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订婚派对
2010-04-29赵莹
赵 莹
今天是我的同学兼好友R订婚的日子。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R暑期跑去爸爸的故国以色列实习,在一个派对上碰到了同是以色列犹太族裔也来自美国的未婚夫,一见钟情,两个月的工作实习,基本上都被她用来谈婚论嫁了。向来做事爽利大气的R回到美国,立即就跟老爸老妈汇报自己的艳遇,然后做出了一个让爸妈同时大跌眼镜的决定——订婚。在犹太教的传统里,订婚的承诺基本上就等于尽快结婚,并白头到老了。这在离婚率高达51%并逐年攀升的美国来说,速度和勇气都是令我们所有的朋友同学自叹弗如的。
我问她,你知道不知道婚姻有时候并不能善始善终?她说,我知道,可是你看我的父母和我未婚夫的父母,他们都20几岁就结婚,并且养育了姐妹兄弟七人,他们都对未来和婚姻充满了信心。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当下,数字对她毫无意义。
于是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他们家参加传统犹太式订婚派对。不过她那极其详尽的订婚派对说明,一开始差点没把作为外国人的我吓回去。还好,他们在美国人乡随俗,免去了更加繁琐的祷告、教义讲解等等环节,因为要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出席者们弄明白那些复杂的礼仪和教义,估计比搞个派对本身都要难度高上不少。不过R还是提醒我们一定要穿着正装,在他们的传统里,正装是指膝盖、脚腕、手肘等等部位是必须盖住不能有丝毫裸露的服装,无奈天气实在比较热,我就只好短袖礼服外面罩了件开衫。
准新娘新郎倒是很“传统”,新娘长礼服及地,愣是连个脚趾头都没有露出来。新郎连犹太教传统的黑帽子都从头至尾没有摘下来过,来宾男士也都是清一色的黑西装和黑沿帽,连小男孩也不例外。偶尔有些人戴着改良版的“瓜帽”,还一个劲地跟主人道歉。餐食都是沙拉,甜点和水果,只是没有肉食,也没有酒,只有两瓶酒精浓度极低的汽酒用来满足其他来宾的“派对要求”。
R的爸爸是银行家,妈妈是大公司部门经理,生活优裕,在皇后区著名的Kew Gardens有着一幢面朝森林小丘公园的四层楼洋房,所以派对就是在家里庭院和客厅举行的。他们还雇了邻居家的高中生做侍应生,并且装点了家里主要的布景。可爱的R还做了个手抄山寨版《纽约时报》头版来宣布他们的订婚喜讯。婚誓和两位父亲的发言多半都是用希伯来语和犹太教典故组成的,所以听得我云里雾里。准新郎的后援团声势浩大,大约三十几人的自发唱诗团围成一圈,不停地演绎着希伯来语的传统歌曲。
致辞里,我只记得新娘的爸爸告诉大家,在他们的教义里,女性是男性雇来支持他所有工作的,所以男性必须对女性为家庭所做的一切贡献视为重要神圣,特别是为他生儿育女。这让在妇女要顶半边天的国家长大的我非常震撼,至少在今天的中国,我很少看到丈夫真正欣赏和理解太太对家庭的贡献,更不要说把妻子的生儿育女奉为高尚了。美国的家庭主妇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很多人也确实像《绝望的主妇》里演绎的那样,并不快乐,不然也不会有《革命之路》这样压抑的小说和电影风靡全美了。生活在美国的犹太教,却非常完整地把犹太教义和传统保留了下来,准新娘家的藏书多半都是希伯来语的,两位准新人也都虔诚地信奉教义。R跟我说,“一见钟情”的背后是这么多年来他们的文化背景交错在两个国家,却神奇的重合在一起的“心心相惜”。她毫不讳言地说,他们笃定地相信所有的仪式神圣感和婚姻与性的纯洁性,而动辄就离婚或出轨的美国人,很明显是欲求太多,物质或精神都得不到满足的结果。比如R的妈妈就生养了他们姐妹兄弟7人,但是这在传统犹太家庭里,只是平均的家庭成员数目。通常他们谈论的“大家庭”,一代的孩子数都要超过14、15个了。而且像她这样的女孩子一旦结婚,除非为了特定的需要,比如完成学业等等,其他情况下是不能采取避孕措施的,因为那是对生命和造物主的尊重。
派对结束告辞后,我沿着安静美丽的小河边走到地铁站,想着“欲求太多,不得满足”的咒语,又想起前几日去中国的美国朋友,说他的最大感受是中国人对于西方物质生活充裕状态的饥渴。于是,我禁不住感叹,不论是感情,还是物质,很多时候,是我们真的饿了太久了呢,还是我们要的太多?(摘自21世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