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民族声乐的多样性

2010-05-10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族声乐艺术特征

何 梅

摘要:近百年来,是中国声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几代声乐家在努力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国声乐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景观。从实践经验来看,人们对中国唱法过于狭隘的概念理解,已向更加宽泛的方向拓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声乐界的观念,思维方法和声乐理论的表达,也反映了声乐界在理论与实践上,向更为科学、更为先进、更为广泛的高度自觉地攀登。呈现了“百花齐放”、风格多样的中国民族声乐。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83-02

近百年来,是中国声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几代声乐家在努力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国声乐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景观。从实践经验来看,人们对中国唱法过于狭隘的概念理解,已向更加宽泛的方向拓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声乐界的观念,思维方法和声乐理论的表达,也反映了声乐界在理论与实践上,向更为科学、更为先进、更为广泛的高度自觉地攀登。呈现了“百花齐放”、风格多样的中国民族声乐。

一、语言差异与声乐风格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声乐风格的主要因素。它受到语言、语体、语境、语势、音节以及词素、词汇和词义内部系统的关系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民族的不同语言特征,便产生了不同声乐风格的色彩。例如,汉族语言是汉藏语系,是具有多种声调的单音节语言文字系统,单音节即一字一音,每个音节包括声、韵、调三大要素。这种发音意味着汉藏民族唱法的歌唱发声舌位较前、较高,声道较短,面积较小。这种“浅声道”的特征是汉族唱法声音“靠前”的主要原因。汉语发音讲究五音、四声,吐字讲究开、合、齐、撮四种口腔形态变化,“声分平仄,字别阴阳,句分撤韵”,这些鲜明的语言特征,构成了汉族民歌音色明亮、声音优美、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的声乐风格。

藏族语言也属“汉藏语系”,藏文共三十个字母,藏语的单字音节(或词)、双音节词以及三个音节或四个音节组成的词,都是由重到轻、由高到低的发音特征,因而决定了藏族歌词的韵律与声乐作品的音调都具有“向下性”的规律。按照强到弱、高到低的规律进行处理,并强调拍的作用。无论是欢乐、流畅、抒情的声乐作品,还是悲凄、高亢、悠扬的声乐作品都离不开强拍的支持。藏族的山歌、牧歌在起句时,演唱者必须气足力大,常出现连续向上的旋法,但由于每个字的力度向下而发音时值远,不能拖长,因而一些音乐作品经常用易于拖长的韵母衬词,如嗦、呀、啦等,使其音色明亮、辽阔,犹如直插云霄的喜马拉雅,回荡在天地之间。如《珠穆朗玛》、《青藏高原》、《喜马拉雅》等歌曲的演唱就是用靠前的位置,咽部张力要大,多用混有真声的音色,咬字的位置要贴近上牙,这样就能表现出藏民族特有的色彩。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属粘着性语言,分轻重音,共有二十九个字母,属拼音类型。语言的基本特点是:有元音和谐结构和长元音、短元音、零元音和复合元音结构等,在发音时,元音的舌位靠后,嘴唇呈圆形,使声音浑厚、宽广、辅音有成对的塞音和塞擦音,它们或以清浊对立,或以轻音的送气和不送气相对立。以唇、齿、舌在口腔内不同部位着力,使声音轻重分明、顿挫有致。蒙古歌唱运用较高的声音位置和较深的丹田气息,利用胸腔、头腔和鼻腔共鸣强度,上下滑动的润腔方法,各种形态的顿挫节奏,以蒙古族的抛物线形方法,表现了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

鄂伦春族、朝鲜族、彝族等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各自的发音特点,他的山歌或小调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声乐特点和多彩风格。

二、地域不同于声乐风格

民族声乐风格的地域性体现了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地域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审美情趣。在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汉语是主要语言,但由于汉语分布广泛,在各地域中形成了一系列地方变体方言。语言学家将汉族分为八个方言区。即以北方话为代表的“北方语言区”,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区”,以长沙为代表的“湘方言区”,以南昌为代表的“赣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方言区”,以广东梅县为代表的“客家方言区”以及“闽南方言区”和“闽北方言区”。不同地域的声乐风格与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风格特点都与地方方言的声调调值、语音、字音、韵味密不可分。

用“粤语方言”演唱的歌曲,由于调声较低,闭口字和平声字较多,构成了鼻音重、胸、鼻、头腔混合共鸣的特点,下行浑厚,胸腔共鸣多。上行明亮,头腔共鸣较多,字调、声调、口形、音位与粤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粤语歌曲独特的色彩和韵味。

吴方言区的苏州话,是该方言区中非常有特色的代表性方言,苏州话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在四声调值。它们两者阴平字的调值是一致的,阳平字虽然两者都升调,但苏州话低于普通话。因此苏州方言演唱常用“里格末吓”等衬词,节奏很特殊,重音出现在两头。吴方言的歌曲以清丽、幽静、柔婉、细腻、抒情居多。如《太湖美》、《茉莉花》《拔根芦柴花》的演唱声音要靠前,咬字要贴近舌前和牙,要清丽、柔婉;音与音的衔接要圆,不能有棱角。

地域性的方言与歌唱风格相一致,存在两个相对层次,即相对于中华民族语言的整体而言,“方言”是区域性的,而在每个方言区内,又存在局部的区域风格亚层。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即是对丰富的汉语言的真实写照。例如,中原地区的几个省、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相比,在方言和歌唱风格上都存在明显而独特的区域性风格特征。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气候、物产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景观以及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关联。

我国的高原地区有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以及云、贵、川、赣、湘、黔等省的山脉和高原地区;平原地区有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上的一些平原;水系有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珠江三角洲水系三个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三大动脉系统。这种地形、地貌、自然地理环境和各地域文化风格的文化背景条件下,各地域的声乐艺术呈现出色彩斑斓、个性鲜明、多层多元的多样化的风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种现象。

1、多层多元。在高原、平原和水系三个区域中,在声乐风格上体现多层多元的总体特征。既有大的地域风格的总体特征,又有局部地域内各自不同的声乐风格;既有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格,又有民族内不同地域的风格。例如,高原声乐风格高亢、悠扬、起伏性大、节奏自由,平原则朴实健朗、色彩性强、节奏平稳;水系则委婉曲折、起伏连绵、节奏灵活。

2、融合并存。在高原、平原和水系三个区域中由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审美习性、民族迁徙、杂居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交流、融合,农。牧、渔、猎等经济文化的结合、互补、沟通等方式,使得这些地域中的声乐风格相互并存和融合。例如在内蒙古地区就有“蒙汉调”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在壮族中就因与不同地域杂居、文化、语言、民歌交流,出现具体风格大于统一风格的现象。

对于歌唱家来说,鲜明的风格形式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既同歌唱家自觉地追求和探索分不开,又跟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建国后,歌唱风格出现了百花竞艳、多姿多彩的局面,在不同阶段中出现了众多的歌唱家的歌唱风格,生动全面地展现了每个时期歌唱艺术的不同风格面貌。而不同民族语言,不同地域和不同的个人所呈现的绚烂多姿的歌唱风格,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在风格形态方面也有着鲜明的体现,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基调,又有多样性的风格变体,可以说是主旋律与多声部的有机统一,造就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民族声乐艺术特征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