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新专业
2010-05-14闫岩
闫 岩
当一道红烧牛腩被端上餐桌时,可能没有人会设想这些牛肉此前都经历过什么:牛被宰杀前是什么状态、它们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食用过哪些饲料……因为即使你去想了,这些问题似乎也难以找到答案。但是通过“物联网”工程,你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牛肉被端上餐桌之前所经历的全过程。而这仅仅是物联网功能的一部分——对物体的远程监控。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具备很多人们还不熟悉的功能。
在7月12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中,“物联网工程”和其他新增的25种专业、140个专业点一起通过审核,获批首次在84所高校的本科中设置,并将从2011年起开始招生。
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专业调整
通常,教育部对于新专业设置都是按年度进行审批的,而这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动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此次评审是为了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培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急需人才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储备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政府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继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之一,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七个技术领域。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邀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上述七大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会议公告中,首次将它们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大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人才的工作,许多高校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在我国高校现有的38000多个专业点里,已经有不少是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专业。教育部此举是为了引导高校更好地、主动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新专业的建设。
实际上,除了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以外,此次新设专业也是对原有专业目录的补充。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目前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于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到了必须进行修订的时候了。”
据了解,中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1987年、1993年和1998年三次较大幅度的调整。目前实行的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竞相申报,高校各展“身段”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志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校将把6个新设专业统筹纳入相关大类分流专业的范围,今年入学的新生在2011年7月进行分流时,将会转入这些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是此次公布的84所高校中获批新专业最多的学校。2010年3月,接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后,该校综合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态势和地域分布情况,并结合本校条件,选出了9个专业上报教育部审批。最终有6个专业获批,而他们申报的太阳能科学与技术、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工业生态工程3个专业未获批准。
教育部把此次评审工作的总原则定为:坚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要求,慎重稳妥、从严把握,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审查:申报的新专业是否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否与相近专业有明显差异;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基本条件;支撑学科中是否有博士点;同时还要考察高校所在地区是否有申报的新兴产业相关企业。
据刘志军介绍,大连理工大学此次获批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早在2004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个专业在该校已有扎实的学科发展基础。而申报物联网专业则是由信息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共同承担的。
虽然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有近十年的时间,但是由于这一技术涉及众多领域,能够真正将它认识得非常透彻的人还很少。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王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物联网涉及到很多产业,包括传感器应用、自动化技术等。目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的。”
同样获批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四川大学则在申请过程中对该专业进行了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分析、学校申办优势分析、专业筹办情况分析、国家人才需要分析、国内外相关或相近专业比较分析等调研和论证,经过申请、论证,该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最终获批。
针对新兴产业,兼顾学生就业导向
在王鄂看来,物联网技术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随着它的快速发展,在未来2~3年间,对于人才的需求会增多。在我国,与物联网有相似人才问题的还有节能建筑、光伏技术等行业。
邱均平认为,新专业的设置会让学校增加生源,也会壮大学校的实力,而且新兴产业中的能源、生物等领域易于申请资金。但是如果大家一哄而上都来创办这些专业,很难说未来是否会出现“人才拥堵”的现象,教育部应该做好对于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
记者从高校培养质量评估专业机构麦可思(MyCOS)了解到,从就业角度看,对于本科专业的设置主要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主要是产业需求产生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
麦可思总裁王伯庆说,“新专业主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就业前景看好,同时可能出现扎堆报考的现象。需要提醒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状况在发生变化。读新专业是否真的毕业时就容易就业,还要看届时产业的吸纳能力,以及高校的培养是否符合产业的实际需要。”
邱均平则认为,此次审批的专业“有点太多了”,专业划分太细反而在就业上会带来困难。“因为本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主要起打基础的作用。如果分得过细,学生今后的就业口径会太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在对招生规模的控制上是比较慎重的,日后可以扩大,这些主要由各高校自己把握。”高校根据各领域人才需求的不同,新专业的招生规模应有所不同。总的来讲,为慎重起见,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原则上第一年控制在60人以内,以后可逐年增加。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每年约30人,三年后逐步扩大到每年约150人。
刘志军认为,这些专业尽管一开始的培养规模不会很大,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领域,提升就业质量,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