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05-14童谦益
黄 静 张 文 童谦益
(1、2.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主持与播音系,湖南 长沙 410100;3.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入孝出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思想在我国国民脑海中根深蒂固,也成为大众评判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大学校园是文明传承的圣地,研究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现状,掌握大学生文明礼仪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网络调查等形式,集中探讨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这次调查涉及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七个系三个年级的2000多位同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资料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2009年9月20日至9月30日。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来源、程度、方式、文明礼仪观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调查内容涵盖学校礼仪、社交礼仪、家庭礼仪等五大类,主要突出礼仪习惯。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1981份,回收率94.3﹪;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结束后,我们从中随机抽取200份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基本特征如下:
(一)文明礼仪文化来源多元化
现代社会交往频繁,科技发达,信息流通量大,给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为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文明礼仪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言传身教,而是日益多元化。(见表1)
表1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来源
(二)文明礼仪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
当前在全球经济化的影响下,外来文明也逐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在此条件下开展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开展涉外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走向国际,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大融合。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认同程度相当高。(见表2)
表2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影响程度
86.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明礼仪对自己有较大的影响。在问及学习涉外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近八成)。(见表3)
表3 你认为学习涉外礼仪是否必要
在走访、座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当今多数(约60%)的大学生以为,中国的传统礼仪已经影响到他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是生活方式、评判标准、思维方式。多数大学生随着经济外向性的提高,在我国与不同地区特别是不同国度的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能接受来自不同地方的文明礼仪,并且乐意去学习,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说明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宽阔的胸襟和文化的包容性。
(三)语言文明有所增强,行为文明有所弱化
社会公德,古人将其分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公德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延续和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伦理,它不曾被历史长河所湮灭。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今天我们谈论的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为了更好地认清大学生文明的本质,本次调查我们特别关注本校学生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和生活方式的特征,并采用家长对子女进行评判的方式进行调查。(见表4)
表4 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以下的行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文明语言的使用频率相当高。90%以上的大学生能从语言方面给人以文明的感受,但在行为上则大打折扣。只有四成左右的大学生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三成多的大学生考试后能及时主动向家长汇报成绩。在生活上大学生也出现了攀比现象严重的问题。另外,在与家长座谈中,了解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生活方式不满程度较高,约有10%的孩子向家长提出过过分的生活要求。
(四)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削弱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里,俨然小皇帝(公主)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自私心理严重,狭隘的个人主义抬头。(见表5)
表5 请问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以下行为
上表显示,只有51.5﹪的大学生会经常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五成以上的大学生有时会有插队、随地吐痰、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同时大学生闯红灯的行为也比较多。另外,在举行的公益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赈灾、希望工程捐助等一些可以用金钱解决的一次性活动。而至于长期性、体力性的公益活动,如环保活动、定期到敬老院清洁卫生等则少人问津。说明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从众化、货币化,而缺乏持久性。
二、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们对传统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13.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明礼仪对自己没有较大的影响,从而表现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同时,也存在着大学生的一些礼仪行为在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社交中暂时吃亏,或被认为犯傻而不被理解。如有些大学生抱怨在公车上主动让座,常被另眼相看, 因此,即使让座也要看人,要么就不让。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二)家庭教育的偏失。文明礼仪教育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家长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的言行举止在一个人成长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代大学生其父辈母辈, 不少人都有过一段蹉跎岁月,由此他们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子女身上。在教育方式上, 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 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使孩子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格格不入, 从而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 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性;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当孩子被当作“小皇帝”供养的时候, 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在教育内容上,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急功近利。家长们想的是如何使孩子进重点小学,升重点中学,考入重点大学, 放松乃至放弃了孩子的家庭礼仪教育这个重要内容。
(三)学校教育的欠缺。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在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阶段,学校主要想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不断提高升学率。由于学生课余时间基本都用在学习书本知识上,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交往与接触,所以礼仪修养的不足难以暴露于世,自然也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他们步入开放的大学生活阶段,其缺乏礼仪教养而留下的隐患,在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就可能转化成为现实的失礼行为,甚至一失足而留下千古恨。
(四)自身修养的不足。数据表明,有的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认识,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难以使之成为个人的礼仪习惯, 因此出现失礼的言行。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以为身着奇装异服就是追求“酷”, 平时故意讲脏话,觉得才够“爽”, 把讲文明礼貌看成是“小儿科行为”,为朋友两肋插刀才是“大侠”风范等等。这些也是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对大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对我国传统文明的挖掘和宣传。礼仪文化做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数据表明,86.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明礼仪对自己有较大影响,也就是说,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借助这个优势,大力弘扬和倡导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进一步加强国学教育,让学生从深厚的中华文化中挖掘礼仪的内涵,
深入了解礼仪的本质,避免将礼仪片面化、形式化,从而由内到外自然地将礼仪习惯化、规范化。
(二)加强养成教育,架设文明礼仪教育的桥梁。数据表明,90%以上的大学生能从语言方面给人以文明的感受,但在行为上大打折扣。因此,在努力培养大学生语言文明的同时,更应致力加强大学生行为文明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能力,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使知行合一,言行得体。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这是因为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他的意识就会得到解放,其智力活动就能进入积极状态,从而形成行为自觉、自控,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三)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要教育大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要走出目前文明礼仪教育的困境,制订长远的规划,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又要时刻准备着,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不断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环境,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和文明礼仪的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