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淋汤治疗 2型糖尿病女性无症状菌尿 46例临床分析
2010-04-24张焱
张焱
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无发热及尿路刺激症状称为无症状菌尿 (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sb),以女性患者为多,我国成年女性 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菌尿的发病率为 25.4%[1]。无症状菌尿易导致急性肾盂肾炎和肾功能恶化。若长期、大量、联合应用抗生素,其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也相应增多[2]。目前国内外对该病是否抗菌治疗尚无统一意见,而中医药治疗无症状菌尿有其独特优势。笔者自拟消淋汤观察对该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 1999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无症状菌尿的诊断标准:2次连续自排尿中培养出同样细菌菌株,分离菌落计数≥105cfu/ml[3];中医诊断标准:符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 “劳淋”的诊断标准[4]。中医辨证标准 (自拟):辨证为脾肾两虚,湿热下注。症见乏力倦怠,腰酸痛,纳呆,口干喜饮,尿频色黄,大便干,舌淡苔薄黄或白腻,脉细滑。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女性糖尿病患者,症见乏力倦怠,腰酸痛,纳呆,口干欲饮,尿色黄,大便干,舌淡苔薄黄或白厚,脉细滑等表现者;2次连续自排尿中培养出同样细菌菌株,分离菌落计数 ≥105cfu/ml。采用半定量法观察乏力、腰酸痛、口干欲饮、尿黄、舌脉的变化,各单项临床表现依其轻重按 0~3分进行 4级评分 (见表1)。本观察入选对象用药前各单项指标评分必须≥2分。排除标准:症状性尿路感染、妊娠、近期住院手术治疗或进行尿路侵袭性操作。
1.2 一般资料 选取 2009年 1—6月我院糖尿病门诊及住院成年女性 2型糖尿病无症状菌尿患者 80例,年龄 22~81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 46例,年龄 22~78岁,平均50岁,初次发作 14例,二次以上发作 32例;对照组 34例,年龄 22~81岁,平均51.5岁,初次发作 9例,二次以上发作25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间有均衡性,两组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降糖 (糖化血红蛋白高于8%或空腹血糖≥9.0 mmol/L者)治疗,使空腹血糖控制在 6~8 mmol/L,伴有并(2)有效:尿常规显著改善或接近正常,尿菌阴性,临床表现由 2分转为 1分,或由 1分转为 0分;(3)无效:尿常规检查改善不明显,尿持续有病原菌存在。总有效率为显效加有效。
表 1 无症状菌尿临床表现分级标准Table 1 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clinical grading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各临床表现评分值比较 ( ±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score valu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各临床表现评分值比较 ( ±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score valu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症状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第 1周 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3周治疗后第 4周 P值乏力 治疗组对照组46 34 2.52±0.52 2.31±0.49 0.59±0.71 0.90±0.70 0.48±0.28 0.85±0.52 0.31±0.62 0.61±0.76 0.11±0.39 0.41±0.75 0.031腰酸痛 治疗组对照组46 34 2.35±0.68 2.26±0.45 0.74±0.57 0.96±0.62 0.61±0.51 0.85±0.74 0.42±0.78 0.79±0.61 0.31±0.52 0.75±0.67 0.003口干欲饮 治疗组对照组46 34 2.38±0.50 2.35±0.49 0.41±0.55 1.12±0.68 0.32±0.71 0.85±0.67 0.19±0.55 0.53±0.74 0.09±0.37 0.49±0.77 0.008尿色黄 治疗组对照组46 34 2.37±0.50 2.20±0.42 0.46±0.62 1.10±0.63 0.32±0.54 0.83±0.49 0.20±0.65 0.67±0.50 0.11±0.45 0.42±0.77 0.038舌象 治疗组对照组46 34 2.23±0.42 2.28±0.45 0.54±0.56 1.09±0.78 0.41±0.49 0.87±0.46 0.29±0.63 0.61±0.52 0.16±0.60 0.46±0.85 0.01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Ridit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 31例,有效 10例,无效 5例,总有效率为 89.13%;对照组显效 15例,有效 9例,无效 10例,总有效率为70.5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前后比较 治疗前临床表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3 两组抗菌效果评定 治疗第 1周时,两组抗菌效果相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 2周时,对照组抗菌效果明显好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P<0.05);第 3周时两组疗发症的同时予以对症治疗。
1.3.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湿热下注,治法拟健脾益肾,利湿清热。自拟方消淋汤,药物组成:太子参 10 g,白术 10 g,生地 10 g,银花 10 g,丹皮 10 g,生薏米 30 g,瞿麦10 g,竹叶 6 g,茅根 30 g,每日一剂,水煎 2次,每次煎取 150 ml,早晚饭后温服。药渣另煎 500 ml,熏洗外阴,日一次。(2)对照组:药敏实验结果报告前采用经验用药:口服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利复星,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040723)0.2 g/次,2次 /d;对喹诺酮类过敏者口服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克肟分散片,四川方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 H20040588)1.0g/次,2次/d。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更换抗生素,若出现耐药则换用敏感抗生素。
1.4 观察指标 观察周期为 4周,分别于第 0、1、2、3、4周观察患者尿常规、清洁中段尿培养加药敏感试验,并随访24周。
1.5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尿常规正常或接近正常,尿菌阴性,临床表现由 3分转为 1分,或由 2分转为 0分;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 4周时治疗组抗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5,P<0.01)。说明在治疗的早期,抗生素的抗菌效果较好,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药对菌尿的控制作用逐渐优于抗生素,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菌尿检出情况比较(例)Tab le 3 Comparison of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strain out of urine test
2.4 两组患者细菌耐药情况评定 检出菌尿者同时行药物敏感试验,统计两组产生耐药菌株的病例数。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耐药菌株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从第 1周起就已经开始出现耐药现象,第 2、3、4周耐药菌株均明显增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产生耐药菌株的病例数比较(例)Tab le 4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resistant strains produced in the two groups
2.5 两组患者尿液中真菌情况评估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真菌感染例数无明显变化。由于例数偏少,不能确定中药是否有抗真菌作用。对照组前两周患者真菌例数无明显变化,从第 3周起,真菌感染例数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说明随着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尤其是使用 3周之后,真菌感染的概率开始明显增加,见表 5。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评估 第一阶段结束后菌尿仍为阳性的患者不计入随访病例。随访期间,因失访 (出差 4例、出国 2例)或其他原因住院治疗(肺部感染 2例、肾病 4例、冠心病心绞痛 1例、心肌梗死1例)等原因脱失病例14例,其余的 66例患者在 6个月的随访期内间断检查尿培养,治疗后半年内,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8,P<0.05,见表6)。
表 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真菌检出情况比较(例)Tab le 5 Comparison of the fungi detected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
表 6 两组患者治愈后再次检出菌尿的病例统计 (例)Tab le 6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the detection of bacteria in urine of patients re-Statistics
2.7 两组患者尿培养的菌种 两组患者尿培养的菌种无明显差别,仍以大肠埃希菌为多,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见表 7。
表 7 两组患者尿培养结果 (例)Tab le 7 The urine cultur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菌尿归属中医“消渴病”并发 “淋证”、 “劳淋 ”等范畴。消渴病者多脾肾两虚,脾虚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下注;肾虚统摄无权,致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于膀胱而发为 “淋证”。 《景岳全书》对淋证的治疗主张 “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虚者宜温补命门”。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拟健脾益肾,清热利湿为法治疗淋证。方中太子参、白术、生地健脾补肾,为君药;银花、丹皮、生薏米、瞿麦清热利湿解毒为臣;竹叶、茅根清下焦湿热、利小便为佐使,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肾,清热利湿之功效。针对大肠杆菌对尿道上皮细胞黏附力强的特点,用本方煎汤外洗,改善外阴局部环境,减少细菌的黏附,从而更有效的作用于无症状菌尿的发病环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内服及外洗治疗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菌尿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并能降低 6个月内复发率,且可以很快改善不适症状,有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减少真菌感染等二次感染的机会。但早期 (2周以内)抗生素的抗菌效果优势明显,故在早期可以考虑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但是抗生素的使用宜控制在 3周以内,否则会增加细菌耐药及二重感染的机会。另尿培养的菌种与资料显示相同,以大肠埃希菌为多。
综上所述,本经验方消淋汤治疗 2型糖尿病女性合并无症状菌尿患者,可改善中医症状、尿检异常,具有明显的尿菌阴转作用,减少复发,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安全、有效。
1 何冬娟 .成年女性 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菌尿的临床分析 [J].浙江临床医学,2007,6(9):820-821.
2 齐慧敏,李耘,王进,等.2000年—2001年 13家医院泌尿系统感染细菌耐药状况调查 [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1):8-14.
3 Nicolle LE,Bradley S,Colgan R,et al.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asymptomatic bacteriuri a in adults[J].Clin Infect Dis,2005,40:643-65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