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棋盘石隧道溶洞突水成因分析及技术处理措施

2010-05-08孙伟亮

铁道建筑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大理岩突水掌子面

孙伟亮

(中铁十四局集团 向莆铁路指挥部,福建 尤溪 365114)

向莆铁路棋盘石隧道全长10 808 m,为双线隧道,单面上坡,坡度为7.6‰,隧道最大埋深770 m。棋盘石隧道为向莆铁路Ⅰ级风险隧道,主要施工风险为:隧道涌突水、突泥。这种对安全性影响极为严重的风险,有二种表现形式:①断裂带涌突水、突泥(共有13处断裂带);②岩溶系统突水、突泥。设计文件地勘资料表明,其中 F6、F7为强富水断层,预测最大涌水量为13 536 m3/d;DK406+800—DK411+100存在大理岩、滑石化白云质大理岩,局部存在石灰岩,岩溶较为发育。隧洞施工采用3台阶矿山法施工,共设3个横洞,计划工期42个月。

棋盘石3#横洞位于线路前进方向的右侧,与隧道正洞左线相交于DK409+000里程处,与左线前进方向夹角为30°,洞采用单车道 +错车道断面。洞身长度为2 140 m,洞的综合坡度为3‰,洞身为顺坡开挖。依据设计资料和开挖揭示,隧址区域内为白云质大理岩,属于可溶岩,横洞有F9和F9-1断层穿过(图1)。

1 溶洞揭示概况

2009年8月6日6:00,当横洞开挖至 H3DK0+891,掌子面下部左侧出现涌水,随即施工人员全部撤离,涌水由小到大,短时间内涌水量增大到260 m3/min,直到下午19:00左右水量开始逐步减小,保持稳定流量7~10 m3/min。涌水情况如图2。

图1 3#横洞地质平面

图2 3#横洞涌水情况

2009年8月14日揭示溶洞宽度约13 m,沿横洞线路方向约6 m范围全部揭示(图3、图4)。溶洞侧壁风化较为严重,溶腔填充物滑落后,溶洞侧壁开始掉块。溶洞在隧道正前方并且向左上方向发展,溶腔内充泥土碎石,沉积层理明显,填充物中间夹杂大量孤石等,充填物及风化岩壁坍塌严重。截至16日坍塌高度大于25 m,宽度大于16 m,沿横洞线路深度也不断增加。截止18日凌晨,坍塌体已将掌子面溶洞口填满。

2 溶洞突水成因分析

2.1 地质构造原因分析

图3 3#横洞溶洞揭露情况

图4 溶洞分布平面示意

设计院提供的地质资料表明,该区域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地层,主要包括龙北溪组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和东岩组绿泥片岩和黑云片岩。地质构造以北东向为主,主要表现为走向NE~SW和NNE~SSW断裂挤压构造带和裂隙带。在施工区域内(主洞里程DK408+074—DK410+885)存在加里东期倾伏背斜和倒转向斜;受其作用,前震旦系东岩组和龙北溪组地层重复出现,东岩组地层组成倾伏背斜的核部,龙北溪组地层组成倒转向斜的核部,受多期构造影响,倾伏背斜和倒转向斜的核部岩层较破碎,分布有 F8、F9、F9-1断层,如图5。线路附近多初露大理岩,地表岩溶发育,V形冲沟较深,冲沟底部形成堆积物,与3#横洞涌出物成分和形状比较类似。因此,溶洞主要是受控于华夏系压性逆断层和张性正断层,在华夏系压性逆断层和张性正断层复合部位有存在较大溶洞的可能。

2.2 施工地质揭露情况分析

施工地质素描资料显示,施工掌子面在H3DK1+148处进入大理岩段,并在 H3DK1+143,H3DK1+137,H3DK1+133.3,H3DK1+128.7 等多处出现出水点。开始在掌子面左部钻孔喷出浓铁锈色夹带细粉沙的浑浊水体,喷射距约1 m;后转到隧道左壁,一周后水流速减小、压力降低,变为自然流出的没有喷射距的清水。围岩显示掌子面进入断层影响区域,如图6。根据围岩揭露和出水点位置分布情况分析,该区域断层以产状为 50°/140°∠70°的压性断层和产状为320°/50°∠80°的张性逆断层为主,并多次揭露出中小型压性断层与张性断层。从H3DK0+890处溶洞揭露情况分析,该处为一较大型压性断层与张性断层交汇处,前方或周围仍有可能存在较大溶洞;根据出露的出水点情况分析,较大溶洞可能存在于横洞轴线左侧。

2.3 地质超前预报分析

为详细了解H3DK0+890处掌子面及前方地质情况,分别采用先进的 TSP203进行了地质超前预报和采用地质雷达对掌子面、周围侧壁、拱顶及隧道底板进行了探测,并进行了超前钻孔。TSP探测表明,H3DK0+891—H3DK0+790范围内为小断层破碎带、断层群发育,并有较多水带分布的大理岩区段,在横洞左侧壁沿线存在多条小断层组成的2个小断层群和7条水带;而在右侧壁沿线存在多条小断层破碎带和5条水带。地质雷达探测表明,H3DK0+888—H3DK0+882为充满型溶腔,可能为水带或泥带;H3DK0+882—H3DK0+876为较完整大理岩,无明显不良地质;H3DK0+876—H3DK0+871以后(5 m以上)为充水或空腔型溶腔。对H3DK0+891掌子面进行超前钻孔揭示,掌子面前方2~10 m范围有两处空腔,空腔内有水和泥浆等物质充填,且在其余地段局部存在裂隙、强风化岩石等。

图5 地质结构剖面示意

图6 3#横洞地质揭露分布示意

依据物探、超前钻孔、开挖揭示情况及施工调查情况,显示前方掌子面100 m范围内存在4条断层和7条较明显水带,可能存在多个溶洞或者溶洞群,溶洞之间相连部分已经完全风化,稳定能力较差,并且溶洞顶部较高,时常有大石块掉落,施工不安全,风险较大。初步分析认为该溶洞为沿F9和F9-1断层带形成溶洞群,水系相连,与地表水有连通,但地表补给水量不大。

3 隧道施工处理措施

3.1 处理原则

从已经揭示的溶洞大小和周围岩石的风化程度看,该处地层年代久远,可能存在更大的溶洞,穿行的难度大。经过建设单位、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现场论证,为确保横洞施工安全,决定采用绕行方案,同时为减小横洞施工对正洞的工期压力,宜增加支洞尽快进入正洞施工。

3.2 处理方案

1)自横洞掌子面退后100 m处右侧采用支洞形式绕行通过溶洞。即原横洞H3DK1+015处向右与横洞中心呈45°角掘进分叉支洞,与正洞交于 DK409+741.3;分叉支洞开挖至距横洞约200 m后,设左转绕行横洞,绕过岩溶发育区,与隧道正洞交于 DK409+100。

2)原设计横洞 H3DK0+891处溶洞充填物须及时清理,保持横洞涌水排泄畅通,防止堆积体过高,避免在水压作用下形成泥石流。

3)横洞绕行通过溶洞区后,对原横洞掌子面采用混凝土挡墙进行封闭。

4)绕行洞施工过程中坚持在可溶岩段采用全程长距离TSP203、地质雷达等地质物探手段进行预报,同时采取超前水平钻孔进行验证,如发现掘进前方有溶洞,要及时支护,先处理、后开挖,确保施工安全。

3.3 绕行效果

按照绕行处理方案,棋盘石隧道3#横洞绕行洞顺利绕行通过涌水地段,并顺利达到隧道主洞。地质素描表明,绕行洞掌子面主要为大理岩,灰白色,夹杂白色条带状石英岩,围岩整体性较好,没有出现较大的地质灾害段。

4 结语

溶洞、涌水与塌方是地质复杂隧道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及时掌握围岩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TSP、地质雷达和超前钻孔等超前预报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地质分析;从而做到避免较大地质灾害的发生,并能够及时采取准确合理的技术处理措施,有效减少隧道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1]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隧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2]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手册(隧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3]代峪.云雾山隧道突泥灾害工程地质特征与防治[J].铁道建筑,2009(10):33-35.

[4]杨秀清,柳墩利.内尾隧道溶洞处理技术[J].铁道建筑,2009(11):42-44.

猜你喜欢

大理岩突水掌子面
矿井突水水源的判别方法
峰峰矿区突水类型划分及突水模式
高温热循环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力学特性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FLAC3D中强度折减法确定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大相岭隧道高压突水机理与预测分析
X射线粉晶衍射仪在大理岩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