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Ⅱ号配合西药治疗婴幼儿哮喘及护理体会
2010-04-25韩静枫史艳萍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710002
韩静枫 李 丹 史艳萍 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 710002)
婴幼儿哮喘是由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对婴幼儿危害极大,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1]。通过应用我院自制中药咳喘Ⅱ号治疗婴幼儿哮喘并同时配合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护理工作,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 2009年 6月至2009年 12月住院患儿,均符合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2]。将 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治疗组中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3~ 34月,平均年龄19.54± 4.31个月。对照组中男 16例,女 14例,年龄 4~ 36月,平均年龄 21.32±4.27个月。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关于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2]。①年龄 <3岁,喘息日发作> 3次以上;②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具有特应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④父母有哮喘病或其它过敏史;⑤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具备①、②、⑤条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雾化吸入普米克及喘乐宁,重症患儿予以静点地塞米松,按 0.5mg/kg◦ d,低氧血症者予以吸氧,有感染者予以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进食少,尿量少者予以补液治疗。治疗组加用儿童医院自制的咳喘Ⅱ号糖浆口服液,组成如下:麻黄、苦杏仁、石膏、炙桑白皮、桔梗等,1岁以内 10mL/次,1岁以上 15mL/次,每日 3次,以 7 d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5]。临床控制:哮喘平息,肺部哮鸣音消失;显效:哮喘基本平息,肺部哮鸣音基本消失;好转:哮鸣音减轻,肺部少许哮鸣;无效:哮喘症状、肺部哮鸣音无减轻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 Ridit方法统计及χ2检验,计量资料用配对 u检验。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天,±s)
表2 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天,±s)
注:△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组 别 n 热退时间 喘鸣消失 咳嗽消失治疗组 30 2.9± 1.5 3.9± 1.4 4.8± 1.7对照组 30 3.6±1.4△ 5.3± 0.9△ 6.9± 1.5△
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有 4例出现轻度腹泻,停药后自行消失。
讨 论 婴幼儿哮喘除配合中西医药物治疗外,做好哮喘患儿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做好哮喘的监测,我们通过记录患儿日记记下患儿的症状及发作地点和当时正在做什么,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制定和调整患儿的用药计划,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坚持每天监测峰流速值,持续的监测很重要,可以帮助患儿维持哮喘控制,以找到最低治疗剂量,使保证疗效的同时,在费用最低化,安全性最大化。
中医很早即对本病有了一定认识。《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中医认为本病发病内因当责之于伏痰,与素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嗜食酸甜辛辣之品,以及活动过度或情绪激动而诱发,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以急性期治标为主。我院自制中药咳喘Ⅱ号以麻黄宣肺平喘,苦杏仁、石膏宣肺清热,炙桑白皮泻肺平喘,桔梗宣肺化痰,共奏宣肺化痰平喘之效。
本研究表明,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我院院内制剂咳喘Ⅱ号,同时加强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增加疗效,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1] 许敏兰,陶芳标.儿童哮喘的全球流行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16(3):161-163.
[2] 胡亚美 ,江载芳.祝福棠实用儿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5.
[3]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Update:novel influenza A(H1N1)virus infection-Mexico,March-May,2009.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9,58(21):585-589.
[5] Shinde V,Bridges CB,Uyeki TM,et al.Triple-Renssortant Swine Influenza A(Hl)in Human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5-2009.J Wildl Dis.2009,45(2):5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