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念往思来

2010-05-12于占德

戏剧丛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红柳剧目刊物

编者按:《戏剧丛刊》1980年创刊,迄今已经30年。这30年,正是改革开放的30年。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过程中,戏剧界的同仁们经过了一次次痛苦的重新定位,一次次艰难的开拓发展,一次次创造经典的辉煌,风风雨雨,苦辣甘甜。社会的转型还在继续,戏剧发展的道路还在探索,戏剧的终极价值还在拷问,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的二维区间,戏剧在漂移,在振荡,在寻找归宿。《戏剧丛刊》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因为戏剧是刊物生存的根本,《戏剧丛刊》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因为刊物是一个专业的传播平台。《戏剧丛刊》有着戏剧一样的困境,也有着戏剧一样的憧憬。

“30”最容易想到“而立”,有自信,也有困惑,有力量,更有责任。

在30周年之际,请来《丛刊》的“老人”们,听听那些过去的故事,试图记住我们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也试图面对我们更好的未来。

离开《戏剧丛刊》主编岗位二十多年了。上了年纪眼前的事容易忘,以往的有些事却记得清。当年在《丛刊》与我一起为这个刊物的生存和发展而辛勤操劳的同事们的身影,还时常在脑际浮现。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绿了文坛,以直面人生著称的戏剧就以其特有的敏感率先打破禁锢,绽放出欢呼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新鲜花朵。《戏剧丛刊》就是在那个年代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扶持戏剧创作的园地而创办的。适应任务需要,当时我们就把密切联系剧作者,及时发现新剧目,为刊物争取优秀剧本作为编辑工作的重点。当我们得知戏曲作家张鹏、王其德、纪根垠、魏占河(作曲)在创作莱芜梆子《红柳绿柳》时,便积极协调有关方面,为这个剧目的加工修改排练演出提供方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戏搬上了舞台。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小剧团(当时是个县级团)演出的新剧目《红柳绿柳》竟然一炮打响,从县演到省,从省演到北京,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专家、观众的好评。去年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媒体回顾戏剧舞台的成就时,北京的评论家还重新提起并热情地赞扬了这个戏的历史意义。《红柳绿柳》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第一个进京演出的剧目,它的成功又一次展现了山东剧作家的觉悟和实力。

早在“文革”之前,山东就有《李二嫂改嫁》《丰收之后》《奇袭白虎团》和《红嫂》等优秀剧作蜚声全国。新时期以来,老作家承前启后,踔厉风发;新作家异军突起,出手不凡,编剧水平不断提高,队伍日渐壮大,优秀剧作接连问世。《沉浮》《哥仨的媳妇们》《程咬金招亲》《海边有个男儿国》《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等优秀剧目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翟剑萍、张鹏、代路、孙月霞、刘桂成、赵福朋、徐世起等剧作家,或小组作业,或单枪匹马,个自为战,他们个个焚膏继晷,呕心沥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壮歌。细检他们的作品,虽都自出机杼,各具千秋,而雄,浑豪放则大抵似可视为这个作家群体的一派风格。这支队伍的形成为山东戏剧造成了一般新气象。惜。乎,翟剑萍、纪根垠、王厚强等梁柱式人物已匆匆过世,留下了诸多遗憾。而令人欣慰的是,新世纪的阳光照抚着文艺大地,我省戏剧事业,继承发展,改革创新,新人新作相继出现。《丛刊》如实记载了我省戏剧工作者前赴后继的奋进足迹,也是为文化建设做了一份有益的工作。

当年我干那个主编是个兼职。忙于差事,并没有尽到一个主编应尽的责任。编辑部的大量工作都是张善堂、宋云峰副主编同大家一起做的,那时工作条件较差,人员又少,但工作都很勤恳,几位年轻同志业务能力也很棒,大家和谐共事,办刊水平不断提高。借此机会,向当年与我一道工作的“老编”们表示谢忱;同时向接续我们的工作把《丛刊》办得更好的“新编”们表示敬意。“而立”之年的《戏剧丛刊》正在新的岁月里为我省文艺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锦上添花。

(于占德,山东省文化厅原厅长,曾任《戏剧丛刊》主编)

猜你喜欢

红柳剧目刊物
离太阳最近的树
刊物贺词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优秀剧目进校园
离太阳最近的树
淘气包弟弟
离太阳最近的树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