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课例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

2010-05-10王秋月

天津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编者课例教案

■王秋月

王秋月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主张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课后反思的形式包括自我反思、同伴评议、专家点评,也包括征求学生的意见等。课后教师本人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写出课例分析。有些学校虽然也提倡课后反思,但只是在教案的最后一栏要求教师课后写出反思意见,许多教师不痛不痒地写上两三行字应付了事,这样的课后反思流于形式,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课后反思应该写出课例分析。规范的课例分析包括一个前言、三部分正文、三个附录。在前言中要具体说明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为几年级学生上的什么课,用的什么版本的教科书。为什么要说这么具体呢?因为课例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档案,是要存档的,多少年之后看到它还会清楚地记得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上的什么课。正文的三大部分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具体说明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认真研究过教科书了,但上课后听听专家的意见,听听同行的意见,自己也要认真反思一下“我对教科书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分析课文本身,还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编者的意图、课文作者的本意。有些教师往往只研究教科书本身,而没有考虑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单元里来,这篇文章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什么要求。要知道,随便从报纸杂志上选一篇文章来讲和讲教科书中的同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篇文章编入教科书就已经融进了编者的意图和课标的要求。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这个单元围绕“至爱亲情”这一专题选了五篇文章,分别是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编者为什么要选这五篇文章呢?这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什么要求?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文章的作者来看选文的时空特点。朱自清是中国大陆作家,黄飞是中国台湾作家,这体现了海峡两岸;刘义庆是古人,邹韬奋是现代人,这体现了古今;川端康成是日本人,这体现了中外。虽然本单元只有5篇文章,但编者在选文时就考虑到了古今中外、海峡两岸的时空特点,体现了教科书选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第二,从文章的体裁来看课程标准的要求。《背影》是散文,《甜甜的土》和《父母的心》是小说,《我的母亲》是回忆录,《人琴俱亡》是文言文,这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文体知识的要求。在这个学段,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哪些文体知识,课程标准是有要求的。如果学生前边学过了这些体裁,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复习这方面的文体知识;如果学生没有学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文体知识。

第三,从描写对象上说每篇文章的分主题。虽然本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但亲情包括的范围很广,不可能在一个单元中全部涉及,本单元主要体现了如下几方面的亲情:《背影》写的是父亲,表达的是父爱。《甜甜的土》和《我的母亲》都是描写的母亲,都是表达的母爱,但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母爱。《甜甜的土》写的是一位离异了的母亲,自己的父母离婚了,自己跟着亲爸后妈生活,自己的亲妈要来看看自己的亲儿子并不容易,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这是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里普遍存在的感情问题。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写的是早年失去的母爱,自己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这是一种永远难以忘怀的心痛。《人琴俱亡》写的是兄弟之爱,《父母的心》写的是双亲之爱。虽然这个单元只有5篇文章,却表现了编者这么多的意图,体现了课程标准“主题式”编排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强化了价值观的目标。

对于编者的意图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是否已经考虑到,这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是否认真钻研课本的态度。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师在备课时要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编者意图,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同样都是表达母爱,《甜甜的土》和《我的母亲》又有什么不同?可比较着学习,还可以补充课本外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学习。如果教师本身对课文就没有理解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设计了教学环节,但上完了课还要认真反思一下:我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有没有多余的环节、低效的环节?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个创新,但从整节课来看,可能就是一个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环节。

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给一年级学生讲“认识钟表”,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动画片,银幕上出现了童话般的小房子,里面传出了声音,教师让学生猜。一会儿是小鸡的叫声,一会儿是小鸭的叫声,一会儿是小狗的叫声,学生们很感兴趣,最后才是钟表的声音。教师以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了5分钟时间。单就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来说,很有创意。教师为了制作课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动了很多脑筋,学生们也很感兴趣。但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是一个无效的环节,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因为城市的孩子对钟表并不陌生,谁家都有三五块表,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拿一个大钟表上讲台问学生就行。按照“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可以“先考后教”,如果学生们能够认识钟表,教师就不用讲了;如果学生们不认识,教师再讲,哪里不会讲哪里,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和实际教学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教师课后要认真反思教学的过程。但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把教案中的教学环节机械地照搬到这里来,因为课例分析的后边还要附录课时的教案。与教案不同的是,教案中的教学环节是“怎么做”,这里谈教学环节是“为什么”。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一堂课结束了就要反思一下效果如何。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后看的是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后要认真听取专家、同行和学生的意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这节课有什么亮点和成功之处,有什么缺点和不足,要认真反思其原因。一方面今后教学时要注意;另一方面要把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过来,及时修改教案,不要等到下一学年再上这节课时修改,到那时早就忘光了。要趁印象深刻及时修改,把教案修改成比较理想的状态,下一年度再上课时就参考这一教案。

以上是课例分析的正文部分,后边还要有三个附录:附录一是上课时的教案,附录二是修改后的教案,附上这两个教案的目的是作一对比,知道修改了哪些地方,今后上课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附录三是知识树,包括单元知识树、本课知识树,有的还要有段落知识树。

如果要求中小学教师每节课都写出课例分析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工作都比较忙,但每个学期要求每个教师向学校提交3至5个自己最满意的课例分析是可以的。另外,凡是公开课都应写出课例分析,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评选优秀课例分析,这是一笔财富。如果每个学期都写,日积月累,就会基本覆盖各科的主要课文内容,把课例分析放到学校的校园网上或结集成册,做到资源共享。教师们在讲课时就可以参考课例分析,里边既有前后不同的教案,又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后来的教师不用从头研究,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教学效果会更好。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另外,通过写课例分析,可以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把握能力,可以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理论,也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所以撰写课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师专业成长形式。

猜你喜欢

编者课例教案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立定跳远》教案
编者语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编者有话说
课例
编者语
编者语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