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抑郁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2010-05-11石秀梅
王 燕 高 健 石秀梅 熊 英 王 莹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社区老年人抑郁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王 燕 高 健 石秀梅 熊 英 王 莹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个人基本情况、人际交往、参加社区活动频率、日常社区护理需求对老年人抑郁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交往频度量表、老年日常社区护理需求度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对天津市社区内110名≥60岁有抑郁倾向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年轻老年人(≤74岁)、丧偶/离异、人际交往频率低、文化素质高、少或不参加社区活动、经济收入高及对日常社区护理需求高的老人较老老年人(>74岁)、配偶健在者、人际交往频率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文化素质低、低收入及对日常社区护理需求低的老人抑郁症状严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倾向与交流总分、月平均收入、邻居交往、文化程度等4个因素有关。结论:老年人抑郁倾向的影响因素有年龄、人际交往、文化程度、参加社区活动频率、月平均收入及日常社区护理需求等。
社区;老年人;交往频率;抑郁倾向;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之一,社区的老年人中8%~15%有抑郁情绪〔1〕。Sherina等〔2〕以老年抑郁症量表(GDS)为工具,发现在社区中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7.6%〔3〕。据有关文献报道,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4〕。本文就老年抑郁倾向与个人背景、人际交往频率及日常社区护理需求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为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时间为2009年3月至4月。用方便选取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区王顶堤及华苑共3个社区,采用计算机随机抽样选取:年龄≥60岁,本地户籍,有子女,目前无精神疾病及明显的记忆与智能损害,能清楚回答调查问卷的各项内容,自愿配合者共835人。挑选、培训志愿者,掌握调查须知,统一调查方法。只要发现老年人具有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悲观、焦虑情绪,伴有下述9项症状中的任何4项以上,可能为老年抑郁倾向者,选为调查人群。包括: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动作明显缓慢,焦虑不安,易发脾气;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严重地感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思维迟缓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反复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不振或体重减轻;性欲明显减退〔1〕。共筛选出有老年抑郁倾向的126名,符合样本数至少是变量数的 5~10倍〔5〕。对126名被试入户逐个发放调查表,当场测试,及时回收。对不识字或填写困难者,采用施测者逐题问询的方法帮助填写。发放问卷126份,收回126份,有效问卷 110份,有效率为90.90%。
1.2 研究工具
1.2.1 自编老年人交往频度调查表 采用自编老年人交往频度评价量表。在本研究中将“交往”界定为与别居子女、亲戚、朋友、邻居见面聊天或打电话,将“交往频度”分为不怎么来往1分、1个月1次以上2分、1周1次以上3分、几乎每天 4分的4级评分,分值越大表示交往频度越高。交往频度总分为4~16分,4~10分为低频度组,11~16分为高频度组。经检验交往频度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各维度与维度总分间的相关在0.51~0.70。重测信度(间隔3周)为0.53。
1.2.2 自编老年日常社区护理需求调查表 共4个因子:精神需求、人力需求、文化信息需求、保健需求。评分等级分为:非常需要3分;需要2分;不需要1分。量表各维度和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在0.76~0.84;再测信度在0.85~0.93之间,各维度和总量表间的相关系数在0.66~0.85之间。
1.2.3 老年抑郁量表(GDS)〔6〕中译本,共 30个项目,评分等级分为:是 2分,否0分。得分 5~30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
1.2.4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有效问卷中,男65人、女45人,年龄分组60~74岁50人;74岁以上 60人。婚姻状况:有配偶 82人,无配偶28人;文化程度:文盲/小学 25人,中学/高中 65人,大专/大学20人;退休前职业:工人 78人,机关事业/管理23人,教师9人;家庭类型:夫妇单住64人,与子女同住30人,三代同住16人。月经济收入:<500元10人,500~1 000元58人,>1 000元42人。其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性别、婚姻及交往频率的老年人抑郁倾向比较(表1) 按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年龄界限新的划分,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组,75岁以上为老老年人组〔7〕。t检验表明:两组老年人的GDS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轻老年组抑郁症状重于老老年组;丧偶/离异的老年人抑郁均分高于在婚的老年人;与人交往少的老年人抑郁均分高于交往多的老年人。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年龄、性别、婚姻、交往频率的抑郁倾向比较(±s)
表1 不同年龄、性别、婚姻、交往频率的抑郁倾向比较(±s)
t值: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P<0.01
项目 n GDS总分M SD t值及显著性年龄60~74岁 50 21.62 5.50 74岁以上 60 19.28 5.46 2.23*性别男性 65 20.62 4.14女性 45 19.96 7.20 0.61婚姻有配偶 82 21.00 4.87无配偶 28 18.43 7.02 2.14*人际交往 低频度组 48 21.69 5.98高频度组 62 19.31 5.05 2.26**
2.3 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的抑郁倾向比较(表2)F检验表明:大学及其他学历的老人抑郁均分高于文盲、小学及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老人;教师、护士的抑郁均分高于干部、工人;月收入大于1 000元的老人抑郁均分高于<500元及500~1 000元之间的老人。
表2 不同文化、职业和经济状况的抑郁倾向比较()较(±s)
表2 不同文化、职业和经济状况的抑郁倾向比较()较(±s)
F值: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P<0.05,***:P<0.001
项目 n GDS总分M SD F值及显著性两两比较(Scheffe检验)文化程度①文盲,小学 25 17.92 6.22②初中,高中 65 20.80 5.19③大学,其他 20 21.90 5.26 3.52*③>②,①退休前职业①干部 23 22.09 4.87②工人 78 19.49 5.68③教师、护士 9 23.33 4.69 3.49*③>②,①月均收入9.09***③>②,①①<500 10 14.80 7.73②500-1000 58 19.84 5.05③>1000 42 22.36 4.69
2.4 参加社区活动频率、人际交往、日常社区护理需求对抑郁倾向的影响(表3) F检验表明:以参加社区活动频率为自变量,人际交往、日常社区护理需求及抑郁倾向为因变量得出。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人际交往频率高于偶尔或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的老年人;日常社区护理需求中,与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社区活动老年人相比,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精神需求最强烈;保健需求有统计学意义,即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保健需求最强烈;在日常社区护理需求总分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即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需求最强烈。抑郁倾向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即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抑郁倾向最严重。信息需求在参加社区活动频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表3 参加社区活动频率对人际交往、日常社区护理需求及抑郁的影响(±s)
表3 参加社区活动频率对人际交往、日常社区护理需求及抑郁的影响(±s)
*:P<0.05,**:P<0.01,*** :P<0.001
日常社区护理需求 ①经常(n=28)参加社区活动频率②偶尔(n=43) ③没有(n=39)F值及显著性两两比较(Scheffe检验)人际交往 12.2±2.67 11.32±2.4 10.57±2.5 3.47*①>③精神需求 10.35±2.05 10.79±1.88 11.74±1.77 4.88***③>①,②人力需求 4.96±1.26 5.27±0.79 5.38±0.78 4.73**③>①,②信息需求 5.32±1.02 5.32±0.83 5.53±.71 0.8保健需求 8.46±2.15 9.48±2.22 10.74±2.24 8.87***③>①,②需求总分 29.10±4.24 30.88±3.98 33.41±3.91 9.72***③>①,②抑郁倾向 15.83±5.11 21.25±5.47 22.56±4.06 16.32***③>①,②
2.5 老年抑郁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抑郁倾向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平均收入、文化程度、邻居交往和交流总分为自变量,对影响老年人抑郁倾向的综合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得出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依次为:交流总分(β)=-0.47、P=0.000)、月平均收入(β)=0.39、P=0.000)、邻居交往(β)=-0.28、P=0.026)、文化程度(β)=0.19、P=0.000)。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未进入回归方程。
3.讨论
3.1 老年抑郁倾向的单因素分析
3.1.1 年龄对老年抑郁倾向的影响 年轻老年人多处于刚刚退休后的调整期,失去紧张或有秩序的工作环境,他们交往活动主要集中在生活琐事、个人身心状况等,突然变得无聊,使心理产生落差,自我封闭,就会产生孤独和失去社会角色的心理。所以,年轻老年人更眷恋、更期望归属感的存在。而老老年人已度过这一转型期,具有较好的角色认知和角色适应。
3.1.2 丧偶、离异对老年抑郁倾向的影响 生活事件是老年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丧偶是老年人最大的负性生活事件〔8〕。丧偶,尤其近期丧偶,使多年夫妻所形成的互助关爱、支持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常感到生活无望、乏味、孤独、凄凉,过分敏感和莫名的恐惧等,成为心境沮丧抑郁的根源。而离异老人同样渴望伴侣式的关爱,在这方面与丧偶老人有同样的心理情感过程。
3.1.3 交往频率对老年抑郁倾向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与人交往越频繁的老年人抑郁倾向越低。人在年轻时通过人际交往,学习社会经验,掌握人类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技能,培养人类共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状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人际关系渐渐变得单纯起来,其主要的交往对象是亲属、邻居和与其相同爱好的人,社会接触的深度、广度都已不像以前那样丰富多彩了。有些老年人甚至将人际交往的对象固定在少数几个亲人中间,一旦身边亲近的人先行离世,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几乎不与外人接触。老年交往频率的减少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老年人抑郁倾向的增加。
3.1.4 文化程度、职业对老年人抑郁倾向的影响 文化程度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一致。Abolfotouh等认为低学历与老年抑郁症明显相关,而Eisses等认为具有较高学历水平患老年抑郁症的可能性大〔3〕。本研究表2显示,文化程度高的老人抑郁倾向性高于低文化程度者。其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高的老人思想复杂、活跃,需求增加,思虑的事情过多,人际关系敏感,难以融入大众群体,而出现孤独、抑郁等心情低迷的表现。从事教师职业的老人年轻时常过度用脑,老年后多导致失眠严重,可发展为抑郁;调查显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太乐观,特别是30岁以下年龄组焦虑因子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10〕,所以护士到了老年是情感枯竭程度较高的群体,持久的失眠、焦虑及情感枯竭,导致教师和护士抑郁倾向会更严重。
3.1.5 经济状况对老年人抑郁倾向的影响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经济困难在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8〕。本研究结果显示:月收入越高的老人抑郁倾向性越严重。分析原因可能是经济较好的老人物质条件富足,对精神及物质需求程度较高,而当不能满足时,造成抑郁倾向。
3.1.6 人际交往、社区活动对抑郁倾向的影响 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经常参加社区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的频率,在活动中老年人加强了与同龄人,甚至是年轻人的接触,激发了生命活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对于偶尔或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并非自己主观上不想参加,而是活动不便,身体状况不佳,或照顾儿孙,造成外出及与人交流困难,他们不得不整日待在家中,如果再没有儿女及邻里经常与其来往,他们生活空虚、孤独,产生较为严重的抑郁倾向。
3.1.7 老年人的日常社区护理需求对抑郁倾向的影响 在精神需求方面,老年人遭受各种各样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的机会增加,而其承受和缓冲精神创伤的能力下降,老年人更需要有人陪伴、聊天,当心情不好时更需要有人开导,倾听烦恼。参加社区活动是老年人情感宣泄和舒解的重要途径,所以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对精神、保健方面的需求更强烈,其抑郁程度也越严重。
对于人力、保健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与使用工具的能力均日趋衰退〔9〕,如:沐浴、移动(起床、卧床、购物等)、做家务等需要他人的帮助。长期“丧失”健康,不能参加社区活动,而对医疗和社会服务的需要越多,其身体老化和疾病越多,心理也越脆弱,抑郁倾向越严重,对保健需求最强烈,希望医护人员定期家访、用药指导、日常生活指导及学习养生、长寿知识等。由此可以看出,参与社区活动是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起到了与社会接触的桥梁作用。
3.2 综合因素对老年人抑郁倾向的影响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老年抑郁倾向受到交流总分、月平均收入、邻居交往和文化程度等诸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交流总分,其次是月平均收入、邻居交往和文化程度。交流总分、邻居交往和老年人抑郁倾向呈负相关,即与邻居交往越频繁的老人抑郁倾向越低。交流总分、邻居交往分居第1和第3位,说明交流总分、邻居交往与抑郁倾向密切相关。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一种辐射,在以家庭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中,邻里关系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家庭结构与模式的转变,“空巢老人”现象日趋普遍〔11〕。独门独户的家庭格局,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使老年人无交流对象及场所,使老年生活单调、乏味、无助,产生抑郁倾向。月平均收入、文化程度与老年人抑郁倾向呈正相关,即月平均收入、文化程度越高其抑郁倾向越严重。经济条件越好、文化程度越高对家庭照顾、社会支持及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越高,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顾、社会支持及社区护理,可使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及对人生所持的看法改变,从而产生活着无价值和无意义等抑郁倾向。
4 结论
本研究从人口学资料、人际交往、对社区护理需求等方面揭示了社区老年抑郁倾向的相关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社区应创造一切条件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开展社区护理、整体护理和个体化护理,从日常生活护理、社会支持等多角度,开展健康、功能状态及护理需求的评估,提出适当的护理和其他健康服务计划。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督促子女经常看望老人,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做到对老年抑郁症的早期防护。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是对信息需求调查项目尚不全面。调查项目的信息来源于电话、手机、电脑等,而老年人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是对医疗护理保健知识、及有人陪同聊天等精神慰籍,应给予完善。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王学岭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1〕王红,周铌.老年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84-186
〔2〕 SherinaMS,Ram palL,M ustaqimA,e tal.Theprevalenceofdep ressionamongtheelderlyinSepang,Selango r[J].MedJMalaysia,2004,59:45-49
〔3〕吴海苏,徐一峰.社区老年抑郁症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5):803-804
〔4〕季坚.家庭功能对老年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32-433
〔5〕倪平,陈京立.护理研究中量性研究的样本量估计[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78-379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83-184
〔7〕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8〕陈立新,陈功.北京市城市丧偶老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686
〔9〕刘学员,赵蕾.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201-202
〔10〕尹红,叶弘,李谆.护士自我角色认知与应对方式、身心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38-39
〔11〕贺新艳,栾霞.丧偶独居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42-143
(2010-01-18收稿,2010-08-16修回)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 ression tend of theaged in communities
WANG Yan,GAO Jian,SH IXiu-mei,XUENG Ying,WANG Y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sonal situation,in terpe rsonal exchanges,community activities,daily nu rsing needs of the elderly on dep ression tend.Methods:110 persons over age 60 o f a community in Tian jin were investiga ted by the elderly's needs scale,the elderly depression scale and in terpersonal exchanges scale.Results:Stepw ise mu ltiple reg 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youngerelderly(≤74 years),w idow/w idowe r/divo rce,low frequency of in 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high-quality cultural,good income and little daily nursing needs hadmore sever dep ression symp tom s than the aged who were over74,the su rviving spouse,a high frequency of interpersonal exchanges,and low-quality cultural,low-income,more daily nu rsing needs.Conclusion:The in terpersonal exchanges,age,cu lturalqualities,averagem on th ly income and nursing needs can impacton dep ression tend of theaged.
Community;The aged;In te rpersonal exchanges frequency;Dep ression tend
R473.74
A
1006-9143(2010)06-0311-03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编号20072713)
王 燕(1962-),女,副教授,硕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