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
2010-04-24郝晓宁
郝晓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老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老龄化及伴随而来的老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老龄化进程远远快于欧美、日本等经济体国家[1-2],“未富先老”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3]。人口老龄化的事实直接带来老年健康不安全的结果,不仅造成老年人机体失能、身心疾患,给家庭成员和子女带来经济负担,而且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北京市 2000年 65岁以上人口已达116万,占人口总数的 8.4%[4],是国内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全面了解城市老年人群的健康疾患状况,掌握其健康不安全的表现特征,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也可以为优化和配置卫生资源提供证据。本研究对北京市社区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入户调查,分析其健康疾患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首先根据北京市各城区特点及人口的实际构成,选择西城、宣武、朝阳、通州四个区作为抽样区县。然后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即先在四个区内抽取数量不等的社区/村,再在每个社区内随机抽取老年居民家庭户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居民健康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于 2009年 8—11月进入社区入户进行访谈调查,并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的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等基本情况、患病情况以及目前卫生服务需求等。调查员统一培训后,先经过两个社区的预试验后再整体进行调查。正式调查时,调查员完成调查后,审核员对调查问卷和项目进行审查,并随机抽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1 089份,回收有效问卷 1 018份,有效回收率为 93.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pidata 3.02双录入资料并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 1 018人,其中男 511人,女 507人。年龄:60~69岁者 458人 (45.0%),70~79岁者 401人(39.4%),80岁及以上者 159人 (15.6%)。文化程度:未上过学者 174人 (17.1%),小学未毕业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分别为 163人 (16.0%)和 202人 (19.8%),初中文化程度者298人 (29.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181人 (17.8%)。职业:一般职员 /工人/服务人员有 520人 (51.1%),自由职业或家务劳动有 289人 (28.4%),行政管理有 138人(13.6%),专业技术人员 /医生 /教师 71人 (6.9%)。
2.2 健康疾患情况
2.2.1 自我评价健康情况 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的有 429人 (42.1%),一般 348人(34.2%),不好或很不好 241人 (23.7%)。
2.2.2 慢性病罹患情况 1 018名老年人中,有 796人(78.2%)患有慢性病,有 492人 (48.3%)至少患 2种以上的慢性病 (见表 1)。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罹患率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708,P<0.001)。男性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为 76.1%,女性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为 8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23,P=0.105)。按不同文化程度分组,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为83.9%,受过初等教育者患病比例为 77.7%,高中及以上者患病比例为 74.6%,呈现出随受教育程度增高,患病比例下降的趋势,但是在 0.01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858,P=0.010)。按照老年人退休前从事的职业分组,专业技术人员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 85.9%,行政管理人员患病比例为 74.6%,一般工作人员患病比例为 80.3%,自由职业或家务劳动者患病比例为 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578,P=0.003)。
表 1 社区各年龄组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Tab le 1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aged in community in different age
从所患疾病种类来看,老年人慢性病时点患病率最高的为循环系统疾病 (59.5%),排在第二位的是肌肉骨骼系统疾病(28.9%),再次为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疾病 (17.1%),第四位是眼和附器疾病 (16.0%),第五位是耳和乳突疾病(12.5%)及神经系统疾病 (12.4%),第七位是呼吸道疾病(11.2%),第八位是泌尿系统疾病 (8.6%),第九位是消化道系统疾病 (6.8%),第十位是肿瘤 (2.0%)。
2.3 就医选择情况
2.3.1 就医机构选择 当老年人生病时,578人 (56.8%)选择去诊所或医院;257人 (25.2%)选择自己买药吃药;173人 (17.0%)选择先自己买药,没好转再去医院;10人(1.0%)选择不吃药不看病。
在选择医疗机构方面,604人 (59.3%)选择去大医院,411人 (40.4%)选择去社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只有 3人(0.3%)选择去民办医院和私人诊所。
2.3.2 影响因素分析 在问及老年人对选择就医机构的影响因素时,老年人首要考虑的是方便可及性 (53.2%),其次是医院的诊治水平 (41.3%),就医环境占第三位 (2.6%),价格因素排在第四位 (2.0%),第五位影响因素是有熟人或熟人介绍 (0.9%)。
2.4 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2.4.1 服务需要量 对卫生服务需要量测算主要用患病率、残疾率、失能率等指标来说明。被调查的老年人慢性病时点患病率高达 78.2%(796/1 01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 76.1%(389/511),女性患病率为 80.3%(407/507);按病例数计算的慢性病患病率为 176.9%。很多慢性病症状如腰酸背痛、头晕、失眠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有的甚至导致残疾、失能。本次调查中,有残疾或失能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 17.7%(180/1 018);在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调查时发现,社区老年人不能完全自理的比例约为7.5%(76/1 018),而出现明显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比例为15.5%(158/1 018)。
2.4.2 卫生服务项目需求情况 有 559人 (54.9%)希望在自己身体不好的时候,能够设立家庭病床。对于处于身边的社区医疗机构来讲,老年人更希望其能提供更多一些公益性(低偿或免费)的服务。892人 (87.6%)希望社区机构能够为自己量血压,840人 (82.5%)希望其能提供上门送药打针服务,696人 (68.4%)希望其能开展更多的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659人 (64.7%)希望其能提供康复治疗等专业性的护理工作。
2.4.3 对健康投资的认知及承受水平 1 018名老年人中,能定期做健康体检的有 339人 (33.3%),70人 (6.9%)偶尔能做,尚有 609人 (59.8%)不能定期做健康体检。在能定期做健康体检者中,1年查体 1次的老年人有 233人(68.7%),2~3年查体 1次的有 66人 (19.5%),有 40人(11.8%)不一定多久才会检查 1次。另外,每次体检的平均花费为 335.33元,自付费用为 112.04元,自付比例约为33.41%。
725名老年人 (71.2%)认为健康投资重要,169人(16.6%)认为无所谓,另有 124人 (12.2%)认为投资健康不重要。老年人所能承受的健康消费水平,平均每月为227.15元;165人 (16.2%)按月统计没有健康投入,316人(31.0%)对健康投资的承受水平为低于 200元,158人(15.6%)能承受每月 200~400元的健康投资水平,能承受每月高于 400元的健康投资水平的老年人有 379人 (37.2%)。
3 讨论
老龄健康问题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来,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经济等许多领域。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目前已占据了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5-6]。慢性病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有所下降,潜在的和实际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决定了老年人将成为现在乃至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而如何解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医疗与保健需求,减少其疾病困扰,提高其生命生活质量,也成为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3.1 关注老年人健康,加强慢性病防控。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不但是老有所医,而且是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退化,体质变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导致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增高。第四次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 645.4‰[7]。本次调查发现,78.2%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48.3%的老年人同时患 2种或 2种以上慢性病。从所患疾病顺位来看,循环系统疾病 (主要是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排在老年人易患疾病的首位,其次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类 (以糖尿病为最多见)列于第三位。循环系统疾病对老年人的危害位于所有慢性病之首,因此,加强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老年人群健康水平是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同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提示女性虽然有生存优势但没有健康优势,说明今后应更加关注老年女性的健康服务。
3.2 结合老年人特点,加强社区公益性医疗服务项目建设。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在对医疗机构的选择上,便利可及是影响其就医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二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成为医疗防控的网底基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多是慢性病患者,而慢性病由于常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依靠长期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措施。同时,老年人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所限,更希望能接受家庭病床或上门访视等服务。从这一特点出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改变原有坐等患者上门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拓展服务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为切入点,探索建立慢性病管理方式,加强健康宣教,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3.3 针对不同需求人群,开展多种形式与层次的服务。老年人健康照顾体系是由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服务所构成,应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健康与功能情况,设计调整服务方式与内容,以满足其复杂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从对健康投资的认知来看,绝大部分老年人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也能接受并愿意进行一定数额的健康投资。老年社区健康服务的对象应着眼于全部老年人,既包括患病的、残疾的老年人,也包括需要改善或提高健康生活质量的老年人;既包括体弱易病的高龄老人,也包括目前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群的需求。
1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 [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22.
2 罗淳.从老龄化到高龄化:基于人口学视角的一项探索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5.
3 邬沧萍,王琳,苗瑞凤 .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J].人口研究,2004,28(1):8-15.
4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 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 张书岭,周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9(2):141-144.
6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 .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 [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