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船山先生诞辰39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5-11刘力夫
刘力夫
2009年11月23—24日,由湖南省佛教协会船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船山学社、衡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王船山先生诞辰39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王夫之的故乡衡阳市举行。来自国内外30多所大学和10余所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两岸三地的佛教高僧、诸山长老,共300余人与会发言。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船山思想与文化创新”。组委会收到了106篇学术论文,学者们从船山思想与文化创新、船山与佛教的因缘、船山与湖湘文化、船山与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充分肯定船山先生出入儒、释、道,横跨文、史、哲,在哲学、历史、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卓越成就和融汇古今、吐纳百家、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在船山与佛教的关系方面,与会的法师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圣辉的《船山(牧云常住记)对当今佛教道风建设的启示》一文指出,牧云庵本是一个小庙,它不在于它有多么辉煌的身世,而是超凡和尚留下的几条“庵训”,而那几天庵训,不仅是船山甘愿为其寺主瞻大师铭记先师遗教的精神动力,而且是船山对于当时佛教正常发展的殷切期望,无疑也是当代中国佛教发展应该牢记的历史警语。魏建中在《王船山与佛教之因缘的现代阐释》一文中,提出了心性修养与社会担当的主题。一方面,王夫之根据时代的弊端积极辟佛,批判逃避现实的士大夫佛教,维护儒家正统,强调社会担当;另一方面,他又敬佛、传佛,注重心性修养,反对空谈心性。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是中国传统“内圣外王”的具体体现,对当代促进心灵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陈坚在《王夫之与佛教关系新诠》一文中认为,王夫之思想中“师佛长技以制佛”的倾向,给了人们以王夫之辟佛反佛的口实。不过,由“一切众生皆是佛”和“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两个不无关联的观点所,构成的大乘佛教辩证法,将表面上远离佛教的王夫之实质性地拉回到佛教阵营,从而使得辟佛反佛的王夫之也是佛,亦使得王夫之的辟佛反佛也是佛法。徐孙铭在《憨山、船山“率性”之说与青年毛泽东的道德哲学》一文中,就明末高僧憨山德清与王船山论率性之旨以及青年毛泽东批注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进行比较,以揭示青年毛泽东当时提出的开放时代道德哲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广行法师则对《相宗络素》中清净转依次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一般而言,研究王船山与佛教文化离不开《相宗络索》,相宗的唯一宗旨是“转依”。船山在该书中调整了清净转依的次第:即(1)“四加行”在“资粮三位”的前阶段;(2)“四加行”里,“忍位”在“顶位”之前;(3)“二地至七地为修道位”。船山认为有利根者,“不假六识观门”能“一刀斩断末那识别”顿悟,而次第修行者应注重“根门修行”结合“于六识用功”。刘志盛、刘萍则结合王船山诗文辞赋中大量关涉佛教的作品,以及与僧尼交往的掌故史事。考证了智韬、法智、二如、楚云、慈枝、性翰、悟一、智霈、惟印、如满等僧人与船山的关系。
另外,有的学者还从王夫之与中国本土宗教的角度论述船山的学术思想。严耀中基于《读通鉴论》,探讨了王夫之的宗教观。他认为《通鉴》是一部“资治”的书,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则与宗教有关,后来也代表着宗教政务,如“掌庙祧之礼”的祠部亦管“天下僧尼”。《通鉴》一书中多涉及诸如此类的事务,说明宗教对治国的重要性。王夫之读《通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的宗教观,特别是他对于国家关于祭祀、鬼神、佛道等问题的定位与看法。谭忠诚在《王船山的格道返儒说》中指出,船山从正统儒家的“正本清源”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流弊进行批判,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其格道的目的是“返儒”归圣。其立论的依据则来自“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君子之道”和“礼乐生于虚静”两个命题。而这两个命题,正是后学洞彻船山关于儒、道全部关系的一对钥匙。
“纪念王船山先生诞辰39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对于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湖湘文化丰富内涵,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对于湖南的文化强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佛教的正信正行,弘扬正法,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均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