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美的规律

2010-05-10韩晨铖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韩晨铖

摘要:本文以拉奥孔群像和罗丹雕塑为例,分别分析了创造出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思想以及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论讧了它们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看似对立,在艺术思想上各有侧重,但是他们都以美为最高规律,近而发展出除了众所周知的古代艺术以美为最高规律,其它时代的艺术也都以美为最高规律的结论。

关键词:形式的完满;内在的真;美的定义;扩充;时代标准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75-02

一、不哀号的拉奥孔

拉奥孔群像创作于希腊化时期,表现的是希腊和特洛伊战争的神话故事中,特洛伊城祭祀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希腊保护神雅典娜派出的两条巨蛇缠住憋死的恐怖场面。

在拉丁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中也描写过这个场景,说拉奥孔痛极狂吼,声震数里。而从雕像看,与其说拉奥孔在狂吼,不如说他只是微微启开口在低声呻吟,整个雕塑给人的感觉是“在极大的悲剧的苦痛里保持着镇定、静穆”。。

对于拉奥孔脸上没有表示出人们所期待的痛苦的疯狂表情的原因,温克尔曼认为是古希腊人的伟大心灵使拉奥孔克制了内心感情的表露。莱辛则在《拉奥孔》一书中反驳了温克尔曼的观点,他从“各种艺术的材料的不同,表现可能性的不同和他们的限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代艺术家趋于对美的追求,为了在表现痛苦时避免丑,“把愤怒冲淡到严峻”,“哀伤则冲淡为愁惨”。

二、罗丹的雕塑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就莱辛以上的观点后,指出:罗丹就曾创造出扭曲身体、疯狂大吼、失去一切完满的美的线条的人物,但他的作品仍然是不朽的杰作,指出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美”。

在罗丹的雕塑作品如《丑之美》、《浪子》、《跌倒的人》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希腊艺术家所避免的那些表现,这些作品中没有光滑的完美的曲线,也不仅限于表现健康的人体,充满了动态,对人物本身的感情流露及动态都不加掩饰和减弱。

三、美的规律

虽然拉奥孔群像和罗丹的雕塑作品在对题材的表现方法和效果上有看似矛盾的差异,但是它们都不愧为杰出的艺术作品,在我看来,它们可以作为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两个代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艺术发展史上,不管何种表现形式的艺术杰作,都是以美为最高规律的。

(一)产生拉奥孔群像的古代希腊美学思想

拉奥孔群像创作于约公元前25年,古希腊艺术正处于希腊化时期。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的发展,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已经臻于尽善尽美。

古希腊艺术“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其趋于单纯的表现人内心的健康和肉体的完美,避免描写精神的病态和肉体的残废;既不允许太强烈的手势,也不允许太激动的表情,对身体四肢和头部同样看重;雕塑曲线光滑、造型饱满,轮廓明确而固定,造型简单而高雅。

(二)罗丹的艺术思想

罗丹坚持要忠于自然,追求内在的真,相信“现实的丑能变为艺术的美”。

对于一般认为的丑陋的:变形的、破相的、孱弱的、不健全的、痛苦的等等有悖于健康的、有力的原则的现象,他认为艺术可以化之为美。因为他认为艺术中美的只能是有特性的事物,特性具有自然界中最强烈的真实性,通过外表的“真”传达内心的“真”。因而,对于自然中被认为是丑陋的事物,他认为“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能成就艺术之美,故我们常见愈是在自然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上愈是美。”他认为艺术上丑的是没有品格的事物,是假的、造作的、只求悦目的,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减淡感情、隐藏衰颓的企图编排自然的行为。

基于这种“内在的真”,对于雕塑中动态的表现,“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相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这是罗丹的艺术观。”“罗丹的雕塑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

罗丹的雕塑,多取材于人类的情感动作,不讲求完满光滑的形体,而是力图从形象内部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因而,他的雕塑虽然没有光滑的面、流畅的曲线,却生意盎然、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三)这两种艺术思想差异的原因

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里,对于希腊雕塑的美学思想和罗丹美学思想的差异,他写道:“希腊的雕刻可以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等客观因素相关。

古希腊的地理等因素首先造就了古希腊人简单的生活和精神境界:第一是感觉精细,善于捕捉细微的差别、处理微妙的关系;其次是他们力求明白,讨厌渺茫与抽象,喜欢明确、固定的轮廓;最后他们爱好并重视现世的生活,对人的力量有深刻的体会。他们所处时代的无前例的简单文明,这使得他们接近自然、心灵平衡而简单,因而他们的艺术较朴素,作品多保留了对肉体表现的重视,没有过多的突出心灵的作用。对舞蹈和锻炼身体的提倡,使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健美的人,群众和艺术家对受过锻炼的肉体的完美感觉特别深刻,自然在艺术家的脑海里装满了这种形象,因而他们倾向于肯定和明确的轮廓。而“那时新派的物理学和哲学还不曾把精神和物质分离,认为思想是‘最轻最纯粹的一种物质,似乎微妙的以太,在世界上建立秩序,维持秩序”,这都使得艺术家在表现上多以完满的人体为题材,讲求形式的美。

相对而言,越往现代发展,人们接受各方面的信息越多,思想变的越复杂,相对精神分散,这样的受众环境必然要求艺术有更多的刺激,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抽象、心灵的作用,这也对艺术产生着影响。

罗丹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艺术革命的第三个高潮,当时印象派的目标就是“把画家亲眼所见的实际感受传达给观众”,处于同时代的罗丹也不很重视外在的“形”,有时也喜欢将一些东西留给观看者去想象,同时他对古典雕刻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的钻研也使得他和传统艺术连接紧密。这些共同构成了他的艺术思想的基础。

对“美的规律”的共同追求。

虽然创造出拉奥孔群像的艺术思想和罗丹的艺术思想必然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以美为最高规律,这种对美的规律的追求是所有时期艺术创作的共同目标,也是它们相统一的地方。

首先,从美的定义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美学思想拥有同样的形式原则:如果我们以“美是存在于我们感性知觉里诸形式关系的整一体”为美的最基本定义,那么,古希腊的艺术所追求的美的规律是和谐、规律性和怡静,罗丹的艺术理论所追求的内在的真与美的思想则是感性知觉中波动的快感。

第二,当把近代的美学理论看作是建立在古代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时,能看到,从古希腊的规律、和谐、简单的美学思想,经过浪漫主义的觉醒、对丑的分析的出现等等发展到罗丹的艺术理论所存在的近代,美学的定义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它不仅仅包含简单形式的特征,也包含更多感官知觉和想象力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这就说明了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有其标准,产生拉奥孔群像的古希腊美学思想和罗丹的美学思想的差异是合理并且必然的。

不论是拉奥孔群像的,把狂吼减弱为小口微呻的,以完美形态、和谐、平衡等为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还是罗丹的放开“形”,而注重在“动”中表现内在的“真”和精神生命的美的规律,都是对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形式和方法的理解和追求,都是以美为最高规律的,都不愧为艺术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