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峰会:摩擦+平衡
2010-05-14赵杰舒琳
赵杰 舒琳
尊重东盟主导地位、欢迎美俄加入东亚峰会发挥建设性作用,凸显大国平衡智慧
10月28日至3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了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包括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三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第五届东亚峰会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
今年以来,由于“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等系列事件的发生,中国周边环境一度剑拔弩张,至今余波未平。此前为国际媒体高度关注的河内中日会谈,于29日突然临时取消,使得两国关系的下一步走向成“雾里看花”。
温家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东盟之行,尤其引人注目。陪同出访的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介绍此行情况时表示,温家宝此次与会目的是巩固睦邻友好、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结果“进一步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东亚合作”。
推动东亚区域合作
48个多小时、20多场重要活动,温家宝的越南行程之密集可见一斑。杨洁篪表示,在当前东亚地区形势和格局正经历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互利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本地区国家的共同愿望。”
来自外交部方面的消息,温家宝此行有两个格外引人关注的成果,其一是与东盟就共同落实好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六点建议,包括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持续、平衡、强劲增长;初步建成互联互通网络;有序推进金融资本市场开放融合;做大做强地区农业经济合作;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投入等。
同时,他还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立场,强调南海问题是有关声索国之间的双边争议,应由当事方通过对话协商予以妥善解决。
另外一个重要成果就是,29日,与东盟领导人发表涵盖经贸和财金合作、环保合作等13项重要内容的《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
“总体来说,温家宝此行达到了预期目标”,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研究室主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苏浩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在最近一年来东亚地区形势愈加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由温家宝出席一系列峰会的结果来看,这一目标应该说达到了。
苏浩认为,温家宝提出的一系列促进区域合作的举措,内容很扎实,也很详细,这无疑会赢得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东盟乃至与会各国的充分认可,从而有利于稳定东亚区域合作体系的构建。
在另外一位东亚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韦民看来,由于有一个复杂的区域背景,温家宝此行还有缓解东盟潜在顾虑的目的。通过经贸、金融等广泛领域的合作,表达了中国的外交诚意,其结果也凸显了“双赢”。
平衡而非对抗
当然,经济并非此次会议的全部议题。东盟轮值主席国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在峰会开幕致辞时说,本届峰会还将考虑并通过邀请美国和俄罗斯加入该机制,这一倡议最终得以通过。
由于此前有印度表达对“中国崛起”所产生影响的焦虑,以及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于去年底呼吁美国“制衡中国”的言论,因此此番美国被邀加入东盟运作机制就引发了各种猜测和评论,有分析认为东盟此举在于联合美国制衡中国。
10月30日,《纽约时报》题为《中国的快速增长导致邻国联合起来》(Chinas Fast Rise Leads Neighbors to Join Forces)的报道,认为中国的扩张和自信的贸易政策已经在亚洲掀起恐慌,促使其邻国开始重组旧联盟并试图塑造新联盟,去对抗正在上升的超级大国以捍卫自身利益。从东京到新德里,新一轮外交纠纷正在给美国机会,以重申它在该区域的地位。
该报道针对《人民日报》题为《印度向东看政策意在包围中国?》的文章认为,这一谨慎的观点“或许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对其邻国一整套发展战略所作出的反应”。而其所采访的中国问题专家查尔斯-弗里曼(Charles Freeman)则认为,中国人应感受到了河内会议所形成的联盟力量。
不过,另外一则来自路透社的报道与上述报道不同,它认为奥巴马访问印度等国目的并非制约中国。该报道援引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罗德斯的观点认为,美国政府的战略是要与这两个国家都发展关系,“我们并不认为,在这两国之间有必要厚此薄彼”。
罗德斯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和太平洋国家,美国与之在一些事务上发展关系是符合这个地区利益的。然而,同样地美国与印度加深伙伴关系,与韩国和日本巩固我们的联盟,也是符合该地区利益的。”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看来,中国邻国“结盟对抗中国”一说与现实不符,因为这些国家很清楚与中国维持关系的意义。“它们的行为实际上是努力在平衡,而非对抗某个国家,包括中国”。
苏浩认为,美国重返亚洲的路径不外乎两个:撕裂东亚区域合作体系,以保证其在亚洲的绝对主导霸权地位;建设性地参与亚洲事务,在不动摇其霸权地位的前提下,平衡该区域力量并从中获得影响力。而后者无疑是明智之举,从近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一系列公开表态来看,似更趋向第二种路径选择。
当然,《纽约时报》报道也绝非无中生有的哗众取宠,毕竟中国周边诸国的紧张情绪已无法回避。苏浩认为,东亚个别国家希望拉拢美国来对抗中国的意图同样存在,也不可回避。
韦民认为,虽然不能说邻国“围攻中国”,但是也不能排除东盟的战略构想中有对中国施压的因素存在,“它们要想办法让崛起的中国在发展中要考虑其利益和声音,从而做到力量平衡”。就印度而言,虽然对中国崛起心有顾虑,但是它同样不会“押宝”美国,其所要做的只有尽力去平衡。因此,虽然它们不会结盟,但有可能与一些国家合作,形成一种姿态给中国看,以牵制中国的影响力。
“摩擦过程”的中国考量
温家宝在上述活动中指出,东亚合作要尊重东盟的主导地位,发挥10+1、10+3、中日韩等现有机制的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方愿与各方探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建议,并欢迎俄罗斯、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希望两国发挥建设性作用。
该发言提出了中国的三项外交指向:尊重东盟主导地位、促进东亚一体化、欢迎建设性发挥作用的美国。
韦民认为,在东亚,中国在维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表明自己的态度,积极推动东盟的主导作用,同时,保持低调,“多做少说”,努力发展经贸关系,多倡导东亚地区共有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和平崛起会经历摩擦的过程、适应的过程等不同阶段,目前处在摩擦的过程中,就需要外交的智慧。”苏浩认为,一方面中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基本立场,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应把握尺度,绝不跨越干涉超出本国利益之外的领域。但是不能把中国维护自身利益之举当做扩张行动加以指责和防范。
就东亚一体化,苏浩认为,目前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战略层面,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各有分歧,中国强调10+3的重要性,而印度、澳大利亚等则强调东亚峰会的重要性。这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解决,但是大的方向不会改变。
在战术层面,他认为,东亚国家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领土争端比较突出,这中间有美国消极对立性介入的因素。中国应坚持搁置争议,对话解决问题的一贯态度。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东亚区域合作对美国而言是一个介入的机会,可以增强亚洲影响力;而美国的建设性介入,同样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周边环境,这都符合双方利益。
苏浩认为,欧盟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东亚,但其理论经验值得借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应从三个层面考量下一步的外交战略。首先是区域,既要看到10+3的重要性,也要肯定东亚峰会所形成的大国协调平台的作用;其次是要肯定美国地位,尤其是其以建设性姿态积极介入东亚的作用;还有就是要重视区域间(inter-regional)的合作,比如东亚与北美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