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
2010-05-11万晓宏
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历史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基督徒出现较早,但华人基督教会直到1946年才出现。该地区现有华人基督教会近30家,信徒5000多人,约占当地华人总人口的5%。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主要原因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寻求族群归属和文化认同;寻求物质与精神帮助;华人教会的主动宣传。华人基督教会的特点有:组织独立,神学保守;华人新移民是华人基督教会的生力军;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三种语言并存;尽量少谈或不谈政治。华人基督教会的功能有:解决华人信仰问题;团结华人;服务华人,教育华人,帮助华人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华人基督教会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文报刊和中文学校一起构成美国华人文化社区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美国华人基督教会大波士顿地区
作者:万晓宏,1969年生,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近30年来,在美国华人社会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迅速攀升,华人基督教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853年到1952年的100年里,美国华人基督教会从1所发展到66所,1979年猛增到366所,1984年达到523所,1994年增加到700所,2000年上升到819所,2003年突破1000所,目前还在快速增加。1997年对南加州华人的一项科学抽样调查显示,44%的华人不信教,26%的华人信基督教,6%信天主教,20%信佛教。另外几个在美国大都市的抽样调查也发现类似比例。最新的2001-2002年全美亚裔政治试点调查结果(PNAAPS)显示,美国华人中39%不信教,20%信基督教,3%信天主教,19%信佛教。这些数据表明,在有信仰的美国华人中基督徒所占的比例最高,基督教会已经成为美国华人社会中最大的宗教组织。
当代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宗教学界、侨学界和侨务部门的关注,但至今国内学者撰写的关于美国华人基督教研究的专题论文仅有五篇,这五篇论文都是关于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宏观定性研究或综述性研究,缺少微观的实证分析。相比而言,美国的华人基督教会研究可谓成果丰硕。据笔者初步统计,在美国学界,仅关于华人基督教会的专著和博士硕士论文就有30多篇,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华人基督教会的学术论文发表,但如果与美国的基督教会研究相比,仍然微不足道,处于绝对的边缘地位。据笔者观察,在美国的华人基督教会研究领域中影响较大的有两位华人学者: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和普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杨凤岗,他们都曾撰写过一些关于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为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他们现在的研究重点已转向中国大陆的基督教会。笔者曾与王忠欣讨论过华人基督教会研究在美国并不兴旺的原因,他认为,华人基督教会研究在美国是非主流,以此为博士或硕士论文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虽然华人基督教会只是美国基督教会的一个小分支,却是当代美国华人多元宗教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当代美国华人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以麻州(Massachusetts)大波斯顿地区华人基督教会为例,分析当地华人基督教会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原因、华人基督教会的特点、功能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增进国内宗教学界、侨学界和外交侨务部门对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全面正确认识。
一、华人基督教会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历史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几乎一样长。美国华人第一家基督教会于1853年在旧金山成立,是在美国白人长老教会的帮助下建立的,目的是向华人移民传福音。麻州大波士顿地区(Greater Boston)的美国华人基督徒出现也比较早。据历史记载,最早定居波士顿的华人名叫翁亚寿,1850年从中国广东移民到摩顿(Maiden),从事茶叶生意。1854年他和刚出生不久的长子威廉同时受洗,成为大波士顿地区最早的华人基督徒。1876年首批华人刚到波士顿定居不久,当地白人城市教会就在华人中开始了传播福音的工作。从1889年起,美国浸信会也开始向华人传福音的工作。经过他们的多年努力,有相当数量的华人皈依基督教。但大波士顿地区第一家华人基督教会,新英格兰中华基督教会,直到1946年10月,才在5个美国基督教宗派的联合支持下正式创办。
1950年代以降,随着华人人口的增加,华人基督教会开始勃兴。1961年,波士顿华人布道会在中国城成立,当时才60人左右;1979年建造了自己独立的教堂,能容纳300多人,当时参加主日崇拜的信徒有180人;到1993年,其基本会员达到458人左右,参加主日崇拜的信徒达700多人。其中英语堂200多人,主要为老移民的子弟及来自东南亚不会讲粤语的信徒;粤语堂300多人,主为老一代移民;国、粤语堂100多人,主要为来自香港的移民和学生及一些台湾、大陆的信徒。
1960年代波士顿的华人人口约有8000多人,其中有相当一批是来自台湾说国语的移民,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基督徒。由于参加粤语崇拜感觉不方便,于是1969年,在牛顿(Newton)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台湾移民为主的国语教会——波士顿郊区华人圣经教会。1972年,教会信徒发展到70人;197q年信徒达到250多人:1986年底,信徒达400人。其教堂也几经扩建,到1991年新建成的列克星敦(Lexington)新堂能容纳900人。郊区新堂空间的扩大,也带来了信徒的增加。到1992年时,参加三主日崇拜的信徒达500人,语言为国语和英文。
1965年美国移民法改革之后,华人的移民配额增加到每年2万人,基本上都给了台湾。因此台湾移民人数猛增。到60年代末,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已有近2万多人,其中有许多讲台语的台湾华人。于是讲台语的基督徒又建立了台语教会,他们是1969年成立的波士顿台湾基督教会和1991年成立的大波士顿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两个教会都用台语举行主日崇拜,都以专业人士为主。后者除传播基督教外,还致力于保持台湾地区的文化,主张用自己的母语崇拜。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尤其是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赴美国的中国大陆新移民迅猛增长。到1980年代初,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已增至4万多人。华人基督教会也空前活跃,到1993年该地区新增华人基督教会5家,分别是波士顿华人圣公会、波士顿华人浸信教会、波士顿华人宣道会、波士顿基督教救恩堂和昆士市路华乐堂。与此同时,该地的华人福音教会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先后成立了麻省华人福音堂、波士顿西区布道教会、华人福音教会、罗威尔华人圣经教会和摩顿华人基督教会主恩堂等。
二、华人基督教会的现状
据笔者在大波士顿地区的实地调查统计,现在该地区华人教会共有35家,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教会加起来只有4家,分别是麻州菩提学会千佛寺、麻州佛教会普贤讲堂、佛光山和纽英仑回教中心,天主教会有两家,都在波士顿中国城,分别是华人天主教牧民中心和波士
顿华人天主教会;基督教会有29家(参见下表),总共有5000多名信徒,包括分散在白人教会中的华人信徒,占当地华人总数的5%左右。这比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埃及的基督教徒比率(10%)还要低。据当地基督教问题专家估计,美国华人基督徒占美国华人总数的比率为5%到8%,新移民中的专业人士信仰基督教的比率较高,估计为10%至12%。
从上述调查统计可以发现,经历战后60余年的发展,大波士顿地区华人基督教会的数量和信徒人数都有显著增加,如教会数量从原来的一家增加到现在的近30家,基督徒人数从原来的不到100人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人。在这些华人基督教会中,规模最大、信徒最多的两家分别是波士顿华人布道会和波士顿郊区华人圣经教会。此外,还有一家以白人为主,华人和其他亚裔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剑桥召会”,非常有特色。
(一)波士顿华人布道会(BCEC——Boston Chinese Evangelical Church)
据美国人口统计显示,1990年麻州华人总数为53792人,2000年为84392人,2004年高达110984人,主要集中在大波士顿地区。随着当地华人人口的快速增长,华人基督徒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历经近50年的发展,波士顿华人布道会已由最初的6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人,导致每个周日举行的主日崇拜空间严重不足。为了解决教堂空间不足,教会早在1985年就建立了西区分堂,1988年底又在附近的牛顿市设立第三堂崇拜。据该教会陈德修牧师说,教会目前已基本筹够款项,准备在牛顿市购地兴建第三座新教堂,但并不打算把新教堂分离出去,仍由布道会负责牧养和财务。
波士顿华人布道会是一个笃信圣经,不属于任何宗派的地区性教会。目前也是大波士顿地区信徒最多的华人基督教会。信徒主要是老一代粤语移民及子弟以及来自香港的新移民,粤语在崇拜和交流中占主导地位。信徒的职业比较复杂,从餐馆工人到专业人士都有。由于主教堂占地面积小,又处于波士顿市中心,因此无法扩展,但这并没有影响牧师和信徒们的热情。针对信徒越来越多,该教会制定了未来发展的愿景,期望与该地区其他教会共同成长,使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基督教徒到2030年从现在的5%上升至50%。华人布道会位于中国城的南端,紧挨着华埠居民区大同村,是当地华人社区的文化中心,在当地华人社会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波士顿郊区华人圣经教会(CBCGB——Chinese Bible Church in Greater Boston)
自1992年在波士顿西郊列克星顿建立新教堂以来,华人圣经教会的信徒人数有了显著增加。据该教会2007年10月的统计数据,平均每个主日参加崇拜的信徒有800人左右,其中中文部有600人左右,英文部有200人左右,加上孩子共有1000多人。另据该教会2007年11月的统计数据,平均每个主日参加崇拜的人数为900多人,加上少年和儿童突破1100人。随着参加主日崇拜的信徒人数持续增加,90年代初建造的主教堂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减轻主教堂的负载太重,同时方便那些离主教堂路程较远的信徒,2007年该教会在艾克顿(Acton)创建了西区分堂,现在那里参加主日崇拜的信徒有96人,同往的少年儿童有62人,总共有158人。据该教会的洪荣宗长老说,教会目前正在积极筹款,准备兴建西区分堂的新教堂及配套设施。
华人圣经教会是个知识分子教会,大多数信徒受过良好教育,许多人拥有博士学位,它是当代美国华人教会的典型代表。它是大波士顿地区第二大华人基督教会,信徒人数与波士顿华人布道会相差无几,但财力比布道会更雄厚,在新英格兰地区乃至全美国都有重要影响。该教会的牧师有着很高声誉,经常应邀到其它教堂布道。由于历史原因,该教堂与台湾关系密切。近年来,大陆新移民信徒在不断增加,但与中国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华人圣经教会也是一个没有宗派背景的独立性地区福音教会。它的成功运作标志着美国华人基督教会发展正在走向成熟,也为其它华人教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三)剑桥召会(Church in Cambridge)
剑桥召会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基督教会,该教会总共有200多名信徒,以白人为主,亚裔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亚裔信徒中,又以华人为主,还有一些韩裔和日裔。该教会有永久性教堂,在地铁红线的南端终点附近,但教堂外面没有明显的“十字架”标志,看上去就像一个会所。该教堂有一个主日聚会大厅、一个受洗室、八个供孩子们使用的主日学教室、一个配套的厨房和餐厅。除了周日的主日崇拜外,在每个周五晚上,该教会的华人信徒还专门举办团契活动,地点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校园内一座学生公寓的B层,面积很-大,非常干净、整洁。里面没有挂“十字架”,也不拘泥于形式(他们称,根据圣经,这并不违背耶酥的旨意)。参加团契的信徒人数有近40人,来自中国大陆的占多数,也有来自台湾和香港的。他们有的来美国已近30年,有的10多年,也有的才1-2年,还有的才来几个月,甚至刚到几天。该团契的华人信徒几乎全部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且绝大部分是博士、博士后和教授等。他们大多是先到美国留学或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然后留在美国,工作定居。经过奋斗,他们现在绝大多数是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在美国有较好的工作和收入。也有一部分是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在读学生,包括博士生和本科生。
三、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原因
据统计,在美华人超过50%有宗教信仰,其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而60%-75%的人是到美国以后才皈信基督教的。关于华人新移民纷纷加入基督教会的原因,学界从不同视角有不同观点。据笔者多次参加华人教会主日崇拜和周五晚上团契活动时的观察、体会、交流与思考,认为以下几种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来观察,杨凤岗认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是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现代的中国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文化危机,“五四”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中断,中国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其二,现代化危机,现代化是理性与科学的时代,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处于落后的局面,并且克服现代化的各种弊病,中国人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三,社会危机,近代以来,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多次战争、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中国人的身心都经历了巨大磨难。在此情形下,中国人很容易接受一种宗教信仰,因为他们与以前的文化和社会资本已经疏远,又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并掌握了新的文化和宗教资本,所以移民美国后的中国人大量皈信基督教。杨凤岗指出,对于众多的中国信徒来说,基督教的根本魅力不在于它是个西方的宗教,而在于基督教中的上帝被看作“是个大有能力的神和真神”;耶稣基督是信徒们在喜怒哀乐中可以通过祷告与之交谈的神,是个直接参与生活的神;基督教的教义和伦理是个可以安身立命、指导每日生活的价值体系。
第二,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许多华人新移民到美国以后热衷于参加基督教会的活
动,不仅是追求一种信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教会是他们社交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他们获得族群归属与文化认同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一个基督徒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他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华人教会,这不仅是出于宗教信仰的考虑,同时也是在寻找“文化”的根。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去建构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拓展自己的社交空间,这是每一个在美华人都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而教会在这里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对许多华人基督教徒来说,教会不仅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而且还是教育、文化和社交中心。即使不是基督教徒的华人,一来到美国或从美国的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新地方,在工作或学习之余,选择去基督教会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去教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结交新朋友。有些去教堂久了,也成为基督教徒。在教会周末的团契活动中,他们一起吃饭、交谈、唱赞美诗、学习圣经、交流体会、祷告等。在晴朗的周末,他们还集体开车出去郊游或在某一教徒家举办聚会。在这些场合,他们更加轻松地交谈。这些说明,基督教会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和连接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且在建构社会关系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社会补偿作用,是建立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也有观点认为,有些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寻求物质与精神帮助。新移民在美国土地扎根,需要各种帮助,很自然想起教会。大陆新移民来到美国后,遇到生活、工作、适应新环境等各种困难,有幻灭失落者;有为生计惶恐者,有为前路惆怅者等。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想到神,希望得到神的帮助。在美国,许多华人新移民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寻求帮助的对象便是教会。教会虽然在经济方面没有太多能力,但会给予金钱换不到的关怀,这是他们在社会上即使是同乡之间也未必能得到的。有些大陆新移民虽然不缺钱,但缺乏信仰,精神空虚,有的家人不在身边,自己孤身在外为生活打拼,长期分离造成家庭婚姻问题丛生,情绪低落,有的甚至身负巨债,不堪压力而精神崩溃,需要安慰鼓励。一般情况下,只有教会愿意为这些人无私提供帮助,并扮演心理辅导角色,但不只是跟对方讲大道理,而是想办法为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愿意向神职人员讲出内心的苦闷。在美国教会可以找到许多在大陆找不到的东西,如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第四,近年来华人基督教会因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打破过去自限于教会内的做法,走进社区,为新移民在衣食住行、生活、工作、申请居留身份等方面,及时提供帮助,新移民从中受益进而感恩,加入基督教会,这也是华人基督教会近年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考察过的波士顿华人布道会和郊区华人圣经教会就有专门针对大陆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宣道小组,他们从来不向你强制灌输基督教信仰,而是主动帮助解决你在美国遇到的各种困难,邀请你参加教会的各种活动,让你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剑桥召会也非常欢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参加他们的团契活动。当然他们最终都希望你能成为基督徒。近年来,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为华人社区经济注入活力和生机,也为华人基督教会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力军。据笔者对大波士顿地区白人教会的实地考察发现,虽然到处是古老、豪华的教堂建筑,但进去一看,参加崇拜的信徒稀少,有些教堂为了生存,不得不靠出租教堂房屋作为课室或舞厅维持基本开支。可见,美国的白入主流基督教会在逐渐走向衰落,或者说信徒发生转移,而华人基督教会却在不断发展壮大。
四、华人基督教会的特点与功能
华人基督教会与白人教会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美国华人教会中,保守神学以福音派和基要派为主流,且一半以上是非宗派的独立教会。这些特色与美国华人人口的社会属性和特征密切相关。当代美国华人基督教会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组织独立,二是神学保守。与早期华人教会不同的是,新的华人教会基本上都是由华人移民自己建立的,很少借助美国教会或宗派的财政或领导资源。此外,从大波士顿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当代美国华人基督教会还有如下特点:
第一,现在华人教会已走过艰难的创业期,进入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中国大陆新移民是华人基督教会的生力军。90年代以前,华人信徒大多来自台湾、香港,来自中国大陆的基督徒仅占10%。近年来,来自大陆的华人新移民人数迅猛增长,其中成为基督教徒的人数也在快速增加,以至来自港台的基督徒成为少数。大陆新移民是美国华人教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中国大陆新移民的加入,华人教会也会像很多白人教会一样,逐步走向式微。
第二,华人教会与90年代以前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具有语言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这三大特征。90年代以前,华人教会有明显的语言、地域和文化之分。持不同方言的信徒去各自不同的教会崇拜,如国语教会、粤语教会和台语教会。不同语言所代表的则是信徒来自不同地区。一般来看,讲国语的信徒主要来自大陆和台湾,讲粤语的主要来自香港与广东,讲台语的主要来自台湾。三种不同语言的教会就是按地域性来分的。隐藏在地域性后面的则是文化的差异。一般来说,粤语教会比较香港化,台语教会比较注重台湾本省的文化,国语教会虽以来自台湾的华人为主,但文化上还是中华文化。90年代以来,该地区出现了以大陆新移民为主的国语教会和粤语教会,如纽英伦中华基督教会,主要以上海人为主,粤语教会,如基督教救恩堂又以广东人为主。
第三,当代美国华人教会中,信徒受教育程度高,大多数信徒都有本科以上学历,许多人拥有博士学位,且以理工科为主,还有一些知名教授。笔者初步分析认为,造成华人基督徒受教育程度高,理工科人数多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最重要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影响,如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杜鲁门政府下令禁止在美留学生归国,导致5000多名中国学生滞留美国,他们大多是理工科专业;1960-1970年代赴美的台湾留学生大多是理工科专业;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也主要是理工科等;其二,理工科背景的新移民经历相对简单,工作生活都比较单纯,容易接受并信仰某种宗教,相对而言,文科出身的新移民背景和经历比较复杂,尤其是在大学阶段接受过正规的无神论教育,很难相信某种宗教,其三,大波士顿地区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心和生物制药中心,周边有8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发的华裔理工科专业人士众多,基督徒的比例自然比较高。
第四,在白人教会和黑人教会中政治常常成为主题,信徒常常被政治家操弄,而华人教会对政治一般比较敏感、谨慎,但在华人教会中政治问题也不是完全被回避的,也可以谈论。通常华人教会的牧师一般不会偏向或授权支持某一候选人,他们可以对各位候选人的议题、立场、人品进行介绍,鼓励各位信徒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决定应该支持谁。虽然目前华人教会还不能在政治参与中发挥像黑人教会那样大的影响,但对加深华人对美国民主的理解,扩大华人政治参与活动能发挥一定作用。据笔者与华人教会的牧师、长老、团契召集人的座谈,他们认为华人教会之所以避免谈政治,是担心过多地谈论政治,尤其是中国政治,
会导致教会发生分裂,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美国华人来源复杂,政治立场不一,少谈或不谈政治有助于教会内部的团结。
华人基督教会是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美国华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笔者在美国的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发现华人基督教会除了解决华人信仰问题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督教在美国华人社会中的广泛传播能够产生一种凝聚力,起着团结华人的作用。美国华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当他们来到美国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少数民族后,如果他们要团结起来,在美国创造新的生活天地,就必须认同一种超越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基督教就成为许多华人所选择的新价值观。基督教严密的组织性使它具有一种凝聚力。另外,美国主流社会所信奉的价值观也主要是基督教,接受这种新价值观也是了解美国社会、适应美国社会的重要一环。基督教的基本价值观是倡导“爱、光、圣、义”,这些价值观是超越种族、政治、阶级、年龄和性别的。许多华人来到美国孤军创业,缺少朋友、缺少关怀、缺少爱。而基督教会正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使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走到一起,组成他们自己的社区群体。大波士顿地区的大多数华人教会,都融合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其他地区的华人。华人教会现已成为团结华人最多、最广泛的华人团体。
第二,华人教会与其他白人教会一样,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信仰团体,它也为华人解决了许多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起着服务华人的作用。美国华人教会不仅是华人心灵的归宿,而且是华人社交的中心和第二代母语教育的基地,是一个扩大化的家庭。基督教最初在波士顿华人中的传播以及后来许多华人教会的建立,都是为了解决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中遇到的现实困难。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督会友通过为华人移民办英语班,使基督教得以在华人中发展。百余年来,许多华人教会继续这一传统,为华人新移民举办各种英语班、入籍班、职业训练班。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在帮助新移民学习英语的同时,一些教会也开办中文班、中文学校,帮助出生在美国的华人新生代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华人基督教徒聚会在教会中,形成一个大家庭,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看,华人教会是一个以信仰为核心集社会服务和信徒互助为一体的华人社团。客观上,华人教会,尤其是周五的团契聚会和剧目的主日崇拜活动,除了解决华人信仰问题外,还有助于加强华人之间的联系,扩大华人的社交范围,增强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在华人的美国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华人教会在美国华人社会中承担着向华人同胞进行信仰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华人教会通过讲道、主日学、团契、查经班等活动,向华人宣传基督教的价值体系,培养华人基督徒的品质,如勤奋、节俭、重视家庭、敢于求异等,起着教育华人的作用。华人新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后,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往往不再起作用。很多人感到茫然,难以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人陷入过度追求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道德上无所适从,生活目标不明确,失去精神支柱。而基督教中所宣扬的“爱光圣义”,对培养和提高在美华人的道德素养,保持道德自律,维持美国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华人基督教会还是一个同化机构,能帮助华人新移民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同时有助于保持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有87%的人都信教,其中大部分是基督教。新移民加入教会有助于迅速了解当地社会的主流思想,提升自己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程度。如美国华人社会中有句谚语:“华人如果不信教,西人也不会仇视他,但是,如果这名华人是个基督教徒,那么西人会更加信任他。”华人教会创办的中文学校通过教授汉语,传承了华人价值观,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如农历新年、中秋等。基督教也讲究爱、孝道等,与儒家思想相一致,与道家思想也不矛盾。虽然同化与保持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并非相互排斥,二者可同时发生。此外,信徒通过参与教会的民主化管理,能加深对美国民主的理解。
五、结语
本文以大波士顿地区华人基督教会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不仅论述了该地区华人基督教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整个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一些共同特征。通过实证分析,笔者认为,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团结互助,使华人基督教会在美国华人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在增强华人凝聚力方面远超过其他传统社团和新移民社团,其发展前景看好。随着美国华人新移民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入基督教会的华人人数会进一步增多,这将对美国华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除了解决华人信仰问题之外,华人基督教会将继续承担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如团结华人,增强华人社会内部的凝聚力;服务华人,帮助华人新移民尽早融入美国社会;教育华人,培养华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华人基督教会是美国华人宗教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华人社团、华文报刊和中文学校一起构成美国华人文化社区的核心内容,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袁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