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要寻求“熊彼特增长”

2010-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4期
关键词:斯密利润创造性

薛 涌

中国的“斯密增长”并不彻底,政府总要通过种种方式保护产业免于“毁灭”,不管这种“毁灭”是否出于“创造性”

不久前,《新华网-经济参考报》记者获得了有关部委牵头对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的人民币压力测试结果:“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

在轻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出口利润在5%左右,规模以下企业毛利率仅2%上下。由于此行业技术含量低,议价能力弱,长期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很难承受人民币升值的打击。以日用陶瓷为例:如果人民币升值一个百分点,许多企业就无利润可言。另外,纺织业的平均纯利润率在3%至5%,甚至有低于3%者。人民币的升值将压缩企业仅有的利润空间。

最近《华尔街日报》也发表一篇反对压人民币升值的文章,引述了几个权威人士的估算,称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总价值中,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价值其实是被别的国家赚去了,这包括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进口原材料、部件、技术等等的成本。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苹果公司的iPod。加州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估算,这一产品被苹果外包给中国生产,制造成本是150美元。这150美元也全都算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值中。但是,中国从每件产品中的实际收益仅仅才4美元!因为主要的技术和部件都是外来的。

中国因巨大的贸易顺差而受围攻是否是在代人受过?这需另文讨论。上述的数据指向的其实是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崛起的性质是什么?这种崛起的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经济学家们经常用“斯密增长”和“熊彼特增长”来描述经济发展。所谓“斯密增长”,主要是遵循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原则而创造的增长。中国过去三十年进行了伟大的市场经济改革,迅速进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虽然至今市场还非常不完善,但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奇迹,其主要动力无疑来自于“斯密增长”。改革开放也大扫了市场盲,如今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公众对“斯密增长”也最容易理解。

但是,对“熊彼特增长”,中国公众就相当陌生,虽然熊皮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早就被翻译成中文。所谓“熊彼特增长”,其实是德国社会学家Werner Sombart所发明的概念“创造性毁灭”,后被熊彼特用于经济领域,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长期增长,主要是靠不断的创新来维持。但是,每一个创新,对企业都有毁灭性的作用。举个例子,互联网的发展,使美国的许多报业倒闭,“报业死亡”之说大为风行。也许这种说法有夸张之处,但是,大量纸媒被互联网“创造性”地摧毁已经是不争之事实。如今美国在全球化中企业外包,大量工人失业,则又是“创造性毁灭”的一个例证。之所以称之为“毁灭”,就是强调其痛苦和破坏性。之所以又称之为“创造”,则是强调其维持经济长久增长的贡献。

“熊彼特增长”和“斯密增长”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一般而言,市场化越充分,“创造性毁灭”就越容易发生。一国经济的竞争力,在很多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个国家对“创造性毁灭”的承受能力。从这个角度再来检视本文开篇所引用的数据,我们就能看出中国经济对“创造性毁灭”的承受能力是多么低:经济奇迹已经三十年之久,但是,从机电、纺织,到轻工,业内人士众口一词:技术含量太低,定价能力太低,人民币升值几个百分点就利润全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大的原因还是中国的“斯密增长”并不彻底,政府总要通过种种方式保护产业免于“毁灭”,不管这种“毁灭”是否出于“创造性”。这次人民币压力测试就是一例。人民币的价值,要根据中国的总体利益来决定。但是,如果把人民币的价值当成保护落后企业的工具,那就等于让这些企业免于严酷的市场竞争,最终只能延缓“创造性毁灭”的过程,降低中国的竞争力。另外,作为盲目追求GDP的战略的一部分,中国长期过低压低劳动力成本,企业能够轻易通过压低工资来创利润,自然就不追求创新了。由此造成的贫富分化,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也使企业在压低成本这一头走到了极端,再无一点退路。最后,政府对社会没有能够提供基本的服务,教育、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发展滞后,社会自然无法忍受“创造性毁灭”所引起的短期阵痛。这就造成了各级政府采取只顾眼前、能保一个产业就保一个的策略。

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没有超越眼前的“远见”是无法维持长期竞争力的。“熊彼特增长”必须逐渐内化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之中。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学者)

猜你喜欢

斯密利润创造性
1—4月实现利润列前五位省份增长情况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