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的动
2010-05-10陈淼
陈 淼
摘要:绘画是以静态媒介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它本身并不会运动,但是,绘画所传达的视觉效果与艺术理念都有着对运动感的追求与表现。在绘画中,运动感是通过绘画的本体语言为形式依托在画面中存在的,它是一种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在不同时期中,无论是古典绘画还是现代绘画,运动感都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元素。
关键词:运动感;张力;本体语言;艺术创作;绘画作品;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23-08
对视觉来讲,运动是最容易强烈注意到的现象。一旦有了运动,就意味着引起了某种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预示着某种危险的逼近,也可以预示着朋友的出现或久以盼望的事情的发生”,应该说它是可以带给我们期盼、惊喜、愤怒等不同情绪状态的契机。所以,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对我们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绘画是一种引起视觉审美的艺术产物,它本身不会动。然而绘画带给我们的感受很多时候却是强烈的、波动的、激情又赋有韵律的。这些都具有着动的冲击,这种动的冲击是心理的感悟,是一种运动感受。所以运动感在绘画中的应用、表现对绘画的内容、情感、思想的表达、体味都起着神奇的推动作用。在绘画中,运动感是通过绘画的本体语言为形式依托存在的,是绘画潜在的活力。
一直以来,用绘画这一静态艺术媒介表现运动问题,向画家们持续不断的提出挑战。画家们虽为追求平衡、庄严、稳定的绘画努力着,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一种缺少运动感的绘画,是没有生命、没有活力的。因此,画家们几乎都努力克服绘画本身静态媒介的局限性,用构图、色彩、笔触等绘画的本体语言来强调画面中力量的分布,从而传达不同的运动感增添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在历史的长河里,画家们也都发明了许多增添运动感的绘画方式,对运动感有着不同的认知。
一、运动感在绘画中的理论分析
我们日常中看到的行走中的运动、跑步中的运动、舞蹈中的运动是物理连接的实体运动。绘画中的运动是作品对人们视觉产生的一种运动感受,它没有真正的物理连接,我们“既看不到由物理力驱动的动作,又看不到这些物理动作造成的幻觉。我们从中真正看到的仅仅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的聚焦或倾斜,他们传递的是一种事件,而不是一种存在。正如康定斯基所说,它们包含的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运动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是创作者以自己的一种感觉而存在的,它并没有就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上发生变化,只是从表现对象的构图形态、色彩形态等方面的变化由视觉上引起的运动感受,即运动感。
运动感并不需要呈现出他所代表现象中真实的物理连续,因为,我们人类本身就有能力组织起许多有倾向性的元素,使其在意识中组成一种连续。所以绘画中的运动感指的是给人们直接的运动意识。
(一)对绘画中运动感的理解
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讲,视觉认知的本身就是指外界物对视觉的刺激,这种刺激扰乱了我们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一种运动感受。玛丽-诺斯·博丹内在《视觉心理学》中这样分析:“在视觉艺术中,诸种力可以通过它们的合力呈现来把握,对这些力的知觉时间与捕捉到单一空间关系中诸力的平衡所要求的时间相等。这一原理也可以用于运动和形状:它从可以孤立起来的时间与空间中获得了自身特殊的表现性。经由对象中张力的动态力和观者动觉印象之间的视觉代替,就建立了某种运动样式。一切视觉形状都是动态的……”对于绘画艺术来说,以不同绘画的本体语言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张力,这些不同的张力同时刺激着我们的视觉被我们的心理所感知,从而使我们产生一种运动感受即运动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幅画中每个局部以及不同的绘画本体语言对运动感的表现都有助于画面整体运动感的表达。
绘画中的运动感并没有真正发生了物理上的位置变化,它是“大脑在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绘画对大脑的知觉刺激就在于点、线、面以及色彩、笔触、造型、构图等这些绘画的本体语言在画面中的运用,使其产生内在的张力。由于这些张力使我们的大脑找到了一种平时已经背案的的运动知觉。所以,要产生这种运动的视觉传达是与人类有关运动的视觉经验密不可分的。静与动是人类视觉感知的基本要素,静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往往是对称、平衡的代表,而动相对的是不平衡、不对称甚至是颠簸、动荡的象征。从这一原理出发绘画中的不平衡、不对称的处理、表现就往往能带给我们运动的感受。比如说,我们在作品中画出倾斜的桌面以及桌面上放置的倾斜的杯子,这种倾斜就使我们的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倾向性的张力,即桌子要倒向一边、杯子也要向一边坠落。这种倒向一边以及坠落是不平衡、不对称,产生了一种视觉张力,这不是真正物理上的运动变化,只是通过倾斜的构图原理,以及笔触、色彩等绘画本体语言对画面的处理使我们从视觉经验中找到对应的运动感受。可以说,绘画中的运动感强调的是潜伏在绘画本体语言身后的心理刺激、是创作者心灵感受所致,而不是要通过绘画对运动的事件、对象、内容、情节进行描述和自然再现。这种心理刺激、心灵感受是画家通过绘画本体语言对运动感在画面中的表现对观者视觉心理的刺激,可以说运动感是画家与观者之间的桥梁,画家通过画面中运动感的表现传达自己的情感、理念,观者通过对画面中运动感的感知体味画面背后的意义。运动感之所以可以成为画家与观者之间的桥梁,就在于运动感在视觉心理刺激的作用下赋予绘画的魅力,就像前面分析的运动感本身就是不平衡、不对称的代表,通过绘画的本体语言表现运动感往往带给画面的是变化、韵律、节奏,这是增添画面活力的法宝,更是引起观者的视觉心理刺激产生共鸣的要素。
总之,运动感在绘画中具有心理与视觉的双重作用。从心理层面上讲,无论是画者在画面中表现出具有运动感的绘画语言,还是观者在画面中体会出运动感。这都是心理对应的表达与感受;从视觉层面上讲,画者运用能够引起运动感的视觉方式表达自己通过绘画想要说的东西,而观者则能够通过画者运用运动感的绘画语言理解作品背后的理念、故事及情感。这两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更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种视觉、心理相互作用的运动,是一种通过绘画本体语言对视觉的刺激而表现的运动感。概括的说就是动态概念并不需要呈现出它所代表的现象中真实的物理连接,人类的心理有能力在一个独立而又广泛的实体中组织起这样一种连续。所以绘画中的运动指的是给人们直接的运动知觉,或者叫做一种运动意识:即运动感。
(二)绘画中运动感的表现方式
绘画艺术是通过各种类绘画的本体语言来表达与完成的,使绘画产生运动感同样是这些本体语言在画面的运用与表现。绘画中运动感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归纳起来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绘画中的运动感取决于形
A构图是形的基点,研究绘画的形首先从构图谈起。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文中写到:“比例,在长方形或某种长方形比例相同的线条中,运动感显得并不太强烈。……对一个不沿主轴对称的三角形来说,情形就不同了。人在观看这类图形时,其视线总是在较宽的一端和较窄的一端之间往复移动着。从楔形形状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力由基地向高峰逐渐增强(由高峰向基地逐渐变弱)——这是对于‘一切知觉梯度都能创造出运动感这样一个一般原则的第一个例证。……”
在绘画中按照这种“楔形”原则,将主体物以“楔形”分配安排在画面里,既而产生一种向上或者向下的运动感。
以“楔形”原则展开来看,一条对角线进人构图,同样会增加这种运动感。因为它使人联想到斜坡,下滑运动,或从相反的方向是上坡运动。它使视线从一面的底部移向对面的顶端,或者从一面的顶部移向对面的底端。对角线包含了两种运动:一为它自身的下垂,因为它一头似乎被举起,吊在空中而没有支撑;一为它引起的移动,分为上坡或下坡两个方向。
除去直线的运用,在构图中运用曲线的形式同样可以产生张力,从而表现出运动感。当画面中出现新月形的构图时,画面主体的分布隧新月形状的宽度分布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向上或向下的运动感。同样的道理抛物线的运用也可以增添画面的运动感。画面的主体物在画面中以抛物线的轨迹布局,观者就很容易感受到抛物线状的缓急的节奏,从而产生运动感。
再者,螺旋形也是使构图中突显运动感的因素。螺旋形展现了一种螺旋状的回旋力。这种运动感“将画面统一于一种离心力,如同爆炸的膨胀力。也有‘席卷整个画面的运动变化,而向中心聚合。”首先,安排螺旋形的构图从下至上逐渐变小分布逐渐密集就会产生一种辐射状的运动感。再者,安排螺旋形的构图从上到下逐渐变小分布逐渐密集就会产生另一种旋涡般流水状的运动感。
B、绘画中运动感在造型中的体现。
形的倾斜,这种倾斜往往是偏离了它静态的位置,这样就产生了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因为倾斜是视觉经验对运动事物的体现。在绘画的造型处理中,把画面主体物以偏离静态位置的倾斜状安排就能透过绘画本体语言的表现产生运动感,同理,物体的变形也预示着变化,有着张力。当把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拉长、变宽,就会带给我们一种竖向或者横向张力,产生运动感。
在绘画的造型中,也可以把物体画的模模糊糊,让几个运动过程并在一个形象上表现出来,产生运动感。通常的办法是让物体的边缘模糊不清,以表现运动感,这正是由于物体的真实活动时,边缘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我们往往不能辩清物体的边缘。频闪现象也是对形的模糊处理,在画面中利用同质的色彩、明暗在画面中点状分布,模糊主体物的边缘,产生运动感。
运动痕迹的利用,对描绘运动的物体也相当有帮助。当物体运动时它每一步动态都会留下痕迹,有的是看的到的,比如说人走过一片沙滩都会留下脚印;有的是看不到的,它随着时间的流失变换着空间位置,我只是注意到了它的空间变换忽略了它运动时外形的渐变,然而外形的微小变化的状态也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段里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外形都在时间里烙下痕迹。在绘画中表现出这样的运动痕迹,不仅会让人在视觉概念里产生运动感,更能让人理智上接受画中所表达的动态观念。
第二、光与色及笔触与运动感的关系
A、色彩与形的结合
从心理学角度讲,色彩本身就能引起人们许多情绪上的反映与联想。比如说蓝色使人忧郁,让人联想起大海;红色使人躁热,让人联想起火焰。在绘画中对这些色彩引起的反映、联想利用,本身就能带给我们一定的运动感。具体来说,绘画中冷暖色调是统领绘画的两大色调,对画面中冷暖色的区域划分、反复使用,就可以产生一种具有韵律的节奏,从而使画面产生运动感。
同时,对于色彩来说,也可以用其区分形状,这就强调了形状的独立性。而与体积中的同一和类似相比较,色彩中的同一和类似能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在画面上用同一色调的各个部分就形成了视觉关联,构成了整体趋势。利用对这些关联与趋势的安排、布局就能串联出构图中、造型中方向性的张力,使画面产生运动感。
B、光的运用。
光是我们实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元素。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光的反射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的世界。对于绘画这一视觉艺术来说,光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光可以使画面产生亮部和暗部,利用对画面中亮部和暗部的布局、安排就能轻松的控制主次。比如说利用光使画面中主要的部分明暗对比强烈,次要部分明暗变化较小;或者说利用聚光灯的效果,使光只照在主体物上将其突显在画面之中。像这样利用光在画面中控制主次强弱的特点,就能使画面产生运动感。首先,当光与形状的结合,就形成了两种效果:它往往突显形体本身与形体的转折,引起视点的聚焦;相反,它能减弱形体本身与形体的转折,使其融合在一起。这两种效果在绘画中可以模糊、减弱或强调画中某一部分从而显现画面的轻重与急缓,使画面产生运动感。其次,可以用点状光斑的大小、长短变化有节奏的分布在画面,使其产生频闪效果的运动感。
C、笔触的动能
绘画中的笔触暴露的是绘画的过程,也就是说手运动的过程,所以笔触本身就能告诉我们画家的绘画状态,比如说有些画让人看完就能感觉到是快速的一气呵成,有些画则让人感觉到是反复的、长时间的推敲、探究。实际上,这种对作画过程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对运动的感受。再者,笔触也可以显示运笔的方向、力量、速度、大小、轻重、快慢、干湿等等,这些都是产生运动感的诱因。比如说在作画过程中运笔都朝向一个方向,这就很容易产生朝着这个方向的张力,通过绘画过程中的把握、技巧性的运用从而产生运动感。
二、运动感在古典绘画中的表现
自有了艺术那天开始,如何表现运动感这一问题就一直伴随其左右。许多原始绘画艺术、东方绘画艺术,以及大多数西方古典绘画艺术都试图通过对运动感的表现捕捉到的人和物的情感与生命,用运动感增添画面的生动性。(这里的古典绘画是指相对于19世纪兴起的现代绘画之前的绘画)
西方古典绘画艺术受着宗教、政治、现实生活等社会形态因素的影响,其面貌都是叙事性的或者说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有着记录和相机的功能。在这样一个发展前提下,运动感就成为一种为绘画艺术增添生动活力的潜因素在绘画中存在并发展着。所以当人们欣赏古典绘画时总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到画里所描绘的故事、人物、景色中去。运动感作为以绘画本体语言为形式依托的潜因素则有力的帮助了古典绘画叙事情节的展开。古典绘画中的故事、人物、叙事情节和绘画技法运用所产生的动感画面吸引我们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以乔托、格列柯为例分析运动感在古典绘画中的表现
基督教的传播在十三世纪通过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不仅听到了基督教所传播的福音,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更加真切的看到了基督教那些具有教诲意义的故
事。这个时期通过绘画让人们感受最为真切的人就是乔托。乔托不再像以往那样用标志性、象征性的道具与服装来诉说,而是试图通过有景深错觉的绘画艺术效果让人们看到具有共鸣的的人物、场面。乔托“能够创造错觉,仿佛宗教故事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就取代了图画写作的方法”。在乔托的绘画中对运动感的运用,正是他让宗教故事中的人与物惟妙惟肖感染观者的法宝。他在构图中运用倾斜人物、景致带给画面上升与下降的运动,折射着宗教故事表达生与死的寓意。
《哀悼耶酥之死》(图1)是乔托1305年左右所作的壁画。这一壁画描述的是耶酥在死亡后又复活前的那一刻人们悲痛哀悼的情景。它要表现的是一种死亡向复活的过程。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倾斜的构图元素来表现运动感,通过运动感来诉说下一刻的复活。首先,耶酥平躺在画面下部但上身又微微抬起,让人有种上升的感觉,而背景的山坡又是左底右高的倾斜线,就像之字型转折一样让画面有种又向右上方运动的感觉。这种一斜一折的做法让人即感受到了耶酥上升的趋势预示下一刻的复活,又让人感受到了对耶酥此刻死亡的哀悼。其次,是对耶酥身旁哀悼者的安排。这些哀悼者共同组成了一条两边高中间底的表现性曲线。左右两边的哀悼者都是面朝耶酥,一个接着一个最终焦点在耶酥微微抬起的上半身。这些哀悼者的连续安排让我们的视线随着哀悼者的眼神,把注意力引向耶酥。正是画面中的两个具有运动感作用的构图安排,才使得这一宗教故事描绘的画面与观者有了一种互动,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观性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如果说乔托是开起了近代绘画之门,那么处于16世纪后期的西班牙人埃尔·格列柯一定称的上是那个时代对绘画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由于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这样的大师已经解决了前人力图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一时期(娇饰主义时期)从事绘画艺术的画家总是以模仿为意图。当然任何时代都有不趋于雷同的人,格列柯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绘画所追求的跟以往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格列柯的绘画中对运动感的巧妙利用也成为他的绘画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看到格列柯的画时都会对画中的人物造型有着强烈的印象。在第一章中我们说到变形会产生方向性的张力,引起运动感,这一点在格列柯画中的人物得到了体现,特别是他后期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他1580—1586年创作的《马格莱娜的忏悔》(图2)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幅作品中的人物整个是不符合人体比例的,但正由于格列柯把人物从身体到头部拉长,使其整个向上扭动的趋势变强,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别扭,反而有向上升浮的感觉,这种处理使画面中的人物显现的非常虔诚,仿佛忏悔已经得到圣主的原谅。同时,画面中前景与后景对角线的划分与人物曲线型上升相结合更加明确画面中力的方向性,增添了运动感。
格列柯在1607-1613年画的《圣母纯洁受胎》(图3)中,对人物造型的夸张、变形与整个螺旋形上升的构图原则结合所产生的极具运动感的生动画面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幅画中间的圣母形象变形是最突出的,整个人物身体拉长,由下到上越来越小,由此产生一种椎形向上的力,围绕在圣母身边的其他人物及天使在圣母身旁围绕形成螺旋上升的线。圣母本身的变形所产生的运动感与人物组合成螺旋线产生的运动感加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向上升浮,再加上画面始终保持以圣母为亮部中心四周渐渐暗去的明暗调子,更突显出圣母本身。同时,圣母优雅的姿态与身旁跟随的乐手更加烘托了画面神圣而高贵的感觉,仿佛让我们欣赏的人都能听的到当时的乐章、看的到那神圣的一刻。
(二)以鲁本斯、德拉克洛瓦为例分析运动感在古典绘画中的表现
通过格列柯的画作,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观念正在发展中,那些观念在十七世纪艺术中越来越重要,“即强调光线和色彩,漠视单纯的平衡,偏爱比较复杂的构图”。
巴洛克美术家极为推崇贯穿画面的对角线。这一时代的构图大师,尤其是鲁本斯就熟悉对角线方法,并总是以此构图加强画面的运动感。《战争的残祸》(图4)这幅画中,画家就采用了这样的布局,住宅女主人泪流满面站在柱旁,双手举向上空,姿势开始倾斜;战神因为裸体美神和小天使阻扰,其冲力带动身体向前倾,形成前倾向上的运动感。同时,在此处画面失去平衡,以战神左腿为起点大对角线向一片阴森的乌云处延伸,这根线条正好在逃命的妇女形象上,而这些妇女压在受伤的战士身上,左臂与水平线相平行,形成下垂的运动感。这条画面右边显示下垂运动的线条与画面左边显示的上升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一条左高右底的对角线,更加突显了画面中人物从左向右的运动状态的场面,非常生动形象的描绘战争带来的动荡、不安。
在鲁本斯现藏于卢浮宫的的另一幅画——《圣母与天使》(图5)中,螺旋形构图非常生动表现了画面中的运动感。螺旋形起始于左上方,以环绕怀抱圣子的圣母为始经过圣母脚底,又回升到他左边,又经圣母冠花的头顶,到圣子耶稣的手臂为终点:圣子伸展手臂指向圣母胸部,这就是趋向中心的旋形线的焦点。这个螺旋形的安排使整个画面像刮起旋风一样动荡不安,烘托出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氛。
当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变化,必然会引起艺术的变革。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就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德拉克洛瓦为首的浪漫主义者不能忍受当时最具权威性的古典主义者们对绘画艺术的把握与理解。他们反对只遵循古典主义强调正确的素描与持续模仿古典雕像;只坚持写生的绝对与精准;只精于形状的描绘和冷静以及清晰的构图的做法,他们拒绝把这些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浪漫主义者认为绘画是表达情感的载体,是溶人了个人生命的艺术,绘画中应该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而不能仅依赖于知识。浪漫主义者的追求使绘画更富有生活的智慧,更富有个人意识、浪漫色彩,由于渗入了新的创作元素画面中呈现运动感的艺术效果也成为了浪漫主义者非常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喜欢威尼斯派画家和鲁本斯,他追求的是画面中色彩的强烈的对比,构图中的大胆分割、倾斜,人物造型的动态夸张。正式这些追求在他的画面中呈现给了我们无穷的动感。首先,是色彩。德拉克洛瓦用色非常热情、大胆,总是让画面处于火热与激情中,这种对色彩联想作用的利用,本身就能刺激人们的情绪,传达出运动感。同时,他在画面中大量使用暖色调,更加烘托出他描写的极富动感题材画面中火热、紧张的艺术效果。其次,是造型中的线条。德拉克洛瓦用线“犹如是一根皮鞭蜿蜒、柔滑、颤抖、格格作响。”他从不讲究古典主义那种姿态与克制,总是大胆、轻松的利用线条画出人物在瞬间爆发的那一刻。再者,是构图。德拉克洛瓦在构图上经常用对角线,螺旋型的构图方法,让画面最大程度的被赋予运动感的节奏。
《自由引导人民》(图表6)是1831年德拉克洛瓦所作,是其最具浪漫主义绘画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幅画描述了巴黎
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从题材来讲,他大胆起用描写战争的历史性题材,这本身就是对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整、唯美、稳定的肖像、人物题材的大大突破,增添了画面背后的个人意识。在画面中引导人民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左手拿枪,右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整个身体扭动向左前方倾斜成为画面的最高点以及构图中心。这种瞬间扭动的人物造型与当时古典注主义绘画所描绘的稳定的坐姿、站姿式的人物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受。画面中以“自由女神”的脚底为界分成明、暗两个部分:画面底部的横躺的人群与跟随“自由女神”战斗的人群连接起来形成暗部,“自由女神”身后的白色烟雾背景形成亮部,在明暗两部分的衬托下形成左高右低的斜线正好与画面主体人物“自由女神”及其身后人物的倾斜方向一致,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冲出画面的运动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革命的决心与力量。最后,就是在画面中用了大量的暖色,非常彻底的烘托出了气氛的火热,增添了我们观者不安的情绪,更加强了画面中运动感。
三、运动感在现代绘画中的表现
19世纪后半叶的现代绘画,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等等原因,艺术俨然改变了面貌。现代绘画中,绘画中的各个元素得到了真正的释放与发展。绘画在此时不再以逼真的写实效果为准则;不再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为目的。它带给我们的是真正的震撼与思考,这震撼可以是通过强调色彩达到的,也可以是以简化造型达到的。
现代绘画不再是宗教、战争等因素的侍从了,也不再是具有照相功能与记录历史的使命了,在它面前不会摆放好绘画的任务,而是需要艺术家自己给自己规定任务。现代绘画不会向从前那样有着普遍的信仰与价值的体现,对于它来说绘画是无限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带给了绘画更多的机会与意义,也带给了艺术家更多的不同的使命与生命。可以说,现代绘画是在人类精神层面上的探索,它追求的是由于现代科技所带来契机的多元绘画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的艺术理念,它使绘画的本体语言从隐藏在封闭画面世界的背后中解脱出来、释放出来,重新组织、表现于画面中,传达新的精神声音。所以,对现代艺术家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需要他自己,仅仅用他的艺术手段,来从事这个‘世界理解”。这种理解是站在前人身上的创造,也是对前人的批评与审视。
在现代绘画中诸多绘画元素都被提取出来并加以强化与表达,运动感作为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随着不同绘画理念追求的现代绘画发展着。随着未来主义的诞生,运动感更被世人所关注。
(一)以凡高、夏加尔为例分析运动感在现代绘画中的表现
虽说印象主义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开端,但它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描摹自然,他们只是努力探索自然的反射,把笔触从画面中释放出来,目的是更完美地复制视觉印象。而实现对绘画真正的探索与表达是从后印象主义开始的。在后印象主义画家中,无论是他的画还是他的人生都让人无比激动的一定莫过于凡·高。在凡·高的画中潜在着太多让人产生运动感的元素。第一,对色彩的狂热与熟知。凡·高在绘画中用色是非常主观的,他在画面中的色彩辨证关系的运用折射出他的心灵。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给弟弟写的信中得到证实:“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寻找它和保护它,这不是小事情。”前面我们说过纯粹的色彩可以强化形体的方向性,增强运动感。凡·高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给弟弟的信中同样有充分的表达:“你会觉察到,我像日本的样式那样谈色彩的简化。……因日本人把一切反射抽象掉,只把一个又一个的色调相邻并列着,具有特性的笔触,紧紧抓住运动或形式。……我所要的东西是色彩,像色彩玻璃窗把画框在坚实的线条里。”第二,凡·高对笔触与形的理解是其表达自我与表现运动感的关键之一。他曾这样写到:“……在可惊的样式里让塑形的素描和笔触关联在一起。我开始这样的做,像人写字,用同样的轻快、激动、自然感的严肃,常常那样强,我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在做画。笔触一下连接一下,像字句在谈话里或信札里——人要趁热打铁——然后我仍然感到那生命,如果我完全狂野的把作品射出来一这样孤独,这样孤立,我计算着某一定瞬间的激动,然后让我自己走向过分。”其实,这正如我第一章所说的笔触暴露的是绘画的过程。笔触可以显示运笔的方向、力量、速度、大小。这些都是运动感的诱因。凡-高正是利用这些增添画面运动感的画面元素,才使他充分的宣泄了自我,使画面中扭曲、流动的效果达到了极致。
如果说凡·高绘画中的运动感是激情生命的,那么夏加尔的画中所传达的运动感无疑是悠扬自在的。夏加尔生活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热潮中,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现代主义的冲击而失去自己对生活的追求、感悟以及他那最珍贵的童年记忆。换句话说“夏家尔是一直如醉如痴,描绘着另一种世界。在某些方面,那种世界是一个非常忠实于现实的世界。”
对于夏加尔的绘画,运动感都被一种浪漫悠扬的色彩充斥着的。在他的画中,总是有脱离地平面飞舞在空中的人、动物、房屋等。这些飞舞在空中的主题物完全不受重力的影响,没有固定在某一点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我们视觉经验来讲本身就有运动的感受。再者,加上对造型曲线及变形的处理手法,运动感就更为强烈了。
《飞在天空中的雪橇》(图8)是夏加尔在1945年所做的油画。整个画面都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画面底部有前后两排大小不一的房子,前面的房子较大颜色也亮些,后排房子较小也暗些,房子中间是一条右低左高的地平线,房子也随地平线向右倾斜着;画面中间是黑色的夜空处有一只像童孩梦境中出现的马身有着黄色鸡头红色鸡冠动物直挺着身子拉着雪橇,雪橇上一男一女互相依偎着,女生还怀抱婴儿。这马身鸡头的动物拉着乘坐两人的雪橇由画面的右下方向左上方形成一条向上的曲线,让我们感受到向上的运动。再加上整个主体物的造型都变形成弯曲流畅的感觉促使画面中飞舞的运动感加强,形成表悠扬缓缓的效果。
(二)以未来主义为例分析运动感在现代绘画中的表现
当艺术家们把运动感提取出来想独立表现时,他们就不仅仅是想在视觉心理的作用下体会到画面中运动感的因素,而是希望力求传达出结构要素中的一种内在张力和可作多种解释的意义,也就是希望通过表现运动感从而表达运动本身。在未来主义之前的绘画,无论是古典绘画还是现代绘画,运动感都是画面表现的主题和情感的推动者,它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与追求。而未来主义是真正发动了对运动的探索,他们反对前人把运动感只作为辅助画面效果的元素,在未来主义的绘画中,他们利用许多办法来表现运动感为的就是表达对运动的追求。也就是说,他们为自己提出的课题就是运动之美,他们要在绘画中表现的是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理解到运动中物理连续美的运动感,即通过绘画的本体语言让画面中呈现运动感,并且通过自己的呈现让人们充分的认知到运动的美。
未来主义是二十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现代主义流派,这
个时期是机械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正是由于机械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事绘画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关注这种变化,希望通过绘画表达这种变化的心灵感受,未来主义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09年马利奈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这次宣言成为了未来主义的开端。在宣言中说道:“一种新的美丰富了世界的光彩:即速度之美。”这也成为了马利奈蒂、巴拉、卡拉、波菊尼等未来主义者的艺术追求与特点。未来主义者们希望在绘画中表现运动的物体,人们在这样的绘画中是通过运动感关注运动,而不是物体本身。所以,“未来主义是从人的方面体验到的贯透动力的世界观出发。”因此在这里,现实世界不再是客观的主体与客体,它是一个相互掺杂、渗透的的世界。在未来主义的绘画中,画面不再是独立个性的个体,而是相互重叠、相互渗入的运动本身。简单的讲,未来主义是利用了运动的不定性,在画面中把物体都理解为运动的物体,把这种运动溶解为各种力的线表现出来,让人产生运动感的同时体味运动本身。
未来主义对速度、运动理念的追求就导致他们在绘画作品中必须表现运动感。因此他们也有着许多不同的作画方法。第一,用模糊运动形体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同时期达达主义代表人物杜尚在《下楼梯的裸女》(图9)中的表现手法,即用多个重叠下楼梯的裸女形象串联起来,表达连续发生的动作。未来主义者巴拉的作品《一只系着皮带的狗》(图10)就很好运用了重叠、模糊运动中小狗的四肢动作以及系在小狗脖子上的链子表现了在运动中的状态,让我们在体会到画面中运动感的同时理解、认识运动本身。第二,他们也受到了影象技术发展的影响,想到把运动物体本身增加,来表现运动。巴拉在《沿着阳台奔跑的孩子》(图11)中就用了这种方法。他借助了奔跑中孩子的好几个明显的姿势把它并列在画面来表现物体运动的不同阶段,同时又借助于点彩的方法处理形体来表现运动的过度性。第三,利用方向性的线条创造运动感。鲁索洛在《竞赛中的汽车》中用方向性的线条组成锋利箭形平面表现汽车在急驰中运动。第四,用色彩或者线条分解画面主体物的三维结构。这种方法削弱画面中现实的主体物,让我们感受到左右晃动不稳定的运动感,从而注意运动本身。巴拉所作的《运动的路线与动力的连续》(图12)就有充分的体现,画面中出现不同的、重复的线条与形状并且相重叠、相渗透就像运动中的轨迹。
未来主义虽然在现代主义流派中只是昙花一现,但他们在机械时代的冲击下对速度、运动的追求与表达为绘画中运动感都赋予了更多的表现与意义。
四、结语
绘画是以一种以静态媒介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它本身不会产生物理上的运动,但是绘画带给我的视觉心理感受总是具有强烈运动感的。运动感作为绘画的元素之一,是一种极富张力、感染力的表现,它通过绘画的本体语言在画面中存在。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古典绘画还是现代绘画都贯穿着运动感的发展与表现。在古典绘画中通过画面里对运动感的表现为其描述的故事、场景增添了生动性、感染力;在现代绘画中运动感不仅承担辅助画面表现的作用,更甚至被独立出来探索、追求,现代绘画流派未来主义就把运动、速度作为自己在艺术中的目标,他们通过在绘画中表现运动感来传达对运动的理解、世界的认知。
对于绘画学习者来说,深入了解运动感的表现方式及其在绘画中的发展,对自己的学习创作都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