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人的思索

2010-05-12杨雪梅

戏剧丛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梅派唱腔京剧

杨雪梅

京剧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困扰我们京剧人多年的问题,做事不怕难,就怕没有方向,京剧的低迷,就是因为京剧人迷失了方向,现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京剧的节奏

京剧的节奏比较慢这是大家的共识,就拿唱腔中的慢板来说,我个人认为已不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现在人们看电视如果三秒钟没有引起自己的兴趣的节目就会换频道,更何况京剧这么长的过门及唱腔。京剧以前有很多剧目但现在常演的也就那么几十出了,那么常演的剧目肯定是在剧情和唱腔方面都是千锤百炼的,你像《铡美案》、《望江亭》等这些戏,我发现有一个共性,戏中旦角唱腔没有慢板板式。多以原板、二六、南梆子、流水、快板等板式出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观众的胃口,也就是戏更加保人了,再比如,前不久看了中戏学生的《坐官》是李维康、耿其昌老师教授的,我发现唱腔的板式做了调整,正常是一句导板,六句慢板,最后一句摇板,但李老师调整为一句导板几句慢板和原板最后一句摇板,我看后拍手称好,李维康老师不愧是京剧的领军人物。在一些想法上还是很独到的。这样既保证了唱腔的完整,又把戏的节奏加快,一举两得。

二、京剧的大制作

近几年京剧也在搞大制作,为了参赛得奖。一出戏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得了奖就算达到目的,再想演出却很难,为什么?一是观众不买账,再加上人员、灯光、布景、道具太多,一出发得好几辆客车和箱车,这样的规模估计接待方就要算一下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认为京剧的强项就是它们的程式化、虚拟化,如果抛弃这种东西,等于拿自己的短处碰别人的长处,包括电影也是。从刚开始拍就炒作,上市却得不到认可,观众认为被“忽悠”,相反一些小制作电影反倒脱颖而出,因为它们性价比高,受到观众追捧。

三、艺术的“雅”与“俗”

京剧不能都是阳春白雪,毕竟观众的欣赏层次参差不齐,如果一味追求“雅”,可能会失掉大部分观众,只有贴近百姓生活才有生命力,比如最近热播的《蜗居》,没有大制作和大牌演员,却引起超强烈反响,这就是编剧和导演的独到眼光,前不久做客某艺术网站,在演播室看到这样的宣传语“无缘得见梅兰芳,今日牵手李玉刚”,我大吃一惊,李玉刚已经红到这样了?竟和梅大师放到一起,我感到非常难以接受,但是静下心一想,李玉刚现象又有一定的道理,文艺是为人民服务,娱乐人民,不管是雅是俗。只要观众喜欢就有生命力就有市场,这是一个不变的事实,李玉刚的走红,当然值得我们专业人士反思,但他目前的艺术确实没法和梅大师同日而语,难怪梅葆玖先生会不高兴,我们也会为梅大师鸣不平!也许这就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剧团的体制和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剧团都是国营,但在旧社会戏班都是民营的,各个戏班的角儿都是备受重视,因为戏班要指他吃饭,只有角儿唱好,大家的日子才会好过。所以说还比较团结,现在则不一样,反正是有工资,干多干少、唱与不唱也没有太大差别,这就减少了剧团的凝聚力。再就是人才的流失,培养一个京剧演员很不容易的。因为京剧演员得要求全面,嗓子、扮相、个头、功夫、悟性、努力是缺一不可,尤其在这种诱惑众多的社会还要甘于清贫。但是我感觉大部分京剧人都是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吃苦受穷都不怕,但工作不顺心,领导的用人不当导致了人才的流失。让这些人要么被荒废,要么“士可忍孰不可忍”选择转行或离开。

五、京剧的小众化

现在欣赏京剧的人越来越少,能进剧场欣赏京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争取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也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前不久。济南搞了京剧进校园活动。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事情,让更多的学生来了解喜欢国粹,从真正意义上起到了普及作用。

六、借助“对手”的力量

现在是一个高科技时代,当年梅大师也曾为碰到强大的对手“电影”而落泪过,但恰恰也是电影让他的一些作品得以流传,我们现在面对的“对手”就更多了,如电视、网络等,但我们不妨借助一下这些媒体扩大演员知名度,再把观众拉回剧场,“小沈阳”的走红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春晚让观众认识了小沈阳,然后他转战全国巡演,为本山传媒赚到上亿,如果没有春晚这个平台,小沈阳能红这么快吗?如果没有知名度,他的票谁会买?我认为这些成功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借鉴,京剧演员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七、一线演员的责任

艺术的发展都是很多前辈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比如梅兰芳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梅派,梅葆玖先生和众多梅派弟子又使梅派艺术更趋完善,那么,我认为现在的一线演员。当务之急是在继承好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挖掘一些旧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自身的优势(象赵本山救活二人转)带动京剧的发展,我相信这是梅大师和所有为京剧付出过心血的京剧老前辈最想看到的,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魅力,让京剧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京剧院)

猜你喜欢

梅派唱腔京剧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论《太真外传》青衣唱腔创作的超越意识
梅葆玖先生病逝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