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成果及其示范、引领

2010-05-10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基本模式经验总结人品

■刘长兴

费这么大劲培养名师,绝不仅仅是为了只“出”几个“角儿”,给学校、区县装装门面,而是需要这些名师能够用他们的成果,为大家做出改革的“样子”,带出创新的“路子”,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这些年,随着教师培训“项目”的不断开发,培养“名师”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程”,各级“名师”不断涌现,而且其称谓也越来越多。在区县里,除了直接授予“名师”称号以外,“学科带头人”似乎是借用了高校的概念,区级“特级教师”好像又泛化了国家的规定。时下,为数不少的“名师”已经可以和社会名人比肩齐名了。特别是这两年,“名师工作室”纷纷成立,又强力助推他们走向台前。不管怎么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人们能把重视教育落实到重视教师上来,真是抓住了根本。

谁都知道,国家在培养“名师”方面是下了大力量的。就是在经济实力还很有限的前些年,也要从“牙缝”省出钱来,尽力去做这件事。只不过指向没有这么明确,规模没有这么“轰动”而已。如今,当然更不含糊了,“名师”工程层次之高、学科之全、策划之细、投资之巨,自然也就更加空前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于基础教育同样重要。

众所周知,培养“名师”一要出人才,二要出成果。其实,这两者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人才的“名师”,别说没有成果,就是成果“绵”了点儿,也难“名”副其实。所以,只要进入名师培养的“序列”,就要有不出成果决不罢休的心气儿和劲头儿。

教学“名师”,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他们的成果一般都要从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实践层面,二是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主要看课堂教学,理论层面主要看经验总结。既然是成果,无论是哪个层面,都得在改革和创新上拿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以破解那些长期令人困惑甚至困扰大家的难题。因为费这么大劲培养名师,绝不仅仅是为了只“出”几个“角儿”,给学校、区县装装门面,而是需要这些名师能够用他们的成果,为大家做出改革的“样子”,带出创新的“路子”,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用句“专业”的话说,就是要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是“名师”的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说到课堂教学的成果,这些年,不少名师还真因此而名声大振了。不光在本市为同行做研究课、观摩课,有的还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拿了奖。不过,同行的羡慕不能替代名师的作用。大家总希望能够真正“分享”他们高效教学背景下的思路和招法,而且希望“分享”到的越具体、越实际越好。学科教学总是有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有规律的。名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能准确地把握规律,还能把规律转化为每一节课的结构设计、方法选择、技术运用等具体而形象的教学“行为”,使面向全体、师生互动的理念和合作探究、精讲多练的思想,变成鲜活的教学过程,形成稳定的基本模式。特别是大家更为关注的“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在每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学、讲、议、练各个环节,究竟如何“摆布”才更有效率,如何“分配”才更见效果。

其实,关于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先是60年前风靡全国的凯洛夫,后是40年前“登陆”的布鲁纳,他们的影响至今还在。但是,这些“舶来品”,面对咱们的学生和教材,人们总是觉得好像“水土不服”。是不是人家的好东西让咱搞得走了样儿,也未可知。近些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大潮,不少学校又是南下北上,又是东学西访,“拿来”了一些,也“移植”了一些,但是坚持下去的很鲜见。因为眼睁睁人家住校,所有时间均可掌控;咱们“走读”,八点上课,五点离校。这个时段里教学任务要是“清”不了,你就甭打算“日日清”。应该说,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对于咱们的启示不言而喻。特别是前者倡导的“结构设计”,后者强调的“先学后教”,更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至于搬过来不适合,也在情理之中。“橘生淮北则为枳”,他们毕竟不是咱们,咱们也毕竟不是他们。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急切期待咱们的名师能够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拿出适合本地“水土”的基本模式,为大家做出“样子”。

不久前,有个地区搞教师集中培训,对请来的名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能不能‘点’哪堂课,上哪堂课?”这个要求似乎有点儿“矫情”,其实正表达了大家的心声。有人说,作为名师应该敢拍胸脯:坚守真实,拒绝“走秀”。这话虽说有点儿“不恭”,但还比较中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名师自然是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的“高手”,如果总用那几节演练了多少遍的“熟”课“示范”,难免受到“腹诽”。要能不管赶上哪个年级的内容,不管借用哪个学校的学生,只要是自己研究的领域,哪堂课都能上得非常好;学生就是兴趣高、效果好,负担轻、后劲足;让大家能够看到、学到、得到实用、管用、好用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才算真的做出了“示范”。

说到经验总结的成果,这些年确实很多。无论是正式出版还是会议交流,都不会缺了名师。他们把教学实践的探索、体会,提升为观点、方法,也不乏对教学理论的创新。但是,名师首先还是教师,多数经验不可能“理论化”得多高、多深、多广。作为“高手”,只要能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经过认真的反思、归纳,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应该说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总结经验起码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自己”的;二是“清晰”的。所谓“自己”的,就不是“别人”的。特别是创新,更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当然,除了自己“原创”的经验以外,“改造”别人的经验,也能算“自己”的,只要这个“改造”注入了“自己”的新“元素”。但是,如果原样搬过来,显然就差劲了。所谓“清晰”的,就是要让人明白,不能让人糊涂。要想真的让人明白,就得有啥说啥,不要云山雾罩,因为你的经验要让人看,让人学。所以,无论是自己积累的东西,还是外边获得的信息,都要经过“深加工”。它深就深在经过筛选、整合、论证、升华以后,至少能够回答四个根本性问题,即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回答“为什么”,是说“明”改革的动因,包括多年“障碍”教学的主要矛盾;回答“是什么”,是说“准”经验的“主题”,包括教学创新的基本观点;回答“怎么做”,要说“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主要阐述如何操作、如何落实;回答“怎么样”,要说“清”改进教法的实际效果,应当明示成在哪里、败在哪里、注意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带出“路子”。

与其说是名师在用“人格”示范、引领,不如说是大家在以“人品”品人。因为这是一条“底线”。你就是课堂教学再生动,经验总结再精彩,这上边要是有“硬伤”,谁也不会认你。

那些命了“名”的经验,更不能回避这四个问题,哪怕倚重倚轻也不合适。比如,经验里过度论述“为什么”,且越说越远:外国人说了什么,老祖宗讲了哪些,似乎不讲“希腊”、不谈《学记》,就找不着“根”儿。可你也要为大家想想,经验总结如此引经据典,大家还摸得着“门儿”吗?名师站在巨人肩上,固然无可非议,但要总拿巨人说事儿,就让人费解了。经验要是接不上“地气”,“引领”肯定就是空话。再如,经验一味描述“怎么样”,且越说越大:学生如何欢迎、同行如何赞许、专家如何首肯、媒体如何宣传。说得越大,人们反而觉得不是经验,而是“忽悠”。名师自然要有成就,但成就不能代替经验。如果不能解决“怎么做”,只是大谈“怎么样”,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要是再说别人不懂、只有你懂,更是不合逻辑,毕竟大家都在“业内”。忙乎了半天,没有忙到“点子”上,总是曲高和寡,怎能发挥“引领”作用。

至于结集成册、出版专著,乃至进行教学风格或是教学艺术的研讨,真是不能操之过急。这就如同泥塑,还没等把泥摔“熟”,就忙着“捏”成作品,到头来只能是作品越大,裂得越快。摔“熟”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再认识、再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或缺。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名师、成果的示范、引领,还真离不开他的人格魅力。与其说是名师在用“人格”示范、引领,不如说是大家在以“人品”品人。因为这是一条“底线”。你就是课堂教学再生动,经验总结再精彩,这上边要是有“硬伤”,谁也不会认你。如果再“微观”一点儿,很多事都能看出“人品”的高下,比如行为和习惯、谈吐和举止、气质和修养、情趣和追求等。人们评价的方式,还会时而叠加、时而交叉。总之,不管是谁,“人品”往往都会自然流露,就是再刻意“包装”,也很难“挡”住那些内在的东西。比如,平静与谦和,其实就是名师的一种精神境界。因为他们深知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只靠自己的“奋斗”、个人的“拼搏”,没有同伴“托”着,没有领导“护”着,根本“名”不上去。可以说,这是感恩之情生成的人品“指数”。咱们的名师能以富有魅力的人格,示范、引领大家,该是多么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基本模式经验总结人品
项目学习:科技活动中协同学习的基本模式
肖洪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总结
贾六金辨治五迟五软经验总结
王光安治疗喑哑经验总结
孙天福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总结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少儿图书品牌培育基本模式探究
乡村图书馆基本模式和服务举措浅析——以绍兴为案例
分手最见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