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护理

2010-05-10蔡晓云黄淑萍黄庆萍于红静

护理研究 2010年15期
关键词:体位气管肺部

蔡晓云,黄淑萍,黄庆萍,于红静

俯卧位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1]。1974年,Bryan首先提出采用俯卧位通气可能会改善背侧肺通气,从而改善氧合[2]。此后,不断有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了俯卧位通气的优越性,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肺的氧合功能,使吸入氧浓度(FiO2)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降低[3]。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技术近年来在内地医院较少应用,而在香港,这一技术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处理策略之一在临床上被普遍地采用。笔者赴香港进修期间参与了4例施行俯卧位通气病人的护理,4例病人俯卧位通气后氧合均明显改善。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病人,男2例,女2例,年龄35岁~76岁。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脓毒血症(sepsis)、尿毒症、休克,均为急性起病,运用呼吸机后仍不能改善氧合,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Hg(1 mmHg=0.133 kPa),正位胸部X线片示双肺浸润影,无左心房高压的证据,符合ARDS的诊断。运用俯卧位通气后病人氧合明显改善,其中1例因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3例俯卧12 h~16 h后转为仰卧位,最终撤离呼吸机。

2 俯卧位通气原理

2.1 使肺内气体重新分布 根据West报道[4],肺部的底部或较低部分通气较佳,这是因为肺部本身的重量,令到肺部底部的胸膜内压的负压变得较小,所以顺应性较大。通气时,便会有较多气体走到这个部分。病人处于俯卧式体位,气体便会转到身体的上方,而上方肺部正常,气体会转到身体的下方或底部。通气时气体送往底部正常的肺部便能产生正常的通气,而被转往上方已变实的肺部,会因地心引力等的关系而重新慢慢张开,背侧通气改善,肺内通气分布更均匀,从而改善氧合。

2.2 改善膈肌运动 Krayer等[5]认为,俯卧位时背侧膈肌向尾侧移位,使局部肺组织复张,减少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失调。

2.3 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 仰卧位时心脏重量直接垂直压迫肺向背侧胸壁,使该部位的肺组织通气、血流受限,而俯卧位时心脏重量作用于胸骨,从而改善心脏下肺单位的通气灌注[6]。

2.4 功能残气量的增加 俯卧位时垫起病人的肩部和髋部会使胸廓和腹部的运动改善,增加功能残气量,认为改善氧合与功能残气量增加有关[7]。

2.5 V/Q的改善和分流减少 不论任何情况,当肺部内的通气减少或血流灌注不足,都会导致通气及血液灌注比例不均,引致气体交换失调。而俯卧位通气使肺内通气改善,从而改善了V/Q和分流的减少,从而改善氧合,这是近年来比较一致的认识。

3 俯卧位通气方法

3.1 治疗时机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氧合功能障碍的病人,对于其应用时机,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PEEP仍不能将FiO2降至60%以下,即可以使用俯卧位通气。另一种认为在ARDS早期即使没有严重的氧合功能障碍,也可以使用俯卧位通气[8]。

3.2 俯卧前的准备 俯卧位通气前应向家属和意识清醒的病人说明这项治疗的目的、作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恐惧心理,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准备好支撑用的软垫或枕头。确保足够的人力(至少5人),其中医生或有经验的护士负责保护头颈部和固定气管导管,防止颈部的扭伤和气管导管的弯曲和移位。通过胸部X线片确认气管插管尖端位于气管隆突上2 cm~3 cm,记录气管插管距离门齿的刻度。检查系带的松紧度,确保妥善固定。记录机械通气的参数。检查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需要时给眼药水或眼药膏保护眼部,用保鲜膜或者透气胶布使眼睛闭合。确保负压吸引装置完好,以便及时清除改变体位后出现的大量分泌物。停止鼻饲,并夹闭胃管,必要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误吸。俯卧位通气期间停止鼻饲。检查动静脉置管是否需要更换,固定中心静脉管及大的外周血管置管,分离不重要的静脉输液管。需要时更换胸腹部伤口敷料,及气管切开口的敷料。评估病人的镇静水平,是否需要镇静、肌松剂并记录。分离心电图导线和电极,使用血氧饱和度仪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决定好翻身的方向,夹闭引流管,将所有的管道置于床的对侧(翻转一侧)[9]。

3.3 具体实施步骤 先充分吸净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内分泌物。为减轻不适,给予适当肌松剂及镇静剂,稳定10 min。将FiO2设置为1.0。由5人或6人同时实施体位转变。1人站在病人床头,床的左右两侧各站2人或3人,先将病人移到床的一侧(与翻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两手伸直,紧贴身侧,由床头者发出口令,先使病人转为侧卧位(90°),进而俯卧于床上。两旁的组员在转位时给予病人身体每一部分有足够的支持,以防止病人受伤,同时注意防止病人身体的其他导管或仪器脱落。在病人胸部、髂部垫枕头或软垫,以保证胸腹部有一定的活动度。腿部放置软垫,以保证膝部不受压[1](见图1)。俯卧后病人头略偏向一侧,面部用软垫支撑以保持适当位置,防止眼睛受压。双臂抬起,肘部弯曲放在头部两侧,下肢放置舒适体位,也可以采用头正中位,用特制的气垫圈支撑额部及颌部,以免颜面部受压。气管切开病人采用头正中位[1]。将心电图电极及导线安置于背部,放置的位置与仰卧位时一样。

图1 俯卧位通气

3.4 治疗时间 每次俯卧时间尚无统一标准,应根据临床经验来确定,临床研究报道45 min至136 h不等[10]。目前判断治疗有效的唯一标准是PaO2,而治疗效果及显效时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可能与病人每阶段病理变化的程度不同有关[11]。有报道认为,俯卧位治疗需持续维持PEEP降至5.0 cmH2O(1 cmH2O=0.098 kPa)~7.5 cmH2O、FiO2在40%以下、气道压力降至15 cmH2O以下、同时胸部X线CT检查有改善方能停止施行[10]。但是当病人出现俯卧式通气对病人没有任何帮助;严重并发症,如血压下降[1]时就应该停止俯卧式通气。

4 护理

4.1 确保转换体位时的安全 转换体位前稳定病人血流动力学;选择最适当的翻身方法,有足够的人手,保护好病人。给予镇静,减少耗氧量,防止病人因紧张、恐惧、挣扎导致受伤或导管脱管,转换体位前后给予吸纯氧2 min~5 min;翻转过程中密切注意病人的情况。

4.2 确保能达到俯卧式通气的最佳效果 要让病人的腹部有空间移动。用厚垫支持病人身体的几个主要部分,包括头部、胸部、髂部及小腿部分,定时检查病人的腹部是否触及床褥及垫,以确保腹部上下移动,达到最佳的通气效果。避免膝关节受压[12],支撑垫放置不当可致腹内压增加,下腔静脉受压而引起低血压。

4.3 确保基础护理的质量

4.3.1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血压、呼吸、SpO2等。定时动脉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观察病人意识及瞳孔对光反射,如果清醒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躁动不安、挣扎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追加镇静剂[12]。

4.3.2 气管导管位置的固定 每班测量气管导管距门齿的距离并记录,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防止扭曲、过度牵拉脱出。如有胶布松动及时更换,并保持合适的气囊压力。

4.3.3 保持气道通畅 及时吸痰,最好采取密闭式吸痰系统;在每次吸痰前,给予100%纯氧吸入2 min,防止SpO2下降;注意无菌操作,同时观察痰液颜色、性状及量,并记录。

4.3.4 体位护理 俯卧位时面部、眼部、乳部、髋部及会阴部等部位受压容易产生压疮。2 h~4 h更换头部、肢体的位置。为减轻颜面部水肿,把头部垫高 15°~30°,防止头颈过度牵拉(见图2);注意转动头部,避免长期压迫眶上神经,病人双手放置舒适位置,保持肩关节的功能位,防止臂丛神经损伤[1]。帮助病人活动踝关节、腕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并予穿弹性袜防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图2 俯卧位通气头部、肢体摆放

4.3.5 心理护理 对清醒病人和家属需耐心解释,使病人及其家人了解治疗的必要性,从而取得配合。

4.4 尽早发现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尽早发现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低血压,扭伤,眼球或角膜损伤,眼眶周围或结膜水肿,压疮及导管脱落等。

5 小结

俯卧位通气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了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此技术在临床上已被普遍地应用于处理ARDS病人的策略之一。ICU护士要懂得如何安全及有效地转换病人的体位,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氧合及通气,提供适当的护理,及尽早发现及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David CHAN.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prone ventilation[J].The Hong Kong Nursing Journal,1999,35:2.

[2]Piehl MA,Brown RS.Use of ex treme position chang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Crit Care Med,1976,4:13-14.

[3]李铮.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氧合状态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111-112.

[4]West JB.Respirato ry physiology:The essentials[M].3rd ed.Bal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1985:68.

[5]K rayer S,Rheder K,Vettermann J,et al.Position and motion of the human diaphram during anethesia paraly sis[J].Anesthesiology,1989,70:889-891.

[6]Albert RK,Leasa D,Sanderson M,et al.The prone position im-proves arterial oxy genation and reduces shunt in oleicacid 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J].Am Rev Respir Dis,1987,135:628-633.

[7]Douglas WW,Rheder K,Beynen FM,et al.Improved oxygen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The prone position[J].Am Rev Respir Dis,1977,115:559-566.

[8]徐锡凤,吴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无创通气支持监测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C):497-498.

[9]Carol B,Judith A.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the prone posi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01,17:94-104.

[10]Keselioglu J,Rheder K,Beynen FM,et al.Position and motion of the human diaphragm during anesthesia paralysis[J].Curr Opin Anesthesiol,1997,92:889-891.

[11]Douglas WW,Rehder K,F roukje MB,et al.Improved oxygenation in patient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T he prone position[J].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1977,115:559-566.

[12]郑慧玲.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病人的气道护理[J].家庭护士,2007,5(4B):92.

猜你喜欢

体位气管肺部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