92.88%的学生认为,该方法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去查阅大量医学文献,这样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思路开阔。另外还改变了过去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背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95.48%的同学认为该方法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学好医学专业的信心,而且应试成绩特别是综合理解、判断分析题的成绩有较大提高,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有显著差异。
总结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优点主要有:(1)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本方法是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培养学生逐步具备一名合格医生的素质。(2)注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均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即学习满足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医学知识和各种人文科学知识。(3)更多地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形成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密切了师生联系,形成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4)能够科学准确评估教学效果。本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可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等方面考查,科学地判断了学习的实际效果,也推进了考试的改革。(5)建立人才培养优势。采用本方法教学,使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在合作、问题解决、独立工作、交际能力等方面等都有优势。(6)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其求知欲望。当今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难题,主要靠自己探索解决,该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锻炼如何靠自己去获得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现有的知识模式,向未知的纵深与横向方面发展,这对其职业生涯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石玉秀,沈卓.组织学与胚胎学PBL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4):437-439.
[2] 王海平,林常青.医学院校开设逻辑学课程的探讨[J].科学教育,2006,12(6):30.
[3] 谭刚,覃能武,等.病案分析法在中枢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1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