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指挥棒”下的大意
2010-05-14王俊璞
王俊璞
翻开近60年的亚运会历史,发现这一赛会几乎一直在“增胖”,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非奥运会项目越来越多。而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努力为奥运会“瘦身”,严格控制比赛项目和参赛人数。全运会坚决地与奥运会同节拍“瘦身”,亚运会执著地不断“增胖”,这是否与奥运会唱反调?
如今的亚运会,包括了全部奥运会项目,非奥运会项目已多达14个。
亚运“增肥”不为奥运
亚运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应运而生,首届于1951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仅设6个比赛项目。此后的2至10届,设项数量由9个增加到25个,但基本上是在奥运项目中取舍,非奥运会项目仅有保龄球作为曼谷第八届赛项,以及跆拳道作为汉城(现首尔)第十届赛项。
到80年代,亚洲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不俗成绩。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不断致力于扩大亚运会的规模和影响。
真正的“增胖”是从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始的。
第十一届亚运会东道主北京愿意增设比赛项目,接待更多宾朋。于是,武术、藤球、垒球、卡巴迪、皮划艇成为亚运会赛项,其中3个是源于亚洲的非奥运会项目,项目总数达到27个。接下来的广岛、曼谷、釜山、多哈亚运会继续“增胖”,到本届广州亚运会又增加了体育舞蹈、龙舟、轮滑、板球4个大项和围棋、象棋两个分项,亚运会赛项总数达到42个。
更多亚洲流行的特别是起源于亚洲的项目,出现在亚运会上,也使参与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得奖国家范围不断扩大。到广州亚运会时,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全部参加。
相比中国的全运会,原来还设有不少非奥运会项目,但却于1997年八运会一次性“瘦身”到位。
全运会“瘦身”旨在奥运金牌
全运会曾被认为是中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大检阅。前7届全运会,多数较“胖”,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设了36个比赛项目和6个表演项目,当时世界上较流行的项目绝大多数在其中,非奥运项目占了多半,其中源于中国的有摔跤(中国式)、武术、围棋、象棋(中国)、赛马等。之后还包括航空和航海模型、无线电收发报、测向和跳伞等国防体育项目。
转折发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
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在洛杉矶获得15金,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接着,汉城奥运会,尽管中国选手的运动水平并不比洛杉矶差(奖牌总数只少了4枚),仅获5枚金牌,被管理部门及国内舆论视为“兵败”,批评铺天盖地而来。这给了中国体育界巨大的刺激。
于是,1993年的七运会成为大批非奥运会项目的“告别赛”。本该在1991年举办的这届赛会,甚至为与奥运会在时间上对接,被推迟了两年。
从1997年八运会开始,除武术外的所有非奥运项目都被“踢”了出去,全运会基本变成了“中国奥运会”。
“中国奥运会”的项目,尤其是那些更易快上见效的个人项目,在各省区市都做了重点布局,人财物力上得到充足保障,还有业余体校、全国城运会提供后备,开足马力冲向奥运会金牌。
这样的全运会,原有的“中国特色”减弱了不少,整体上已不能代表中国体育,只能说是奥运会项目水平的“大检阅”,几乎清一色的西方项目与奥运会没多大区别,不少项目中国人不熟悉,少有人练,也难扩大影响。
非奥运会项目则被后来设立的体育大会“收容”。可圈内人士明白,“二等”项目汇聚的体育大会,其影响力完全无法与关系体育界官员升迁和运动员、教练员顷刻暴富的全运会相比!缺少重视和关注,竞技水平的提高谈何容易,对普及的指导力度之弱也可想而知。
向奥运项目开刀?
看亚运会和全运会设项,一个由“瘦”变“胖”,另一个先“胖”后“瘦”;可是两者相同的是,都将奥运会项目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一项也不敢“砍”。
下届仁川亚运会,亚奥理事会终于转而要为亚运会“瘦身”了:将要削减7个非奥运会项目。如此,亚奥理事会“瘦身”的刀子仍是切向非奥运会项目!
而全运会“瘦身”之后效果如何?
中国有两个“计划”于八运会前的1995年先后推出,一个是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目标包括,如:“ 到本世纪末,……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一个是国家体委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年至2000年)》,目标有:“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团体名次保持第二集团领先地位,缩小与第一集团的差距”。
实际上,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已进入第一集团。此后,雅典和北京两届的成绩更是好得出奇。而全民健身的实际情况是:即便到近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8%,而80年代这一比例还有1/3;全国性的“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近视”“肥胖儿童”等已成为常见词语……
全运会设项是中国体育最重要的一个“指挥棒”,其指向的目标与忽略的目标完成情况形成反差,是必然出现的结果。中国体育有得有失,得到的是万众瞩目、令人艳羡的大把奥运金牌,失去的是体育人口的增长与人民体质的增强。
体育部门面对这样的反差,应扪心自问: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
回头看,1992年和1996年奥运会都取得16金,已是很好的成绩,说明保持中国特色、兼顾奥运会夺金的全运会设项方案是可取的、成功的。然而,中国体育界仍嫌金牌太少,依然坚决放弃国人喜闻乐见的非奥运会项目,整体“拷贝”奥运会。
表面上看,与奥运会完全“保持一致”,是为国争光。实践的结果是,金牌一再获得大丰收,而“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任务被忽视。
近期,有闻全运会赛项调整已完成,但愿结果公布时能看到:“砍”掉了一些中国人100年也得不到金牌且成本高昂的项目,吸收一些在中国流行的、特别是那种富有民族特色、有希望推出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项目。★
(作者为新华社资深体育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