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人胃切除后营养不良62例
2010-04-25,
,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老年病科,广西 南宁 530011)
胃切除后引起胃肠的解剖生理改变和营养吸收障碍,而产生腹泻、消瘦、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胃切除后营养不良。本病年青人较少,老年人接受胃切除术后或接受胃切除术后步入老年期由于进食量下降,上述一系列症状尤为突出,对老年人生活生存质量影响颇大,笔者2003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老年人胃切除后营养不良62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4例均为2003年1月-2009年12月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内科门诊和老年病房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60~80(67.65±5.76)岁,病程6个月~8年。对照组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60~80岁,病程8个月~7.8年。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营养缺乏性疾病”[1],《实用内科学》“胃切除后营养不良”[2]和《中国老年病学》[3]相关内容拟定:(1)年龄≥60岁的患者;(2)接受胃切除术后;(3)消瘦,体重降至理想体重80%以下,易疲劳,劳动能力下降,乏力,怕冷,腹胀,腹泻,消化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4)低蛋白症及低蛋白水肿,严重者出现胸腹水;(5)血浆总蛋白低于50 g/L(5 g/dL),白蛋白低于25 g/L(2.5g/dL),轻度正常红细胞正血色素或大细胞性贫血,24 h尿肌酐(mg)/身高(cm)值,男性<10.5以下,女性5.8以下。具备以上(1)、(2)以及(3)、(4)、(5)中部分条件即可确诊。
凡(1)年龄<60岁>80岁者;(2)术后肿瘤复发者;(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者,不在纳入病例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4]“虚劳”章节中相关内容拟定诊断标准。脾气虚弱证:胃切除术后,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体重下降,舌淡苔薄白,脉弱。兼心脾血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或结代。兼肝脾血虚者,兼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急,面色不华,舌淡脉弦细。大凡术后出现上述主症或主症加兼症之一者,即可纳入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2]给予易消化食物;补充足量B族维生素;适当补充铁剂。如并发肠道内感染,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2个月为1疗程。
2.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补中益气汤:黄芪15 g,白术12 g,橘皮6 g,党参12 g,升麻10 g,柴胡6 g,当归10 g,炙甘草10 g。合并心血虚者加桂元肉10 g,熟地黄12 g,阿胶10 g(烊);合并肝血虚者加熟地黄12 g,鸡血藤12 g,白芍10 g。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营养缺乏性疾病”[5]有关章节内容和《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6]拟定。治愈:症状、水肿消失,体重、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恢复正常;好转:症状、水肿减轻,体重、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接近正常;无效:症状、水肿无变化甚至继续加重,体重无变化或继续下降,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无变化甚至下降。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4 讨论
长期以来,在分析和探讨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病因病机时,不少医家将其归纳为年高体弱,饮食所伤,劳倦所致,病后失调,思虑过度等[7],这种看法,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盖年高必体弱,“年四十,阴气自半”,脾胃功能自然减弱;饮食劳倦,直接损伤脾胃之阳气;病后失调,正气不复,以及思虑过度,伤其所主等等,均可导致脾胃受损。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外科手术在腹部的具体运用,一方面,手术本身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患者亦会造成极大的打击,手术过程的阴血流失,手术切割某一器官而致其残缺等,都是致命的损伤,就脾胃手术来说,这种损伤的不良远期效应,丝毫不亚于前述的饮食、劳倦、病后失调等病因所造成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8]:“胃术后胃容纳食物功能受影响,胃气受损,中阳不振,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脾气不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又因手术损伤脉络,瘀血留滞,局部气滞血瘀,胃气不降,而出现纳差、腹胀、嗳气等症状”。笔者认为,从中医理论来说,胃手术的损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手术的气血流失;二是手术切割导致胃腑残缺而造成脾胃受纳、运化功能下降;三是手术损伤脉络,局部气滞血瘀,导致脾气不升反降,胃气不降反升,受纳、运化功能进一步受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手术直接的、间接的损害,集中反映在受纳、运化、化源不足上,于是临床上可见到腹胀、纳差、便溏,精神不足、神疲气怯、消瘦乃至水肿一派中气不足之象,与现代医学的“胃切除后营养不良”同为一问题,但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这一问题尚无根本解决方法。笔者基于上述的认识,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采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治疗胃切除后营养不良这一病证。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医学名家李杲的《脾胃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9],补中益气汤可以综合性地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抗体产生,延长抗体作用时间,其中黄芪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并有一定的造血功能[10-11]。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其补中益气之功大增。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亏虚,故配当归养血和营,助人参、黄芪补气养血;橘皮和胃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又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臣之药提升下陷之中气,使脾之升清降浊之功更为健全,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虚者补之,劳者益之。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如患者兼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舌淡脉虚之心脾血虚证时,则加用桂元肉、熟地黄、阿胶补益心脾;如患者兼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舌淡脉弦细之肝血不足证候时,则加用熟地黄、鸡血藤、白芍以兼补脾血,均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今笔者活用于因手术肠胃、血肉之躯不全的脾胃虚弱,亦见理想效果,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本方配合常规的西药治疗老年人胃切除后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的常规治疗方法,且易用于临床,可供同道参考。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69-1770.
[3]耿德章.中国老年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4]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6-354.
[5]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8.
[6]刘国华,张明岛.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90-91.
[7]雷晋,王波,邢湘君.老年病从脾论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751-754.
[8]王锡琴,蔡平平,马宏博.胃手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82.
[9]林小琪,王爱平,靳洪涛,等.免疫增强中药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2):160-161.
[10]杨丽霞,魏道武,李应东.黄芪注射液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6,2(3):12-14.
[11]李贵茂,李贵满,陈路得.黄芪注射液配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