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语中的语法手段与歧义性
2010-05-14玉兰;吴萨日娜
玉 兰;吴萨日娜
摘要:潘文国在《汉英语对比纲要》(2004)中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了较全面而多角度的对比。文中,作者先简述汉语和英语中的语法手段,再对比和比较两种语言中的歧义性,又试图借助潘的理论框架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Abstract: In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gram(2004),Pan Wenguo compared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this thesis, the writer illustrates the grammatical devi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compares the ambiguity of the two languages. Then the thesis tries to explain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an.
关键词:语法歧义性;汉语;英语
Key words: grammatical ambiguity; Chinese; English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16-01
0引言
潘文国在《汉英语对比纲要》(2004)中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了较全面而多角度的对比。包括对汉语语法的隐性与英语语法的显性、汉语语法的柔性与英语语法的刚性、汉语中的意合与英语中的形合、汉语分析性与英语综合性等的阐释。另,研究发现,汉英语的对比特征同样体现在两种语言语法歧义性上。文中作者先简述汉语和英语中的语法手段,再比较两种语言中的歧义性,又试图借助潘的理论框架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1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指语言中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主要的语法手段有:词形变化、虚词、语序、语调、重音等。语法手段包括综合性语法手段和分析性语法手段。
1.1 英语中的语法手段
英语是综合性语言,表达其语法意义时主要借助于综合性语法手段。而在它与其他语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变化时,其综合性语法手段逐渐弱化,而分析性语法手段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形位与虚词共同架构起英语句子的框架,形成英语句子的结构意义。其此种特征体现在具有语法歧义性的句子上。
1.2 汉语中的语法手段
由于不具备完善的词形变化规则,汉语中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法范畴。因此,汉语中意义的表达,相对语法而言更多借助于词汇本身。词序是汉语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是综合性语言与分析性语言最为显著的差异。
2语法手段的不足之处与语法的歧义性
通常,柔性的语法相对刚性的语法更容易出现歧义现象。关于语法歧义性,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这些定义均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除了语法,歧义性还可出现在语言的任何一个其他层面上。一个层面的歧义性可映射到另一层面,又可在其他层面被减弱或消除。本文只谈语法层面上产生的歧义性。
2.1 语法次类划分的欠缺:名词充当施事者vs.受事者
汉语中,由于名词没有语法的次类划分,当从语义学的角度不能够区分一个名词是实施者还是受事者时,歧义便很容易产生。如:
例1:他连我都骂。
例1中,“他”和“我”既可是实施者又可是受事者。
若译成英文,每句总会有两种结构与之对应:
例1a. He even hits me.b. Even I hit him.
此等歧义现象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尽管英语是个综合性语言,但它也没有实施者与受事者之间的形式区分,而这恰恰为歧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2 语法范畴的混淆
例2出租汽车
此短语既可以是动宾结构,也可以是偏正结构。
2.3定语:修饰中心词vs.修饰定语
汉英语中,究竟哪一部分被修饰是个极易产生歧义的问题。有时也会存在修饰语究竟是修饰相近的一个名词还是修饰两个名词的混淆现象。
2.4 定语从句
汉语中,并不存在定语从句。当判断定语是表示中心词的内在属性还是外部特征时会出现歧义。定语既可是中心词特有的属性,也可是一种类别总体的特征。英语中,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来表示总体特征,而限制性定语从句则表示特有的内在属性。汉语中缺乏这样的划分,故此种意义上的区分不能在汉语语法层面得到体现。
2.5 句子成分的混淆
英语中同样存在句子成分划分时的混淆现象。同样,判断一个从句是名词性从句还是形容词性从句时也可出现歧义现象。
2.6 逻辑关系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显性逻辑关系不很明显,有时难从语义学角度将语句的逻辑关系解释清楚。
例3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此句可表示“旧的若不去,新的便不来”,也可以表示“旧的没有去新的也没来”。
英语中,由于显性,这样的逻辑关系的歧义现象则很少发生。
2.7 如何应对歧义现象
语法歧义性可从很多方面得到解决。“a pretty dark dress”为例:首先,可用语调来消除其歧义。若“dark”被重读,则表示“a very dark dress”;若“pretty”和“dark”两个都被重读,则表示“a pretty and dark dress”。其次,可在语境方面消除歧义。“pretty”既可表示“very”又可表示“beautiful”,所以只要我们了解了语境,便可作出相应的选择,从而实现正确理解。然后,通过改变其结构如,“a pretty and dark dress”或“a dress that is pretty dark”也可做到消除歧义。最后,通过直接成分分析法,我们也可消除英语语句的歧义性,因不同意义往往对应不同的深层结构。
3结语
通过对比和比较汉语与英语的语法歧义性可更全面地了解其语法特征。汉语中由于缺少定语从句和显性逻辑关系而导致的歧义现象在英语中十分少见。而尽管英语是个综合性语言,由于其发展中综合性的弱化,歧义也常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如在次类语法划分中的实施者与受事者的混淆等。因而,很多的歧义现象也成为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共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为深入研究两种语言的共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参考文献:
[1]Crystal, 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ology. Oxford: Basil Blacken well.
[2]Pan Wenguo.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Press.
[3]邱述德.英语歧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5]吴英才,李裕德.现代汉语的歧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