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话剧

2010-05-12纪伟伟

戏剧丛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话剧言语赏析

纪伟伟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语言交际双方是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通过语言知识和话语环境来传递意义的。它解释了语言使用者是如何根据话语的方式、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因素来表达意义,避免歧义。作为语月撑的一个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被广泛运用到教学、翻译、语篇分析等领域。话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以人物的对自来推动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说,是剧中人物的言语行为实现了情节的发展。因此,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解读中国话剧,对于中国话剧的创作、赏析、表演、翻译都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的。

话剧本身含有多层次的交际。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要实现作者和读者的交际;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它要实现话剧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际:而到了翻译领域,还会涉及到文化交际。要成功实现这些交际,最根本的就是要成功实现话剧内部人物之间的交际。话剧本身是一个由剧中人物来展现的立体世界,无论创作,还是赏析、表演、翻译,都以这个立体世界为基础。而剧中人物的交际主要依靠人物对话,那么人物对话就成了整个交际的核心。人物在特定语境里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点在话剧中尤其具有代表性。人物每一句台词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批评、抱怨、拒绝、询问等。

话剧的戏剧性就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人物借助语境通过话语表达其目的。话剧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矛盾冲突,其本质是对话的艺术。人物对话不仅富有个性,凸显人物特征,而且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含蓄,蕴含丰富的潜台词。从言语行为角度来讲,话剧语言蕴含丰富的语力,实施各种言语行为,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推动矛盾的发展。人物的言外行为能揭示人物的动机,而言后行为即是语力的延伸,是情节发展的体现。所以话剧创作要着眼于“语力”的创造,语言才富含动作性。同时这种动作性又不是直白,在话剧中往往是通过间接形式表达的,这也符合交际的心理特征,直白的语言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同样是表示“质疑”,表达方式有多种,可以是陈述,也可以是疑问,要根据语境来确定最适宜的形式,语言才富有潜台词。耐人寻味。所以台词的“语力”应当以间接形式表现。而且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清楚地表达预期的“语力”。读者或观众赏析话剧,也应着重语言中的言外之意的表达,感受人物的目的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巧妙,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含蓄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目的。要把剧本搬上舞台,演员同样要深入这个立体世界,在舞台上再现矛盾冲突,把“语力”表现的语气、表情、动作表演到位。而话剧的翻译,涉及的问题要更复杂一些,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戏剧效果,该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表达“语力”,才能创作出同样富含个性特征、动作性的含蓄的语言,这是对译者的一个很高的要求。人物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创作、赏析、表演,还是翻译,都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是把握语言内部的力量。这就要求话剧的创作者、赏析者、表演者、译者,在创作、赏析、研究或翻译剧本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话剧自身的特殊因素,包括其语言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特征、情节推动要素,特别l是话剧语言本身的动作性来凸现矛盾冲突的内在力量。话剧语言之于舞台的表演特征,包括人物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以及外在着装、舞台场景、道具、音乐、灯光。话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依靠剧中人物的话语展开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而舞台说明起补充作用。所以话剧台词的锤炼对于一部话剧作品成功与否是十分关键的。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人们在说话时总是伴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借助语言可以完成各种行为,如:感谢、要求、命令、允诺、批评、抗议、威胁等等。言语行为理论把人的交际意图和言外行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文学作品研究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这一角度分析话剧,不仅可以帮助作者锤炼台词,也帮助读者透析台词,透过字面意思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使读者对话语的言外之意更加敏感,更容易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情节。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话剧作品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猜你喜欢

话剧言语赏析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再见啦,秋天!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