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代表作品艺术评析

2010-05-12张慧敏

戏剧丛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巴洛克小调奏鸣曲

张慧敏

巴洛克时代(1600—1750)在西方音乐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充满矛盾和动荡,同时它又是变革和理性开创的一个时代,这都为巴洛克艺术的宏伟壮观提供了社会条件。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和以往迥然不同:随着歌剧的出现,音乐旋律的歌唱性和情感表达都丰富了起来;调式也从中世纪教会音乐调式转变成大小调体系。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节奏富于时代的动力性。表现出坚持不息的特点;多声部音乐盛行。复调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力度表达也呈现出阶梯式的特点等。另外。音乐形象则因为受建筑绘画等美学影响而呈现出不断延长、连续扩展的特征。可以说。巴洛克音乐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传统,又为灿烂绚丽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巴赫的青乐创作及其无伴奏小提琴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诞生在巴洛克的大时代背景中。他的作品主要是在教堂和宫廷中创作的: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这一时期。他对管风琴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钻研了意大利的弦乐音乐。1717—1723年,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创作了大量器乐及室内乐作品,成为他新风格的形成期。此时期的作品有:《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平均率钢琴曲集》等。1723—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任职。创作了大量宗教及世俗康塔塔、三部宗教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如《狩猎康塔塔》、《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在巴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潜心完成了《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为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赫是代表巴洛克音乐高峰的最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巴赫全面地继承吸取了前辈和同辈大师的创作技巧。融会贯通地加以发展和创新,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内容严肃深刻,技术完美创新,形式丰富多样。将复调创作推向了顶峰。对此。贝多芬曾评价“巴赫是大海”。

在巴赫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对小提琴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那就是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巴赫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它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小提琴的音响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呈现出宏大富丽的音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也全面地完善和提升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同时巴赫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深刻的音乐思想内涵在这部作品中所揭示的美学诉求与哲理思辩,使其具有重大的训练价值和深远的研究意义。至今,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不仅作为世界上各大音乐院校小提琴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国际国内小提琴大赛中检验选手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必备曲目。

巴赫的小提琴复调巨作《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写于1720年。这一时期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是年5月,他的妻子玛利亚·芭芭拉不幸去世,使巴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思索中。这一年,巴赫完成了这六首为小提琴而作的、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经典作品——《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这部《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经约阿希姆演出传播,引起很大轰动,各国都出版过不同的版本,到现在为止,约有50多种版本问世。1962年,德国出版了巴赫手稿的复印版,对研究巴赫小提琴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共六首。巴赫在自己的手稿上将第一、三、五首称为奏鸣曲(sonata),将第二、四、六首称为组曲(partita)。前者较为庄严深沉。由“慢一快一慢一快”四个乐章组成,而后者则与当时流行的组曲有密切关联,采用组曲的舞曲结构和乐章结构。这六首分别为《g小调第一奏鸣曲》、《b小调第一组曲》、《a小调第二奏鸣曲》、《d小调第二组曲》、《C大调第三奏鸣曲》、《E大调第三组曲》,其中贯穿了巴赫的复调创作手法,以和弦的演奏为主,旋律优美、音响宏大、技巧艰深。内涵深刻,使小提琴这一具有主调音乐特质的旋律性乐器演奏出气势庞大的不可思议的复调多声部音乐。吸引了无数演奏者和作曲者进行探究。

二、《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为巴赫这六首乐曲的开创性的第一首,很有研究价值,堪称无伴奏小提琴艺术的典范。全曲共分四个乐章:Adagio(柔板),Fuga(赋格),Sicfliano(西西里安舞曲)和Presto(急板),四个乐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第一乐章柔板是ABA单三部曲式,旋律优美、布局均衡,调式为g小调;第二乐章赋格是ABA复三部曲式。由一个节奏鲜明的短小动机开始,到第三小节的三声部主题呈示,向人们展示了个性鲜明、性格活泼的主题形象,调式为g小调;第三乐章西西里安舞曲是二部曲式,主题动机由bB大调开始,采用了与前两个乐章不同的词;第四乐章急板是ABA复三部曲式。周期性是它的--一大特点,调式回归到g小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对《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安排采用类似起、承、转、合的手法。在第三乐章采用了不同于其它乐章的调式,在第四乐章调式又进行了回归:采用了近关系调的手法,即关系大小调

g小调与bB大调。

综观这四个乐章的整体布局。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均衡性。慢、快、慢、快的四个乐章的鲜明对比反映出18世纪初奏鸣曲式的特点;在调式的转换与回归上也充分地反映出巴洛克时期功能性调性布局的匀称性、均衡性。巴赫就像位工程师对待他的建筑一样对他的作品进行精心布局,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音乐殿堂。

对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后,要想演奏好,还需饱含感情地投入到作品中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们演奏作品不能仅仅完成谱面要求,解决技术问题就算“大功告成”,更要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中去,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乐思最真实地再现出来。比如,如果没有对巴赫所处时代以及这部作品全面的了解。不知晓巴赫是在爱妻逝世后创作的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就不会了解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凝重与忧伤,在哀伤的段落演奏出不适宜的风格来。这样。演奏的作品就是无味的“骨架”,缺乏音乐之美。如:

在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开篇的第1小节。和弦一出,那暗淡忧伤仿佛叹息般的音响便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心,悲壮而肃穆。小提琴随即奏出歌唱性的流畅的旋律,在各个声部间流转。乐曲看似平静,其实内部蕴涵的思绪已如大海般汹涌,充满了哀伤。和弦等技巧固然是演奏好巴赫无伴奏作品的重要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这些音乐深层次的内涵,仅仅演奏出音符,那样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表达,无法做到技术与音乐内涵的完美结合,则不能称为完整地演绎作品。

音乐演奏的基本职责是有效地传递音乐信息,要引起听众的共鸣。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将技术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演奏出动人心弦的旋律呢?笔者认为。其实就是要做到一个“情”字。演奏者用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与情感,使自己投入到“彼情彼景”中去。首先要能打动自己,产生由内而发、恰如其分的激情,才能感染观众与听众。矫揉做作的风格是不可取的。

当然,要想把音乐内涵表达到位,技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试想,即便有着再大的激情,而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好,演奏出错音或声音不美产生噪音的话,必然会影响音乐的表达和传递。

所以,技术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小提琴家应当使他们指尖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充满灵动的生命力。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与演奏过程中。要多听多看,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要扎实地练好技术。不断地追求好的音乐,才能使左右手精湛的技艺与内心充实的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好地表达出作品的实质。

猜你喜欢

巴洛克小调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和声小调音阶
月光奏鸣曲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饥饿奏鸣曲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miumiu艳遇巴洛克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