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杉木速生优质种源多性状选择研究

2010-05-09沈爱华洪昌端徐永星徐金良吴毅聪徐国才

浙江林业科技 2010年5期
关键词:种源杉木

樊 琳,江 波,沈爱华,洪昌端,徐永星,徐金良,吴毅聪,徐国才

(1. 浙江东阳虎鹿镇政府,浙江 东阳 322111;2.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

3. 浙江省建德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建德 311600;4. 浙江省开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开化 324300;

5. 浙江省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龙泉 323700;6.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区林业站,浙江 昌化 311321)

杉木速生优质种源多性状选择研究

樊 琳1,江 波2*,沈爱华2,洪昌端2,徐永星3,徐金良4,吴毅聪5,徐国才6

(1. 浙江东阳虎鹿镇政府,浙江 东阳 322111;2.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

3. 浙江省建德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建德 311600;4. 浙江省开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开化 324300;

5. 浙江省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龙泉 323700;6.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区林业站,浙江 昌化 311321)

摘要:对杉木种源两次全分布区试验的13、16、18、28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材性测定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木材比重、形数等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其种源的遗传力在中等以上;以速生优质为目标作综合指数选择,从57个参试种源中,评选出福建崇安、建瓯、浦城、贵州锦屏、广西融水、福建武平、南平7个优良种源,其中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为稳定性好种源,在13年生时其材积遗传增益为41.7%~82.3%,在28年生时,其树高、胸径、材积现实增益分别为7.7%~15.6%、9.9%~30.9%、30.8%~91.1%;生长性状与木材比重无显著的表型相关,但两者遗传相关呈负向,随林龄增加达到高度负相关,生长性状的改良有降低木材比重的趋势;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等优良种源早期就表现出速生性,而福建崇安、浦城、建瓯等武夷山闽西北山地种源,前期速生性并不十分显著,随林龄增大,其生长速率加快,直径生长尤为突出,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更适合在浙江省推广应用。杉木种源研究应延续到半个轮伐期以上。

关键词:杉木;种源;速生优质;现实增益;遗传增益

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源试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造林区选择速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种源。国外最早对欧洲赤松作了种源试验,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始,国外主要造林树种都先后开展了种源试验,众多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树种在种源间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种源选择已成为林木改良关键的第一步。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俞新妥作了9个种源的杉木种源试验和马尾松种源试验。但是,全面地开展杉木种源试验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的统一组织下,1976年成立了全国杉木种源试验协作组,先后在南方14个省(区)开展了3次种源试验,参试种源多达207个[1]。至今研究杉木种源的报道甚多,但侧重于适应性、速生性和抗逆性等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和选择上,且林龄多数在半个轮伐期以下,对优良种源随林龄变化的情况了解尚少,同时对木材的材性改良问题研究也不多[2],但叶志宏、施季森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杉木材性分析的取样系统和若干材性性状的相关性[3~4]。为此,我们对28年生、18年生、16年生、13年生和9年生的种源试验林作了5次全面调查,取样分析了种源的木材比重和管胞长度,探讨了木材性状在种源内及年龄间的变异规律;探讨以多性状的综合指数法选择代替以往单性状选择的方法,为浙江省杉木造林区评选出速生、优质的优良种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浙江省杉木造林区概况及种源试验点选择

浙江省位于27° ~31° 12′ N,118°~123° 02′ E,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18℃,1月均温2.5~7.5℃,极端低温-17℃,7月均温16.5~29.5℃,年降水量1 200~2 000 mm,年均相对湿度75%~80%,≥10℃年积温4 840~5 750℃,无霜期220~275 d,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杉木在浙江省的分布广,也是最主要的造林树种。

根据浙江省的生态环境特点和造林区的划分,第1次种源试验设在浙南龙泉,共25个种源,分别为南郑(编号1)、犍为(编号2)、德昌(编号3)、融水(编号4、23)、贺县(编号5)、浦北(编号6)、江华(编号7)、会同(编号8、22)、信宜(编号9)、龙商(编号10)、乐昌(编号11)、通山(编号12)、恩施(编号13)、全南(编号14)、铜鼓(编号15)、安福(编号16)、龙泉(编号17)、开化(编号18)、通山(编号19、25)、建瓯(编号20、24)、锦屏(编号21);第2次种源试验设在浙南龙泉、浙西开化、浙西北建德和临安昌化共58个种源,分别为龙泉(编号1)、开化(编号2)、庆元(编号3)、景宁(编号4)、遂昌(编号5)、丽水(编号6)、建德(编号7)、临安(编号8)、安吉(编号9)、句容(编号10)、婺源(编号11)、武宁(编号12)、铜鼓(编号13)、铜山(编号14)、乐安(编号15)、安福(编号16)、全南(编号17)、寿昌(编号18,建德点)、霍山(编号18,开化点)、汉阴(编号18,龙泉点)、宁国(编号19)、休宁(编号20)、歙县(编号21)、浦城(编号22)、建瓯(编号23)、南平(编号24)、长汀(编号25)、崇安(编号26)、大田(编号27)、武平(编号28)、彭县(编号29)、邻水(编号30)、德昌(编号31)、永川(编号32)、洪雅(编号33)、荣径(编号34)、贺县(编号35)、融水(编号36)、浦北(编号37)、那坡(编号38)、乐昌(编号39)、河源(编号40)、信宜(编号41)、安化(编号42)、永顺(编号43)、祁阳(编号44)、会同(编号45)、江华(编号46)、通山(编号47)、恩施(编号48)、鹤峰(编号49)、锦屏(编号50)、平坝(编号51)、罗平(编号52)、会泽(编号53)、屏边(编号54)、西畴(编号55)、新县(编号56)、商城(编号57)、南郑(编号58);第3次种源试验仍设在开化、龙泉和建德,分别为锦屏(编号1,开化点)、融水(编号2,开化点)、那坡(编号3,龙泉点)、建德(编号3,建德点)、龙泉(编号4,龙泉点)、那坡(编号4,建德点)、屏边(编号5,建德点)。

1.2 试材的取得与造林试验

第1、第2次种源试验属全分布区试验,用网格法布点采种,产地分布范围为22° 18′~33° 35′ N,101° 30′~118° 55′ E,布及14个省(区)。垂直分布于海拔70~2 100 m。3次种源试验的种源及其编号见表1。

造林试验采用二种田间设计:第1次试验为5×5平衡格子设计,重复使用其中的4个种源,增加1个当地商品种以满足设计需要的处理数,3行小区,每行10株,重复6次,1977年育苗,1978年造林;第2次试验用8×8平衡格子设计,4株方形小区,重复9次,于1981年造林;第3次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100株小区,分3~4行,每行25~33株,重复3~4次,于1985年造林。

1.3 试验林调查、材性试样的取得与分析

1993年全面地调查了龙泉点第1次试验林,第2次试验林龙泉、开化、建德3个试点,第3次试验林龙泉、建德2个试点。测定各试点各林木的树高、胸径和中央直径。第1、第2次龙泉试点试验林,每重复的每一种源选1株树干通直、生长正常的最大样本,在其树干1.3~1.5 m无节疤处,用直径8 mm的生长锥取一通过髓心的木芯样品共726株样木。

1998年开化试验点调查全林每木树高、胸径,另选3个重复调查自然整枝高度和树皮厚度。2008年建德试验点调查了第2次种源试验林每木树高、胸径、保存率、病虫率和结实状况。

将木芯样品由髓心向外,每3轮切成1段,并量取每段长度,以苯乙醇(2:1)提取液抽取24 h,然后用饱和含水量法[1]测定木材比重,估算式为:

式中:SG为木芯比重;m为木芯饱和湿重;m0为烘干重;DW为构成细胞壁物质的比重,取DW= 1.58。

测定SG后,用硝酸法离析,经番红染色在投影显微镜下每样品随机测定40根完整的管胞长度,计算均值以估计各种源各年轮段的管胞长度,共计测定2 478个样品的SG和管胞长度L。

不同年龄及单株的木材比重和管胞长度用各年轮段木芯比重和管胞长度与其材积加权平均求得。

1.4 数据分析方法

用下式计算材积生长量:

式中,V为材积(m3),D为胸径(cm),H为树高(m)。各性状的方差分析因试验设计而异,第一、第二次试验数据首先按BIB方差分析模型作方差分析,并作处理与区组的双向调整,转化后数据再按RCB设计模型,根据Cox等理论,作方差分析及遗传力、遗传相关分析[7,10]。多点方差分析的线性模型为:

式中:μ为群体均值,Sj为地方效应,Pi为种源效应,Pjk为地点内区组效应,εijkl为机误效应。

种源稳定性评价采用莫惠栋和Eberhart & Russell生境指数模型[8~9],估算回归系数(Bi.)与离差(S2di),以b = 1、S2di=0作为种源稳定性的标准。优良种源的选择采用综合指数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源的生长与材性差异

表1、表2、表3列出了3次种源试验各试点共13个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树高(H)、胸径(D)、材积(V)3个生长性状除第3次种源试验龙泉试点D、V仅达0.1显著水平的差异外,其它各试验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该结果同其它地区的试验以及本地区不同年龄阶段所得结论相一致,可以认为杉木种源在生长上确实已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现在第2次试验林已达28 a,已进入成熟林,这种遗传分化不会因年龄延长而消失,这为种源的生长选择提供了基础。从变幅看,试1(第1次种源试验简称,下同)D为11.05~14.96 cm,极差3.91 cm,相差35.4%;H为7.57~10.44 m,极差2.87 m,相差37.9%;V为0.043 04~0.102 02 m3,极差0.058 98 m3,高低相差1.37倍。试2的情况也十分相似,以建德点28年生第2次杉木种源试验林为例,H为11.68~15.58 m,极差3.9 m,相差33.4%;D为12.72~19.91 cm,极差7.19 cm,相差56.5%;V为0.080 0~0.250 0 m3,极差0.1700,相差高达2.13倍。开化点18年生第2次杉木种源试验林,其中开化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12.7 m、14.2 cm、0.104 4 m3,在57个参试种源中,分别列第24、第20、第19位。经LSD检验,树高、胸径、材积极显著或显著超过开化种源的有5个,这5个种源18年生单株材积平均大于开化种源45.1%。浙江省参试的其它种源,如龙泉、丽水、建德、临安等种源,生长均较差。由此可知,在浙江进行杉木种源选择具有巨大的生产意义,选用优良种源将有极大的增产潜力,相反,如用了不良种源,损失也十分巨大。

综合指数式:

表1 第1次种源试验林16年生各种源依指数值排列及方差分析Table 1 Traits of 16-year forest for the first trial and ANOVA

形数(f)和形率(q)是一个木材的形质指标,其大小反映树干的圆满程度。f仅在龙泉试点F值为5.23达到极显著差异,而在建德、开化二点F值分别为0.85、1.04无显著差异。从变幅看,龙泉点为0.487 3~0.556 9;开化点为0.516 1~0.631 7;建德点为0.494 8~0.638 4。q的变幅,龙泉点为0.687~0.726;开化点为0.704~0.750;建德点为0.704~0.750。可见这些性状的变异较生长性状为小。但值得注意的是锦屏种源f、q在各试点都略优于当地种源。

表2 第1次种源试验林16年生各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力Table 2 Correlation among traits and heritability of 16-year forest for the first trial

SG和L是反映木材力学和纸浆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从表1可见,试1在5年生时达到0.1水平差异,而8、11、14、16年生4个年龄时均有显著差异;表3试2在5年生时达到显著差异,8、12年生时仅达到0.1水平差异。同SG相比L的差异要小,试2的3个年龄均未达显著差异,试1也仅8年生时差异显著,16年生时达0.1水平差异。从变幅看,试1的SG为0.290 6~0.326 7 g/cm3,极差0.0361 g/cm3,L为2.50~2.70 mm,极差仅0.2 mm;试2在5年生时SG为0.293 3~0.338 2 g/cm3,极差0.044 9 g/cm3,12年生SG为0.290 6~0.326 8 g/cm3,极差0.036 2 g/cm3,略低于5年生时情况,L为2.26~2.52 mm,极差0.26 mm。

表3 第2次种源试验林试验结果分析Table 3 Analysis on forest for the second trial

2.2 林龄对种源生长的影响

由表4可知,第2次种源试验林5年生时,浙南龙泉、浙西开化、浙西北建德等试点,第一名都是广西融水种源;浙北临安昌化试点,第一名为贵州锦屏种源。但到9年生后,开化、建德试点前几名种源都被福建建瓯、崇安、浦城等种源所取代,但龙泉试点大多仍是广西融水居首位,而临安昌化试点也还是贵州锦屏为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广西那坡种源,在开化、龙泉、昌化试点,5、9年生时都进入前10名之列,在龙泉、开化试点5年生时分别处于第2、第3位,显示出早期速生的特性。对各试验点不同年龄段前10名种源变化作分析,开化试点18年生材积生长量前10名的种源,在9年生时已名列前10名,而5年生时只有6个在前10名内,福建大田、南平、武平、广西浦北4个种源分别位于第12、第18、第24、第28名。开化本地种源5年生时处于第49位,到18年生时上升到第19位,与有些种源生长速度差距已缩小,这反映了当地种源有较强的适应性。建德试验点第2次种源试验林13年生时崇安、浦城、武平、建瓯等前几名种源,到28年生时仍名列前矛;锦屏、融水也仍在前10名之列。从5、9、13、18、28年生前10名种源变化情况看,杉木种源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进行。可以说,中龄期表现优良种源到成熟阶段仍大多表现优良,都保持持续快速生长,但准确率只有70%左右。

表4 第2次种源试验不同林龄材积生长前10名种源Table 4 Top ten of volume growth from the second trial forest

表5 第2次种源试验林13年生各试点10个优良种源及其增益Table 5 Ten plus provenances and genetic gains of 13-year forest for the second trial in the different test places

表6 第2次种源试验林28年生10个优良种源增产效益(建德试点)Table 6 Ten plus provenances and genetic gains of 28-year forest for the second trial in Jiande

2.3 性状的遗传与参数

性状能否遗传及其各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开展种源选择的基础。利用三次种源试验的材料分别估算各性状的种源遗传力与性状的表型、遗传相关系数。表2列出了第一次种源试验林8个性状的遗传参数,从表中可以看出,H、D、V三个生长性状的h2为0.440 4~0.482 7,8~16龄的4个木材比重(SG2~SG5)h2为0.416 6~0.531 0,8龄的管胞长h2为0.5404;从各性状表型相关看,H、D、V间极显著相关(rP= 0.969~0.987);4个SG间也极其显著相关(rp=0.723~0.942);生长性状与SG、L间均相关不显著(rp=-0.103~0.145和rp=-0.041~0.065);SG与L间相关也不显著(rp=-0.187~0.291)。然而,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有所不同,H、D、V同SG间遗传相关系数rg为-0.100~0.732,且随年龄增加rg负值增大,生长性状同SG4、SG5已达高度负相关,说明开展生长性状改良时,须注意SG的变化,否则将导致SG下降,即使单位材积生长量增加,由此导致材质的下降;生长性状同L间rg为-0.107~0.179,即仅有弱度负相关,但SG同L的rg为-0.035~0.871,且随林龄增加而增大。

表7 第3次种源试验林9年生优良种源与增益及单点分析Table 7 Plus provenances and genetic gains of 9-year forest for the third trial

第2次种源试验材料估算的h2,三个试点H、D、V变动于0.729 5~0.860 7,3个联合估算的结果为0.809 9~0.921 4;第3次材料估算的h2为0.551 8~0.964 2,可见后2次试验所估算的h2显著高于第1次,这里估算的h2属1种遗传变异力,是衡量遗传变异的指标,不同次种源试验,所用种源不一致,且试验林环境条件,年龄不一,由此引起估算结果的不一。建德试验点根据第2次种源试验林28年生时的调查材料,分别估算出总体平均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力为0.47、0.45、0.45,呈现出随着树龄增大,遗传力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不同时期的遗传力表现一致。龙泉试验点第2次试验林形数h2的估值为0.808 8,3个年龄SG的h2估值为0.175 8~0.416 3。

2.4 优良种源综合评定与选择

三次种源试验以第2次的种源最为完整,试点多,观测的材料也齐全,因此,优良种源的选择着重于第2次试验的结果,以第1、第3次作佐证与补充。在性状的选择上,依据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生产重要性,评定时着重速生性、材性等指标,建成综合选择指数,以指数值作为排列名次的标准。

按照优良种源的选择原则,以20%入选率,第2次种源试验13年生各试点选择出10个优良种源(见表4、表5)。建德试点第二次种源试验林28年生实际增益(见表6),胸径、树高、材积大于ck变幅分别为9.3%~30.9%、5.9%~15.0%、23.1%~91.1%。三个试点分单点综合指数均属前10名的种源:福建崇安、浦城、建瓯、武平、南平、广西融水和贵州锦屏7个种源,这7个种源均是9年生时选出的优良种源,只是排列顺序有所不一。除此之外,三个试点中选出的种源还有:江华、浦北、乐昌、那坡、会同、武宁、河源、贺县共18个种源。

表1列出了第一次种源试验及对照依综合指数大小排列:指数排列最前是乐昌、全南、融水、江华、信宜、锦屏与建瓯等。从速生性看,融水第一,依次是建瓯、乐昌和锦屏等,这几个种源材积均超过对照24.5%~35.9%,但木材比重锦屏、建瓯均大于总体平均值(0.1%~0.3%)。融水种源木材比重接近于总体平均值(-0.2%),值得注意的是16年生木材比重比13年生时提高6.2%。表7列出了第三次种源中试的结果,二个试点的融水、锦屏二个种源的遗传增益在42.42%~56.44%。可以认为,第1次的20个种源的试验及第3次中试均证明锦屏、融水、建瓯属浙江省杉木造林的优良速生种源。

综合分析各试点三次种源试验的选择结果,确定崇安、浦城、建欧、融水、锦屏、武平、南平7个种源为最佳种源(见表8),其中锦屏为生长材质兼优的种源,生长快,材积遗传增益达46.73%,木材比重大于总体平均值1.1%,形数、形率都优于其它速生优良种源。还有龙泉试验点建瓯、融水种源在16年生时,生长突出,现实增益分别为29.6%、35.9%,木材比重分别大于μ-0.2%、0.1%,也应属量质兼优种源。同时还评选出速生优良种源4个:崇安、浦城、武平、南平,其材积遗传增益达41.66%~82.31%。建德试验点到28年生时,崇安、建瓯、浦城、武平、南平、锦屏、融水7个种源,其胸径、树高、材积分别大于建德种源,变幅分别为9.9%~30.9%、7.7%~15.6%、30.8%~91.1%。开化试点18年生前5名种源为福建建瓯、崇安、浦城、广西融水、贵州锦屏5个优良种源,材积现实增益变幅为28.9%~20.1%。这些试验结果都说明不同的种源有特别适应地区。

表8 评定出的7个杉木优良种源主要性状指标Table 8 Selection index for plus provenances

图1 第2次种源试验林聚类分析Fig ure 1 Cluster analy sis on the second trial forest

总之,融水、崇安、建瓯等优良种源是浙南龙泉等地的最佳种源,因气候属中亚热带瓯江—闽江—南岭区,而龙泉属杉木中心产区的东北缘,都是杉木中心产区,与杉木生长的气候条件相适宜,这些优良种源尤以广西融水种源表现最优,在龙泉地区生长适应性均较好,1年中都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6月底,第二次出现在9月中旬。而福建崇安、浦城、建瓯等优良种源也很适应于浙西开化、建德等地区生长,因来自于武夷山东北向西南大约在福建中部偏西(自浦城至武平)地区的5个种源,与浙江西南部相毗邻,气候等生态环境和物候期较接近,符合20世纪初德国人迈伊尔创立的(气候相似论),气候条件相似性高,适应性较其它种源好,能保持均衡或加速生长。其余的属南岭山地种源的有广西融水种源、黔东南锦屏种源。从材积遗传增益看,以第2次试验为据,13年生其△G为41.66%~82.31%,高于9年生估算的34.3%~47.2%,说明种源分化更趋稳定,其中5个福建种源平均遗传增益为59.9%(41.66%~82.23%),显著高于9年生时的42.3%。从7个种源的材积稳定性看,崇安、浦城、建瓯、武平4个种源与环境的回归系数显著大于1.0,说明这4个种源的稳定性较差,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其增产效益要下降,相反在优良的立地条件下,其增产效益会更高,因此,在浙江省杉木造林时,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宜选用这几个种源;另外3个种源回归系数与1.0无显著差异,说明环境条件对其增产效益影响小,属稳定种源,可在各种立地下应用[11~16]。

从材质方面看,形数变动于0.517 0~0.551 8,形率变幅为0.709~0.748,且与ck差别不大,木材比重为0.285 1~0.309 2g/cm3,同建德种源SG相似(0.2943 g/cm³),而比龙泉、开化种源小(0.312 8~0.313 4 g/cm3)。总体看来,选用这7个种源,比重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种源同地点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木材比重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管胞长为2.29~2.44 mm,与3个ck(2.33~2.46)相差无异。

对第2次种源试验林57个种源以树高、胸径和材积为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距离阈值为3.255时可将参试的杉木种源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类,其中崇安、浦城等综合排名前几位的9个种源聚为一类,属高产种源;安吉、罗平等综合排名后几位的7个种源为一类,属低产种源;其余48个为一类,属中产种源。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二次全分布区和一次中间试验的材料分析,证实杉木种源在树高、胸径、材积、木材比重以及形数等性状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种源的遗传变异力均在中等以上。

(2)锦屏、建瓯、融水是生长、材质兼优种源,崇安、浦城、武平、南平为速生优良种源,7个优良种源的材积遗传增益达41.66%~82.31%,是浙江省杉木造林区的优良种源,其中5个来自于武夷山东北向西南大约在福建中部偏西地区(自浦城至武平)的种源表现更突出,属优良种源区,其28年生材积现实增益达47.0%~91.1%,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更适合在浙江省推广应用,尤以浙西、浙中为特别适应区;广西融水种源是浙南龙泉等地最适生的优良种源;贵州锦屏种源是浙北临安等地最适生的优良种源。

(3)生长性状与木材比重无显著的表型相关,但两者遗传相关呈负向,且随树龄增加而升高,达到高度负相关,说明生长性状的改良有降低木材比重之趋势;生长性状与管胞长度之间仅有微弱的负向表型、遗传相关,表现为两类呈独立遗传的性状。优良种源在形数、形率和管胞长度上与本地种源无明显差异,而木材比重平均有所下降,但幅度很小。

(4)种源的材积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显著,由稳定性分析可知,崇安、浦城、建瓯、武平4个种源稳定性较差,更适于立地条件好的地方造林,而另3个种源稳定性好,可在各种立地下应用。

(5)优良种源的生长过程不尽相同,随造林地每年环境条件的变化,能引起生长率的不同,在种群中反映出遗传变异性。由于对杉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温度、湿度以及其他因子周期性的变化,能减慢一些种源林木的生长,而对另一些种源林木却能加速生长。因此广西那坡种源属于早期速生型;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种源属于高产稳定型;而福建崇安、浦城、建瓯、武平、南平的种源前期较速生,且随林龄增加,生长速率加快尤其是直径生长,属持续高产稳定型。13年生时评选出的优良种源到18年生、28年时选择率为70%~80%,因此,种源研究应延续到半个轮伐期以上。

(6)根据浙江省林木良种的实际工作情况,优良种源的利用可以采用多条途径:①可直接从武夷山地区优良种源区调入种子用于造林;②从优良种源区引进优良的优树无性系、优良种源的优株,补充或改造现有1代种子园或营建2代种子园,在本地区生产种子,更利于种源在本省的适应;③利用优良种源的优良单株作无性化,选育适应浙江省的优良无性系,实现杉木造林品系化,加快良种化的进程;④利用抗寒性较差的融水、锦屏等种源,广泛开展种源间杂交工作,以培育速生、优质、适应性强的良种应用于林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全国杉木种源试验协作组. 杉木造林优良种源选择[J]. 林业科学研究,1994,7(专刊):1-25.

[2] 俞新妥. 中国杉木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8(3):203-220.

[3] 施季森,叶志宏. 杉木生长与材性联合遗传改良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7(1):1-7.

[4] 叶志宏. 杉木木材材性的遗传和变异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3):1-11.

[5] 浙江省杉木科研协作组. 浙江省杉木造林区优良种源选择及应用[J]. 浙江林业科技,1991,11(3):31-38.

[6] 洪昌端,沈辛作. 杉木种源木材密度的遗传变异与选择[J]. 浙江林学院学报,1992,9(3):246-252.

[7] 孔繁浩. 森林数量遗传学[Z]. 北京林业大学讲习班教材,1988.

[8] 莫惠栋. 农业试验统计[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 王明庥. 树木育种概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10] 叶志宏,施季森. 杉木地理种源变异、遗传和选择[Z]. 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论文,1988.

[11] 马育华. 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34-375.

[12] 徐金良,叶省发,郑卫华,等. 18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分析研究[J]. 华东森林经理,2000,14(1):45-47.

[13] 杨玉玲,马祥庆,张木清. 不同地理种源杉木的分子多态性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17(2):183-189.

[14] 曹永慧,李生,陈存及,等. 乳源木莲杉木混交林生长及其竞争关系分析[J]. 林业科学,2005,41(5):201-206.

[15] 郑勇平,孙鸿有,董汝湘,等. 杉木不同世代不同类型种子园遗传改良增益研究[J]. 林业科学,2007,43(3):20-27.

[16] 齐明. 杉木远交亲本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J]. 植物研究,2008,28(3):299-303.

信息

未来10年杭州市将建10万亩珍贵树种基地

日前,杭州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珍贵树种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到2020年,全市将建设珍贵树种基地10万亩,种苗数量累计将达到1 000万株以上。

在未来10年,杭州市将通过造林和迹地人工更新新建规模化基地3万亩,定向培育含有珍贵树种的天然林6万亩,通过城镇村庄绿化等散生培育发展珍贵树木60万株,折合林地1万亩。到2020年,全市还将建成用材型珍贵树种示范基地20个,市级珍贵树种种苗繁育基地8个。

(摘自http://www.zjly.gov.cn:8080/snyw/19597.html)

中图分类号:S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776(2010)05-0024-09

收稿日期:2010-03-16;修回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珍贵用材树种优良品系快繁中试及容器苗工厂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2008C02004-3)

作者简介:樊琳(1985-),男,浙江常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森林培育研究;*通讯作者。

Multi-traits Selection of Plus Provenances of Fast-growing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AN Lin1,JIANG Bo2*,SHEN Ai-hua2,HONG Chang-duan2,XU Yong-xing3,
XU Jin-liang4,WU Yi-cong5,XU Guo-cai6(1. Dongyang Hulu Township Government of Zhejiang, Dongyang 322111, China; 2. Zhejiang Forestry Academy, Hangzhou 310023, China; 3. Jiande Forestry Institute of Zhejiang, Jiande 311600, China; 4. Kaihua Forestry Institute of Zhejiang, Kaihua 324300, China; 5. Longquan Forestry Institute of Zhejiang, Longquan 323700, China; 6. Lin’an Changhua Forestry Station of Zhejiang, Changhua 311321, China)

Abstract:Study on growth and wood properties of 13,16,18 and 28-yearCunninghamia lanceolataforest from full range provenance trial showed that tree height, DBH, volume and specific gravity of wood had great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provenances. For the purpose of fast-growing and wood quality as selection index, 7 plus provenances were selected from 57 tested provenances. Rongshui of Guangxi, Jinping of Guizhou and Nanping of Fujian of the 7 plus provenances had advantage of stability, their genetic gains of 13-year volume reached 41.7%-82.3%, and 28-year genetic gains of height, DBH and volume were respectively 7.7%-15.6%, 9.9%-30.9% and 30.8%-91.1%. Their growth performance and wood specific gravity had no significant phenotypic correlation, but their genetic correlation was negative. Improvement of growth traits had trend to decrease wood specific gravity. Rongshui of Guangxi and Jinping Guizhou showed fast-growing trait in the early stage. While Chong’an, Pucheng and Jian’ou of Fujian had fast-growing traits with the age, especially the diameter growth. The experiment resulted that provenances from Fujianshowed the advantage of high yield, and were the better choice for plant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rovenance; fast-growing and quality; realized gain; genetic gain

猜你喜欢

种源杉木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刍议香合欢形状特性及生长差异
苦楝不同种源生长分析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不同地理种源闽楠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兴安落叶松种源性状变异和选择的研究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