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的童话史:从胡同电话到3G生活

2010-04-29毛涛涛

21世纪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哥大移动电话胡同

毛涛涛

从2008年开始,一个被称为“3G”的新名词开始走进百姓的生活。从排一整天的队在邮电局打电话到人手一部功能几乎无所不包的手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曾经是许多京城老百姓的梦想之一。如今,北京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104.4部/百人。从跑上几个胡同接个电话,到现在用手机和朋友来个视频聊天,60年的变迁中,北京市民不断享受着通信业发展所带来的乐趣。

公用电话——从匮乏到遍布大街小巷

1949年前夕,北京市内电话分支局共12处、局营公用电话共41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26个邮政支局全部安装了公用电话。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公用电话成为北京市民与他人沟通的重要通讯手段。

“那时,七八个胡同才有一部传呼式公用电话,接个电话经常要跑上几个胡同。”家住东城区王府井大纱帽胡同的赵大妈说,因为电话稀罕,接个电话会高兴很长时间。除了满足附近居民的需求,这部传呼式电话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位于胡同中的小工厂,因为当时的普通工人几乎不能使用厂长电话,而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传呼式公用电话来解决。

1951年5月15日,北京电信局按照邮电部的指示,在居民区大力发展私人代办的可以呼人找人的传呼式公用电话,而这种模式也逐步在全国进行推广。当年年底,北京市公用电话发展到了287部,其中设置传呼式公用电话159部。传呼式公用电话的开办,极大方便了未装电话的普通用户。

“1951年,北京城八区除中南海之外的159个派出所均装有传呼式公用电话,覆盖了3000多条胡同,基本只要在电话里面说出门牌和地址就能找到人。”为公用电话奋斗了30年的常士荣师傅回忆道,由于是计划经济时代,传呼式公用电话代办户的挑选也比较复杂。电话局首先会通过各居委会找合适的对象,然后经过派出所审查,若无问题才能确定下来。按照要求,代办户需要政治可靠、服务热情、地点合适,而且会优先考虑军烈属。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北京市公用电话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期。1982年9月22日,西单北大街安装了第一座投币电话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投币式公用电话按通话次数收费,每次只需要5分钱,所以很多人打起电话来没完没了。为消除这种行为,1984年6月,北京市第一批限时投币式电话亭正式启用。一年之后,限时投币电话占全部投币电话的八成多。

1994年,50部新式IC卡电话在北京多家四星级宾馆饭店接通试验,北京成为了全国第一个使用IC卡公用电话的城市。1996年,200部IC卡公用电话首次安装在东单、西单的大街上,一年之后开始在北京大街上批量安装。目前,北京市各类公用电话已经达40余万部,遍布大街小巷、机场和车站等公共场所。

移动通信——从万元“大哥大”到千元3G手机

与公用电话相比,移动通信的启动晚了几十年时间。尽管如此,随着网络的不断升级完善及资费的不断下调,移动通信发展的势头已全面盖过了“老大哥”公用电话。

1988年3月,北京模拟网进行首期放号,初期的放号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个人的发放十分有限,主要是一些名人或老板。用户当时需要购买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而且重量都在一斤以上,因此被形象地形容为“大哥大”。

“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我当时可是被叫做‘高级倒爷!”回忆起20年前手拿“大哥大”招摇过市的情景,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的杨晓光还是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他说,当时大家都认为,所谓的有钱人就是“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

据杨晓光介绍,当时“大哥大”电话光机器费就得2.1万元,用户还得交纳6000元的入网费并预存1000元的话费,算下来一共2.8万元,当时一般人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买一部“大哥大”绝对称得上是“天价”。从性能上看,“大哥大”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它的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尽管如此,“大哥大”当时还是一机难求,并不是用户交了钱就立马能拿到机器,因为“大哥大”需要购买指标,必须要有单位的证明才能买,所以用户交了钱还得等,就算等上半年“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这样的情况直到1996年才有所改变,第二代的GSM、CDMA手机开始逐步“落人寻常百姓家”,手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且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可以选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从2008年开始,一个被称为“3G”的新名词开始走进京城百姓的生活。通过3G这个新鲜玩意儿,用户可以体验到视频通话等多个特色业务,而且使用手机上网的速度也有了明显提升。2008年4月1日,中国电信北京公司同时启动了3G试商用测试和社会化测试,9个月后,工信部正式发放了3G牌照,三大电信运营商的3G业务相继在北京地区上市。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扩充3G用户数,3G手机相关产品的价格已经降低到千元左右。

电信资费——从高额收费到价格坚冰打破

“在传呼式公用电话最初发展的时候,市民打一次电话只要4分钱,传呼一次电话的费用为白天3分钱、晚上5分钱。”常士荣师傅说,这样的收费标准,当时与一个烧饼的价钱相差无几。

让人遗憾的是,传呼式公用电话合理的收费标准并未延续到后来的手机上,而双向收费的模式更是让一些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显得很谨慎。

已经从大学毕业4年的小陈说,他是在2002年世界杯前买的第一部手机,当时选择的是神州行号段,无论是拨打还是接听电话都得花钱,所以小陈基本上不拨打电话,如果有电话打进来就挂掉,然后使用201卡拿公用电话打回去。在整个世界杯期间,他和球友之间的交流基本靠短信来进行。

当年的小陈,只是众多因为高额收费而不敢使用手机业务的用户之一。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京地区手机资费偏高,是部分省市的2—3倍,价格不合理的问题经常引来消费者的猛烈抨击,而电信行业也常被公推为十大霸王现象突出行业评选的“座上客”。

直到2007年,北京地区的手机双向收费才开始有所松动。2月8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全球通“畅听99套餐”正式问世,一举成为京城手机单向收费改革的先驱。此后,该公司相继推出了面向神州行和动感地带的单向收费套餐,实现了旗下所有品牌的单向收费。另一家移动运营商北京联通,也针对旗下子产品迅速推出多个系列的单向收费套餐。

“现在就是拨打视频电话,也基本没有什么顾虑。”已经就职于某研究所的小陈说,目前,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已经实现了携号转品牌,自己将原来的神州行号码转成了全球通,并申请成为3G用户。经过这一番折腾,在通话时间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他每月的手机费不超过100元,而且还能免费使用手机报和飞信业务,这与大学期间的捉襟见肘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被称为“最后一块坚冰”的电信市场,一旦出现价格松动就瓦解得异常迅速。随着中国电信的加入,京城电信市场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而这有望进一步拉低包括手机在内的一系列电信资费,像小陈一样的电信资费改革受益者也将越来越多。(摘自《中国科技纵横》2009年第9期)

关键数字,

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国电信行业累计完成业务总量为12240.5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4170.7亿元,

2009年上半年,电话用户总数达102512.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0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95亿户。

1949年,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仅为0.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

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拥有的电话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每200人拥有电话不足一部。

1987年11月,广州开通了第一个移动电话局,首批用户700人,

1988年底,移动电话用户仅为0.3万户。

1994年底,广东省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网正式开通。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2001年5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亿。

2006年10月,国内小灵通用户数达到历史最高,达到9341万户,同期全国手机用户4.49万户。

猜你喜欢

大哥大移动电话胡同
第一通移动电话拨打于75年前——科技从有所突破到大获成功需要什么
火星是个大哥大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大哥大”史话
2013年7月电话用户分省情况
长大了怎么得了等2则
3GSM世界移动电话大会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