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影响的研究

2010-05-10黄金茹郭金明韩淑芬苏惠敏康淑兰

护理研究 2010年14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

黄金茹,郭金明,韩淑芬,苏惠敏,康淑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与复发率均较高的精神疾病。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导致低自尊、行为退缩而影响病人的康复。为此开展了认知行为训练,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2008年3月—9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2年;②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0分;③无严重躯体疾病;④知情同意。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用药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训练。

1.2 方法

1.2.1 认知行为训练 ①找出不良行为和错误认知。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晤谈等方式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找出错误的认知和不良行为。②由一名心理治疗师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精神病常识、认知理论,使病人明确认识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合理的认知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性。③纠正错误认知,重塑健康行为。用放大、夸张、对比的方法通过自编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将病人常见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表现出来,组织病人进行小组讨论,以引导病人发现其认知的不合理性以及不良行为的危害,进而引导病人重建合理认知,重塑健康行为。④通过行为训练强化正性行为。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教授病人结构式问题解决法[1],提高病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进行评定,及时给予奖励。⑤提供情感支持。病人住院期间允许给家人写信、打电话,让家属来探视,让病人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鼓励,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评定工具 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分别于病人入组时及入组3个月后进行评定。评定工作由2名主管护师完成,评定前进行培训,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6。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入组时两组病人NOSIE-3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3个月后,实验组病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评分高于对照组,迟滞、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入组时及入组3个月后NOSIE-30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入组时及入组3个月后NOSIE-30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时间 社会能力 社会兴趣 个人整洁 激惹 精神病 迟滞 抑郁对照组 入组时 10.23±2.35 8.47±3.69 15.78±6.51 15.95±4.32 8.57±2.33 8.79±3.431 16.39±3.46 3个月后 11.48±2.26 8.85±3.34 16.02±5.83 13.87±5.41 8.32±3.78 8.41±3.36 15.98±3.36实验组 入组时 10.15±3.56 8.45±2.73 15.82±5.96 15.89±4.25 8.45±3.92 8.67±3.09 16.32±4.69 3个月后 13.87±2.211)10.11±3.521) 18.31±4.432) 13.13±3.69 7.48±3.11 7.21±3.581) 13.74±4.341)注:与对照组3个月后同类项比较,1)P<0.05;2)P<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认知行为训练,病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迟滞、抑郁评分均明显改善,说明认知行为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对情绪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2]。通过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不良认知,对疾病康复没有信心,消极悲观,常采取消极被动的行为模式,不利于疾病康复。通过讲解精神疾病常识及认知理论,使病人对自身疾病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自身不良认知及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能有效规避有害意识,增强自信,逐步培养健康的认知行为。

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病人自知力的恢复[3],用放大法、区别示范的形式启发病人去识别消极认知倾向及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病人互相交流,交谈对疾病的认识、症状对自身的影响、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药物副反应的应对经验、参加工娱疗活动的收获,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选出恢复较好的病人做经验介绍,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通过行为训练强化其正性认知和行为,指导病人制订行为计划和目标,工作人员每天定时对病人进行训练,着重纠正其不良行为,对达到计划目标者及时给予奖励、强化,以不断巩固其正性行为模式。

有效地应对方式和客观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面临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身症状[4]。我们以认知训练为先导,带动病人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同时注意正性行为模式的巩固和强化,通过教授病人结构式问题解决法,提高病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病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去运用,强化病人的控制感,增强自信心,通过家属探视、增加和家属的联系等一系列活动,增加病人的归属感,帮助病人建立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进而强化其正形情感,消除无助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通过认知行为训练,可以促进病人自知力的恢复,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情绪,增加病人参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病人康复[5]。

[1]肖泽平,徐一峰,译.精神障碍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5-37.

[2]廖艳辉,刘铁桥.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3):174-177.

[3]岳淑英,刘琳,许丽荣,等.综合性培养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低自尊行为的矫正[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9-20.

[4]黄高贵,李娟,杨文华,等.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55-256.

[5]赵春艳.认知行为干预减轻冠心病病人焦虑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7(1A):33.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谁是病人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病人膏育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