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山东梆子在嘉祥县的传承发展

2010-05-12姚彦华

戏剧丛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梆子剧团山东

姚彦华

沿着古运河走来,山东梆子一路唱响。

山东梆子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梆子的形成、传承、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嘉祥自古就是乐舞兴盛之地,《论语·阳货》篇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武城即是嘉祥。嘉祥是曾子故里,曾子经常“援琴而歌”,“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倚山而吟,山鸟下翔”,曾子还善于谱曲作词,《琴操》一书认定,《残形操》《梁山操》《曾子归耕》都是“曾子所作”。嘉祥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很多乐舞百戏的场面,其中东汉时期的武氏墓群石刻左石室第三石刻有9人的乐舞画像。3人在跳踏鼓舞,还有3男3女6人的乐队,有的吹管,有的吹箫,有的弹筝。这说明在汉代嘉祥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已经相当发达,以后各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后来山东梆子的形成、发展、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逐渐沿着商路流传四方,并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梆子剧种。古代有“商路即戏路”的说法,山陕梆子通过黄河和运河两条商路传人山东,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形式相结合,且声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清初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后来统称为山东梆子。

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常用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和增强戏剧气氛。

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

范紫东在《法曲之源流》中说:“秦腔入河东,为蒲州梆子、东路棒子、老梆子、河北梆子等,人北京为京梆子……越太行而人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关而河南为豫西梆子、祥符调等,其流入南部者为四川梆子、云贵梆子、江浙之南梆子等。”常静之在《论梆子腔》中说:“可以认定梆子腔兴起的地区是西起平凉、天水、东至陕州、蒲州,横贯陕西关中的这样一个范围地带。”据此,高调梆子(山东梆子)是由西秦腔、秦腔与山西的梆子腔结合而成为“山陕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东”,形成本地梆子。

又据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九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三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五。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歙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歙”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一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诉中的时间较接近。

据1879年出生的老艺人刘勾文(山东梆子名丑刘玉朋之师)说,山东梆子最早是山陕梆子流传过来的。开封以南,朱仙镇以北,有老郎庙(祀庄王),过去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有盛大庙会,山东梆子艺人曾捐资修建过。对此说,1916年4月23日所刻河南开封朱仙镇《重修唐明皇宫碑记》(唐明皇被称为梨园祖师爷)中也有所记载。又据1889年出生的老艺人段广才回忆:“听张恩普老师傅(花脸,济宁人)说过,济宁东门里财神阁的‘高调五福班,是明万历登基(1573年)以前。由济宁翰林(绰号活神仙)创办的,是在清光绪初年(1875年)才垮台散班的。”据此,山东梆子的历史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山东梆子形成之后,便在嘉祥这片艺术的沃土上扎根并茁壮成长。它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稍通戏路的富家子弟凑在一起自娱自乐,称作玩局;另一种是专门人员聘艺人,收学徒,组成戏班或剧社,演员多为穷家儿女,为谋生而从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山东梆子出现首批女演员。解放前,嘉祥全县有各类玩局i戏班或剧社几十个,多数演唱山东梆子。他们频繁活动于全县城乡,使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传播开来。县内凡有集市或较大的村庄,几乎都建有戏楼,如花林、戏楼街、青山、马村、大张楼、梁宝寺、寺后、任店、旷山、王集、洪山、凤凰山、孟姑集、卧佛寺等,达几十处之多。马集乡戏楼街村即因村内设有年代久远、建筑考究的大戏楼而得名。

随着各类玩局、班社的大量涌现,嘉祥县的山东梆子名角也越来越多,如仲山的张孝河、李好忠,纸坊的贾福兰,张楼的张朝云等,都在当时享有盛誉,并且有诸如“一声雷”、“铁嗓子”、“活张飞”等等的美名。20世纪30年代,嘉祥县窦坊村人窦朝荣唱红了苏北、豫东、安徽等地,他嗓音洪亮,唱腔浑厚圆润,高亢激昂,表演感情真切,质朴无华,极具地方特色,为许多演员所师法,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窦派艺术。他主演的《两狼山》成为山东梆子的代表剧目。他的族侄窦玉谦承袭窦派艺术演唱风格,主演的《八宝珠》等传统剧目深受观众欢迎。

建国后,人民初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各类戏班、剧社的演出非常活跃,许多停演多年的“玩局”和梨园弟子又重操旧业,登台亮相。新班主、新艺人层出不穷。嘉祥县仲山乡的朱太云、杨兴常、李成冒,纸坊镇的胡文启,满硐的石来立,李楼的李思彦,李屯的李洪福,郝庄的郝凤仙,纷纷走上舞台,大显身手。1950年,山东梆子著名演员姚月芝,带领其胞妹姚月苓、胞弟姚云鹏,以及范丽芳等著名演员,从金乡县来到嘉祥,与王继武、胡文启、李思彦、徐孝堂等人的戏班合在一起,成立了第一个县办的山东梆子剧团,演员近六十人,上演的传统戏《对花枪》、《麻疯女》、《韩玉娘》和时装剧《人面兽心》等引起社会轰动,姚家姐妹名声大振。姚月芝唱腔优美独特,吐字清晰真切,表演人情人理,做戏声情并茂,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一带享有盛名。她在潜心研究山东梆子演唱技巧的同时,涉足豫剧、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并拜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为师,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为她指导技艺。她博采众长,富于创造,丰富完善了山东梆子剧种的艺术风格。她与窦玉谦合演的《对花枪》成为山东梆子的经典剧目。

1956年县办山东梆子剧团达到三个,专业演员近200人,同时还有大量的业余剧团。1958年市县合并时,嘉祥县山东梆

子剧团与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合并。1962年恢复嘉祥县,整个合并后的剧团全部划归嘉祥县,这时,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阵容整齐,各行当都有名角,成为名震鲁西南、响遍数省的专业剧团,张继爱、李云鹏、岳天祥、孟玉琴、马金兰、窦玉谦、李玉苓、卜令文等一批高水平的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深受广大戏迷青睐。有“金嗓子”之称的李玉苓唱腔音色纯正,发声洒脱自如,高亢明亮。其《三省庄》中黑景芝一大段叫做《夸将》的慢板戏,集中体现了山东梆子的艺术魅力,经她潇洒自如的演唱和乐队优美和谐的伴奏,达到回肠荡气的境界,观众百听不厌,每次演出,观众不仅为演员叫好,还为伴奏乐队多次鼓掌。

嘉祥县的山东梆子还以自身优势不断向四周辐射。1956年嘉样县黄垓区山东梆子剧团演出到肥城,被肥城县组建为肥城县山东梆子剧团。1959年嘉祥县山东梆子二团划归枣庄市组成枣庄市山东梆子剧团,嘉祥县山东梆子三团划归滕县山东梆子剧团。1962年济宁市山东梆子戏校(嘉祥县与济宁市合并时期的戏校)所属青年山东梆子剧团调曲阜成为曲阜山东梆子剧团。还有嘉祥县培养出来的一些山东梆子演员到附近市县剧团成为主角。

文革期间。古装戏演出受到了影响,嘉样县山东梆子剧团排演了《沙家浜》等样板戏。1978年以后,传统戏恢复上演,县剧团上演的《花打朝》、《血手印》、《两狼山》和连台本戏《三省庄》以及新改编的《岳飞传》、《小包公》等剧目,唱红了鲁西南,名声响到北京、豫东、安徽等地。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80年创办戏校。先后培养演员新秀90名。在1988年9月举行的山东省“泰山音像杯”山东梆子青年演员大赛中,演员刘金兰荣获一等奖,杜玉珍、杨小巧分别获二三等奖。1989年10月,参加第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演出现代戏《情祸》共获演员、导演、音乐、美术九项大奖。这一时期全县业余剧团的演出也异常活跃,出现了如方雪娥、任宝珍、王希花、韩凤真、申芝兰等一大批著名的业余演员,其中任宝珍、申芝兰等还多次举办青少年戏曲演员培训班(俗称打窝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或业余演员。

嘉祥县的戏剧创作,也取得令人赞叹的成就。1963年,由郭辉编剧、王丙祥谱曲的现代戏《不是小问题》,得到广泛传播,并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至此,嘉祥县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和业余人员相结合的创作队伍。这期间排演了《砸龙头》、《拴娃娃》等改编的传统戏,以及《桥隆飚》、《龙山口》等一批现代戏。1978年,王庆新、李清高创作的儿童戏《量肥记》,也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世纪80年代,孟令河连续创作了《凤落桐》、《牵牛花》、《老老少少》和《情祸》四部大型现代戏,对山东梆子的改革作出了有效尝试。《凤落桐》和《情祸》分别参加了首届山东戏剧月和第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并双获金奖。《牵牛花》、《老老少少》两剧,引起专家重视,评论文章相继见诸报端。

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受电影、电视、网络的冲击,戏剧演出走向低谷。但是嘉祥县山东梆子工作者自强不息,一直千方百计地保持着戏剧事业的延续和生机。自20世纪50年代始,豫剧大幅度扩张,与豫剧有着深厚亲缘关系的山东梆子出现被同化的趋势,许多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出加入了豫剧的成分,有的甚至改唱豫剧。而嘉祥县的山东梆子剧团非常注意剧种在音乐、唱腔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纯正性,在对山东梆子的传承中,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一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山东梆子鲜明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说,嘉祥是山东梆子最正宗的传承之地。

总之。嘉祥为山东梆子的形成、发展、繁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山东梆子这朵戏曲奇葩也在嘉祥这片曲乡艺海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梆子剧团山东
我和我的家乡
独具的梆子戏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山东老家规 (中)
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