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照地区戏曲渊源与现状

2010-05-12

戏剧丛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吕剧日照唱腔

查 琳

戏曲作为民间音乐文化的积淀,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日照戏曲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也是当地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主要流行的戏曲类型有吕剧、茂腔和周姑戏三种。

吕剧是建国后才流传到日照境内的,但由其内容通俗、贴近生活,曲调优美动听,易学易唱,它的流传速度之快,地域之广,是其它民间文艺形式难以匹敌的。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东省吕剧院改编上演了日照籍作家王安《李二嫂改嫁》,后又被搬上银幕,吕剧便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日照市文工团也排练上演了该剧,一时在境内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全市群众最为喜爱的剧种之一。

吕剧的传统代表剧目,有《兰桥会》、《姊妹易嫁》、《,小姑贤》等,现代剧目有《李二嫂改嫁》、《沂河两岸》等。日照市文。工团是以演吕剧为主的艺术表演团体,先后上演吕剧二十多出,深受群众的喜爱,曾多次参加全省的戏剧会演。1991年创作上演的现代吕剧《石龙湾》,参加山东省第三届艺术节,轰动了省城各界。该剧1992年由山东省吕剧院安排晋京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的一致好评。

茂腔,是山东省地方剧种之一,在鲁东南一带广为流传。其唱腔乡土气息浓郁,质朴感人,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

茂腔是由“肘鼓子”戏演变而来。初为民间小调。由于该唱腔用高八度行腔,俗称“打冒”,所以“肘鼓戏”又叫“冒肘鼓”。

在“本肘鼓”向“冒肘鼓”演变时期,日照还俗尼姑丁氏一家对于五莲“冒肘鼓”的发展与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她携其女二嫂、三嫂常到五莲境内演唱。其中二熳相貌出众,嗓音优美、戏路宽、功底厚,尤以唱功著称。故有“二嫂的唱值千金,一两金子买一分”的传说,深的人们的喜爱。丁氏一家三代在演唱肘鼓腔时,特意操进了“拉魂腔”“柳琴戏”,使“冒腔”的韵味更具魅力,独具一格,越来越适应人们的听赏要求。

1956年,五莲茂腔剧团的成立,使茂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在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改革的同时,还积极试验创作上演现代戏。从此,茂腔发生了质的演变。

首先,在唱腔上形成了固定板式,如“四平”、“二板”、“散板”、“反调”、“娃娃腔”、“梆子”、“南锣”、“流水”、“扑灯蛾、“数板”、“四不像”等。二是伴奏由简单的几件乐器发展到了庞大的乐队,使茂腔更富有表现力。三是形成了茂腔本身的保留剧目(看家戏)。通常称为“四大京”、“八大记”。四大京即:《东京(赵美容观灯)》、《西京(裴秀英告状)》、《南京(丁郎寻父)》、《北京(求情割袍)》。“八大纪”即:《罗衫记》、《绣鞋记(王定宝借当)》、《火龙记(张郎休妻)》、《玉杯记(王二姐思夫)》、《金簪记(杨二舍化缘)》、《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表现形式也在传统程式上不断创新,吸收了京剧“把子(武打)”、话剧表演等形式,使茂腔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周姑调,也叫“肘鼓子”、“拉魂腔”。山东一些地方戏曲,如南路柳琴,北路的灯腔、东路的茂腔、西路的五音戏等都与周姑戏有着亲缘关系,或者说周姑戏是“嫁接”以上剧种的“砧木”。

周姑戏的起源众说纷云。一说明代末鲁南一些卖艺乞讨的人来到日照境内,他们以肘挎鼓,或一人一户,或三五成群走村串庄进行演唱,人们称肘鼓调。后来演唱者在演唱时揉进了花鼓秧歌、柳琴戏等多种唱腔,伴奏由单一地击鼓发展到以二胡、柳琴、月琴等多种乐器伴奏,演唱内容也由简到繁,以至称为“肘鼓戏”。

二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日照西部有一村姑,因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沿途以乞讨为生,每到一家便如哭如诉地倾诉自己的不幸身世,人们同情她,也为她那甜润的嗓音和优美的腔调所吸引。久而久之,人们把这种哭诉腔调称为“周姑调”。后来被乞讨者沿用为“唱门子”讨饭的帮腔。周姑戏唱腔缠绵、委婉动听,大多表现儿女情长的故事。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境内有民谣道:“周姑戏,娘们儿的事,男人不去听,女人抹上蜜”。

建国后,周姑戏有了很大的发展,由简易演出场所登上了设备齐全的大舞台,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剧目。境内最流行的是《三劝》、《张郎休妻》、《越墙》等,后来发展为大乐队伴奏的现代戏。

日照地区境内流传的三种戏曲形式,主要以当地的方言演唱,通俗易懂,纯朴自然。它们以其浑厚质朴的唱腔和积极向上的戏风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吕剧日照唱腔
瓜田篱下系列二十七——家乡的吕剧
打雪仗
吕剧进乡村
推理:夏日照,影子长
特别的宇宙生日照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我爱吕剧
无菌级微型双管板换热器的设计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