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回鹘民族在敦煌地区的活动及壁画艺术浅析
2010-05-11谢明轩
谢明轩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回鹘又称回纥,是我国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先民。它的前身,两汉谓之丁零(或丁令),南北朝谓之高车。回鹘是隋唐之际所用的称呼,初游牧于蒙古草原,后定居于西域和河西走廊一带。公元8-9世纪之间,回鹘一度称雄于漠北草原,后由于内讧及瘟疫,势力受挫,公元840年前后,回鹘政权覆亡。此后,余众分三批向西迁徙,迁至葱岭以西的建立起喀喇汗(亦称黑韩)王朝;迁至河西之回鹘,盘据甘州,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迁至西州的回鹘即高昌回鹘。部分回鹘部众散居于敦煌及周边地区,在归义军政权的统治下与各民族交流融合,并渗入到归义军政权内部,导致归义军政权晚期的回鹘化,甚至最终在敦煌地区造就了沙州回鹘政权,其成立,应当说是前述三处回鹘势力凝聚的产物。11世纪,西州回鹘已为伊斯兰文明所同化,其故有之语言、文化和宗教已不复存在,甘州回鹘亦在公元1028年为西夏所灭,似乎仅有沙州回鹘成为其文化的最后坚守者,但至公元1070年,亦为西夏所灭。
沙州回鹘的来源、形成及其政权的存在与否一直是敦煌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学者刘玉权、陆庆夫、杨富学、孙修身、李正宇等先生都曾就此问题有所研究。①笔者认为敦煌历史上应当存在过一个沙州回鹘政权,敦煌石窟群中诸多回鹘供养人像及修建洞窟时所留下来的题记,以及后来刘玉权先生对沙州回鹘洞窟进行的划分研究,②都可证实这一政权曾经存在于敦煌历史舞台。11世纪初,归义军政权晚期的回鹘化及甘州回鹘政权灭亡后,大量回鹘人迁居沙州,并有部分西州回鹘向敦煌的迁徙,沙州回鹘成为最后的回鹘历史上最后建立的政权。
回鹘历史悠久,其先游牧于蒙古草原后定居于西域及河西的经历,使其文化同时具有草原类型和农业类型的双重属性,在中原文明向北方草原传播的过程中,常常起到媒介与桥梁的作用,比起中原文明,其文明更易于为北方游牧民族所接受,并受到西夏、契丹及后来蒙古统治者的推崇③。回鹘为草原部落,本无自己的文字,曾用过突厥文、粟特文、摩尼文还有汉文、藏文,和叙利亚文等多种文字。其中粟特文和摩尼文是随着摩尼教的传入而出现于回鹘地区,后回鹘摩尼教徒以粟特文为基础创制了回鹘文,并在回鹘地区广泛使用,用回鹘文记录、创作和翻译了大量文献。亦有学者认为回鹘文字是在叙利亚文的基础上产生的④。回鹘文的书写原从左到右,后改为从上到下竖写,可能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关,但行次从左到右。字体分写经体、行书体、草书体、刻本体、硬书体和活字印刷体六种,据杨富学先生对回鹘文献书法的研究,写经体又称为楷体,较为正规、严肃,多用竹、木片书写,布局紧凑;行书体笔划书写较流畅,运用了汉文书法虚实、浓淡变化的技法;草书体书写十分自由,在书写艺术上表现出粗犷、洒脱、柔媚的书风⑤。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河西走廊,占据瓜、沙、甘、肃、凉等地后,回鹘语遂成通行于河西走廊的语言之一,14-15世纪,在伊斯兰文明的冲击下,新疆地区的回鹘人已放弃使用回鹘文,而河西地区仍持续使用至17世纪,据研究,世界现存回鹘文资料约有三分之一出自敦煌。在沙州回鹘统治时期,仍是以汉族群众居多,汉文对回鹘文的使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回鹘王室及官僚一般都懂得汉文,甚至还有用回鹘文读汉字的情况。回鹘文对周围其他民族的发展亦产生重要影响,在元代,回鹘文为蒙古人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文,使用至今;16世纪以后,满族又依照蒙文创造了满文,回鹘文的遗风得以一脉相承。
回鹘政权在漠北草原的霸主地位确立之后,统治机构日趋完善,对征服部落的控制大加强,对外掠夺性的战争和袭击亦更加频繁。回纥社会中形成了上至可汗,左右杀,都督、将军、内外宰相等统治阶层和由广大牧民及被掠夺来的奴隶组成了被统治阶级。至沙州回鹘政权时期,可汗是统治阶级的最高首领,其下则为王子(特勒)、将军、都督、刺史、柱国、达干、于迎(谋士)、塔雅乌(内侍)、大使嚷、伊纳尔、伊难奇、伯克等组成的统治阶层,实施汉番两面官制、军政合一的政权⑥。经济方面,回鹘处于漠北草原期间,所进行的掠夺性的战争和袭击,主要目的是为了财富和土地,由此,统治者的财富激增。同时,回鹘自身的畜牧业和商业亦获得长足的发展,通过与唐的互市贸易及和亲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此外,还有唐对回鹘的岁赐及各臣服部落的进贡,促成了回鹘经济的迅速发展,约于8世纪中叶,农业经济亦开始出现,回鹘上层开始建筑城市和宫殿,进入半定居时代。至沙州回鹘时,经济发展为一种层次较高的农奴制经济,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可以转让、抵押甚至买卖的奴隶。农奴在社会经济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尽管经济在部分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奴隶制残存,回鹘统治下的沙州经济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 回鹘人的宗教历程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早期回鹘人的宗教信仰以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为主,曾以狼为图腾,信仰萨满教,对增强部落的血缘观念和内部团结及鼓舞斗志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后,因摩尼教在唐境的广泛传播,使得与唐交好的回鹘开始接触到摩尼教,因其教义吸引力之大,法师学问之高深,并且注重教徒之修养,统治阶级大力推广了摩尼教在回鹘境内的传播,在摩尼法师的宣讲之下,回鹘人渐渐抛弃了从前的萨满教。摩尼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纥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在回纥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覆亡,民众西迁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信奉摩尼教,尤其是在高昌回鹘时期,摩尼教在回鹘国中的地位远超漠北时期,最终于14世纪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不断冲击下,终于在高昌回鹘地区绝迹。在沙州地区的回鹘,宗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王室成员依然继承漠北回鹘的传统,继续信奉摩尼教,而大部分居民则信奉了佛教,敦煌成为回鹘在河西的佛教的中心,并以相当的规模于兹展开译经活动,将大量汉文、藏文等佛教经典译为回鹘文,有时甚至一部佛经有好几种译本存在。亦有一部分回鹘人皈依了景教,原来信奉萨满教的残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晚唐五代时期,回鹘人在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新开、重修、重开了23个洞窟,绘制了大量了壁
莫高窟第61窟回鹘女供养人像(前两身)画,尤后期壁画开始初步具有民族风格。
3 结语
回鹘民族在敦煌及周边河西地区,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各民族彼此间的相互争夺,政治上互相影响、渗透,经济上互相交流、补充,文化上互相学习、吸收,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敦煌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和辉煌灿烂的中古敦煌文明,也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1]朱彦.敦煌壁画仕女的造型与服饰初探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8-15.
[2]张永安.敦煌壁画艺术价值研究的整体观念[J].社科纵横,2007-03-15.注释
①刘玉权:《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敦煌学辑刊》1981年第2期,第100页。陆庆夫:《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及沙州回鹘政权》,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2页。杨富学:《沙州回鹘及其政权组织》,《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石窟史地篇),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75页。孙修身:《试论瓜沙曹氏与甘州回鹘之关系》,《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石窟史地篇),第98页。李正宇:《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王国》,《试论瓜沙曹氏与甘州回鹘之关系》,《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石窟史地篇),第149页。
②刘玉权:《关于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讨论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③杨富学:《少数民族对古代敦煌文化的贡献》,《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第85页。
④俄国考古学家、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认为景教徒使用叙利亚文,回鹘人因信景教,就根据叙利亚文创制了回鹘文。(转引自李森:《论回鹘文》,《语言与翻译》,1990年第3期,第10页。)
⑤杨富学:《9-12世纪的沙州回鹘文化》、《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第90页。
⑥杨富学:《近年国内河西回鹘研究综述》,《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