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膨胀机双循环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分析
2010-05-10曹滨斌李惟毅
曹滨斌,李惟毅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能源问题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国外,以色列通过螺杆膨胀机利用 90,℃左右的载热流体发电.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均引进了以色列的余热发电设备和技术[1].
我国拥有藏量丰富、分布广泛的地热资源.其中80,℃以上有136处,部分高温地热(温度大于150,℃)直接用于发电[2],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于 1987年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汽液两相地热发电螺杆膨胀机(功率为 5,kW)[3].目前,国内大多数余热发电均采用以水为工质的单循环系统[4],不仅造价高而且难以回收150,℃以下的低温余热.为此,笔者对适用于100,℃以下更广泛低温余热源的双循环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
1 双循环螺杆膨胀机余热回收系统的构成
双循环系统,也称有机工质朗肯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它以低沸点有机物为工质,使工质在流动系统中从余热流体中获得热量,产生有机质蒸汽,进而推动螺杆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或输出动力,乏气在冷凝器中冷却为液态,由泵打入热交换器,完成一个循环[5].这种动力系统对余热流体洁净度、温度和压力都无过高要求,适用于温度100,℃以下的余热热源.
图1 双循环螺杆膨胀机余热回收系统Fig.1 Dual-cycl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with screw expander
1.1 热力过程的确定
根据低沸点工质在蒸发器出口的热力状态不同,可分为蒸汽动力循环和汽液两相动力循环,这两种循环如图2所示.
图2 热力过程示意Fig.2 Diagram of thermal process
由于工质的不可压缩性(或压缩过程中体积变化很小),故泵功常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考虑到过程的完整性,根据螺杆膨胀机进出口工质状态,从两相区到过热区又细分出 3个过程,如图3所示.
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为了在分析计算时,能够全面地涵盖在螺杆膨胀机工作中会发生的所有膨胀过程.
1.2 设备的选定
1.2.1 螺杆膨胀机参数
(1)膨胀比,RV= V2/V1[6],其中 RV为膨胀比,V1和V2为膨胀机进出口容积.
(2)螺杆膨胀机入口工质体积流量〈 额定流量.根据利用工业余热的经验,一般额定流量选择45,m3/min.
(3)膨胀机效率,考虑膨胀机相对内效率、机械效率及发电效率,假设综合效率70%.
1.2.2 换热器换热温差
由图 4可知,对于管壳式换热器,余热流体出口温度To应高于工质出口温度1T即工质蒸发温度,在设计计算中设定otΔ≥5,℃[7].
图4 管壳式换热器内沿程温度示意Fig.4 Diagram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flowpath in the shell-and-tube exchanger
1.2.3 循环工质
工质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做功能力,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8]:发电性能、传热性能、工质压力水平及化学稳定性等.因此,选用 R245fa与丁烷作为循环工质,进行比较分析.
2 计算方法
作为分析计算的数据准备,对丁烷和 R245fa的热物性进行曲线拟合,包括工质在不同温度下焓值、熵值、比容与干度关系式,设定冷凝温度下焓值、比容与熵值关系式,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关系式,饱和液、饱和汽焓值与温度关系式等.
1) 冷凝温度的确定
考虑到冷却水 20,℃进、27,℃出的实际情况,根据换热器末端温差大于 5,℃的设计要求,冷凝温度设为 32,℃.
2) 蒸发温度及干度采用试算法
3) 最高蒸发温度的设定
考虑换热器换热能力,设定余热流体入口温度与工质蒸发温度之差≥8,,℃.
对选定的工质,根据不同优化目标,在温度范围(冷凝温度~设定最高蒸发温度,步长 1,℃)、干度范围(0.01~1,步长 0.01)的所有点进行计算,得到最优点.
通过试算,确定同时满足螺杆膨胀机和换热器工艺要求的蒸发温度及干度,根据目标发电量,反算所需工质流量、热水流量及扣除各种泵耗后所得净功.
3 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设备、运行参数及计算方法,对双循环系统蒸发温度、干度、泵耗,螺杆膨胀机膨胀比及循环工质进行分析比较.以下讨论中,冷凝温度均设为32,℃,目标发电量为300,kW,膨胀机综合效率70%.
3.1 工质蒸发温度的确定
计算条件:循环工质选择R245fa,螺杆膨胀比为 4.
根据不同的优化目标,蒸发温度的确定有以下 3种方法.
方法 1:以流量 1,t/h余热流体所得净功最大为目标;
方法2:以机组效率最大为目标;
方法3:以系统效率最大为目标.
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
(1)如图 5(a)所示,当膨胀比与冷凝温度选定时,系统存在最低蒸发温度为 65,℃.因此对低于 70,℃的余热流体不宜采用该系统回收余热.
(2)如图5(b)和5(c)所示,随着余热流体温度的不断升高,系统所需工质、余热流体和冷却水流量逐渐减少,所得净功逐渐增大.
(3)图 5(d)所示为以方法 3系统效率最优为目标的蒸发温度设计方法,在工质流量和余热流体流量中取得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获得了最大的净发电功率.计算同时发现,在不考虑蒸发侧泵耗时,方法 3与方法2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系统蒸发温度设计方法:忽略蒸发侧泵耗时,采用方法 2;考虑蒸发侧泵耗时,采用方法3;对于方法1,则不宜采用.
图5 不同蒸发温度设计方法下系统参数的比较Fig.5 Comparison of system parameters designed with Fig.5 differ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evaporation Fig.5 temperature
3.2 膨胀比
计算条件:循环工质选择 R245fa,采用方法 2设计蒸发温度.
当余热流体温度较高时,可以通过提高膨胀比来提高蒸发温度.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膨胀比下系统参数比较Fig.6 Comparison of system parameters with different expansion ratios
由图 6可知,相同余热流体温度,随膨胀比增大蒸发温度提高、干度减小,工质、冷凝及蒸发侧泵耗增大,系统所得净功减小.所以在余热流体温度低于100,℃的范围内,对于循环工质 R245fa,选择膨胀比为4的系统净功更大.
3.3 泵耗
根据设计方法 2,计算系统各部分泵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各部分功率Tab.1 Powers of each part in the system
图7 不同工质下系统参数比较Fig.7 Comparison of system parameters with different working fluids
由表1可知,系统各部分泵耗总量与所得净功数量相当,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各部分泵耗不可忽略,如果可以取消蒸发侧水泵,则系统所得净功增加,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应因地制宜,尽量利用余热流体来流压力.
3.4 工质比较
计算条件为:①循环工质 R245fa,膨胀比4;②循环工质丁烷,膨胀比分别为 3和 4;③采用方法 2设计蒸发温度.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 7可知,当循环工质为丁烷时,膨胀比对系统的影响与在分析 R245fa时所得结论一致,随着膨胀比的增加,蒸发温度升高,干度下降,工质、冷凝及蒸发侧泵耗增大,系统所得净功减小.由此可得,对于不同循环工质,在一定余热流体的温度范围内存在不同的最佳膨胀比,当余热流体小于 100,℃时,R245fa与丁烷最佳膨胀比分别为4和3;当高于100℃时,对于 R245fa和丁烷最佳膨胀比都有增大的趋势.
通过对在各自最佳膨胀比下两种循环工质发电性能比较可知:
(1)一方面丁烷单位质量做功能力强,所需工质流量小;另一方面因其蒸发压力较高,工质侧泵耗大,所以当余热流体温度高于 90,℃,工质侧泵耗成为系统主要损耗时,丁烷发电性能不如R245fa.
(2)丁烷具有较小的最佳膨胀比,相应蒸发温度低,在满足换热器换热温差要求的同时,可以从余热流体中回收更多的热量,减少余热流体流量,降低蒸发侧泵耗.
4 结 论
(1)螺杆膨胀机双循环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设备要求:螺杆膨胀机入口工质体积流量小于额定流量;对于管壳式换热器,余热流体出口温度应高于工质出口温度;设计计算过程中,泵耗不可忽略.
(2)针对不同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优化目标设计蒸发温度.
(3)如果余热流体具有一定压力,可以降低蒸发侧水泵泵耗,得到更高的净功.
(4)不同工质对于不同温度范围下的余热,对应不同的最佳膨胀比.余热低于 100,℃时,工质 R245fa的最佳膨胀比为4,丁烷的最佳膨胀比为3;余热高于100,℃时,最佳膨胀比的值会有所增大.
(5)应选择单位质量做功能力强、蒸发压力低、最佳膨胀比小的有机物作为循环工质.
[1]Naoki Hayakawa,Yoshitsugu Wakazono,Takeyoshi Kato,et 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industries by cascade use of waste energ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1999,14(3):795-801.
[2]陈墨香. 新编中国温泉图及其说明[J]. 地质科学,1992,31(增):322-332.
Chen Moxiang. A new map of hot springs in China and its explan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1992,31(Suppl):322-332(in Chinese).
[3]孙 政,毛润治. 运用全流地热发电技术开发藏滇地区的地热资源[J]. 动力工程,1994,14(6):58-61.
Sun Zheng,Mao Runzhi. Exploit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Yunnan and Xizang with total flow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J].Power Engineering,1994,14(6):58-61(in Chinese).
[4]曹 武,刘 凯. 螺杆膨胀动力机技术的探讨[J]. 煤气与热力,2005,25(8):69-71.
Cao Wu,Liu Kai. Discussion on technology of screw expanding power generator [J].Gas and Heat,2005,25(8):69-71(in Chinese).
[5]王 恒,黄文春. 双工质循环机组在地热电厂的运用[J]. 四川电力技术,1995,18(4):20-24.
Wang Heng,Huang Wenchun. Application of binary cycle generating set in geothermal power plant[J].Sichua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1995,18(4):20-24(in Chinese).
[6]王 维. 全流螺杆膨胀机——汽轮机复合地热发电系统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88.
Wang Wei. Studies on a Helical Screw Expander and Steam Turbine Hybrid Geothermal Power System[D].Tianjin: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1988(in Chinese).
[7]史美中,王中铮.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Shi Meizhong,Wang Zhongzheng. The Theory and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M].2nd ed.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1995(in Chinese).
[8]黄翔超. 有机工质双循环螺杆膨胀机系统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6.
Huang Xiangchao. Research of Organic Working Fluids Bicirculating Screw Expander System[D]. Tianjin: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