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与探讨——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04-23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黎 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而大学毕业生不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令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人才。这种形势下,相对于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加值得关注。
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合作教育于1906年由美国的赫曼·施纳德教授提出,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校企合作,以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发展职业教育能有效培养满足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并能促进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把产学合作教育表述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促进学校的教和学[1]。”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是最有效率和质量的学习。
产学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受益。学生能较早接触社会与实际工作环境,其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并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能深入了解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专业设置调整及课程改革,增强办学主动性;企业能培养和选择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并借助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解决技术问题、进行员工培训,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素质。
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
2.1 国内外情况
20世纪50年代起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先后引进美国的合作教育形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取得很大成效。
国内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5年为引入时期;探索阶段以1991年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第三阶段以教育部1997年《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标志,产学合作教育由民间实验纳入教育主管部门教改总体规划中[2]。不少高校开展了不同层次、类型的产学合作教育,但多处于初级的探索实验阶段,其合作深度、广度与校企真正相互渗透的深层次合作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2.2 国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校企合作实践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教育认识深度不足。学校只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途径;企业看不到现实利益,视校企合作为额外负担。企业许多岗位仍属传统性岗位,高校多年扩招使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的发展。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教育缺乏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
(3)高职课程开发未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
(4)职教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政府统筹,教育、劳动、行业部门的配合不够,缺少保障机制。
(5)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弱,难以承担大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6)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较弱,“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校企合作途径不畅且难以达到高水平。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3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
3.1 基本情况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文理兼容的15个主干专业,在校学生3 000余人,实行毕业文凭和技能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学校以工科专业居多,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在当地较有优势,几年来,各专业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机电工程系设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方向、工业设计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在西樵雷特电器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并共建CAD/CAM实训室,合作企业有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天品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怡成灯饰有限公司等,在相关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乃至奖学金设立、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
电子信息系下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方向、网络技术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方向)等专业,新开设的专业居多,现在校学生较少,合作企业有东巨电子(东莞)有限公司等。
工商管理系下设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方向)、电子商务、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合作企业有广州汇利、南海富达电业有限公司、肇庆奥威斯酒店、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藤利食品有限公司、茗艺工艺手袋厂、恒泳汽车配件销售公司等,建立了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丰禾园物流中心实习基地等。与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还包括开展仓储配送培训和管理岗位职务分析等校企合作项目,并达成在学院内建立伊立浦进修学院的意向;与南海富达电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人员技能培训等合作,并提供管理咨询。
财经管理系下设财务管理(金融方向、会计方向)、旅游管理(酒店方向)等专业。合作企业有佛山恒安瑞士大酒店、东莞太子酒店、肇庆奥威斯酒店、东莞康辉国际旅行社、龙泉国际大酒店、广东华南通商贸发展有限公司、佛山用友财务股份有限公司、中鹏会计师事务所、佛山高明荷城街道结算中心、顺德利朗五金塑料有限公司等以及禅之旅、佛山中旅、南之旅等多家旅行社。
工科类专业大多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经管类专业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到与专业对口或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各专业均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等为委员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合作单位中聘请兼职教师,逐步扩大校企合作教育范围。
3.2 存在问题
目前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尚处于浅层次阶段。
(1)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较表面化,学生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临时劳动力,实习岗位与专业内容的衔接、联系有待加强。总的来说,工科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与专业的衔接度较高,工商管理类的顶岗实习要做到与专业方向紧密连接难度较大,工商企业的对口管理岗位相对较少,这是大批量地把学生送到某些企业顶岗实习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顶岗实习工作,从基层工作中锻炼能力,勤于思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踏实工作的态度。基层工作的锻炼是必要的,但更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从管理及专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要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对工学结合中的工作安排,尚未能做到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生产,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
(3)目前校企合作的合作层面以系部为主,缺乏校级整合,尤其是经管类专业,与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实习是相辅相成的,实习企业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源共享的空间与条件,同时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形成,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此外,学校的知名度不够高,专业品牌特色较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太高,实习、合作企业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是靠教师个人的社会关系促成。校企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师资力量的制约也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
4 迁址新校区后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产学合作教育是涉及整体办学过程的系统工程,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把它作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应对策略和战略选择。
4.1 周边地区经济环境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取得进展,珠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产业内部引起劳动要素之间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纵向结构和人才规格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把珠三角建成重要的职教基地。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需与产业发展同步,走内涵集约型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教育与产业互动双赢。
4.2 学校发展的SWOT分析
所有组织都在某些职能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势。运用SWOT分析法确认学校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学校推行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战略思路和框架。
(1)优势指能使组织获得战略领先并进行有效竞争的内部因素或特征。
地域优势: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2010年将搬迁至新校园(三水区乐平镇,占地约881亩,东邻三水工业园区和西二环高速公路,南邻三江公路)。
资金优势:“新校园建设工程”作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之“高校建设工程”被列入2009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充足。
办学历史渊源:现在的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由佛山机电学校(1975年创建)、佛山煤田职工地质学院(1981年创建)合并而成,办学历史较长,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2)劣势指给组织带来不利、导致组织无法实现其目标的消极因素和内部的不可能性。主要有:
校园设施设备:目前校区呈禅城区、南海区地理分隔状态,两校区教学资源统筹利用不足;学校设备陈旧落后,先进教学设备欠缺。
学校规模:办学规模不大,难以体现办学效益,发展不快。
师资与教学:师资力量未能满足发展要求,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训基地不足。
专业设置:因目前办学条件的限制及办学思路的局限,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
(3)机会是指那些有助于组织实现或超过自身目标的外部因素或状况。主要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地方政府的支持;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增长,《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政策导向等,珠三角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界对合作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渐显,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数量渐增。
(4)威胁是指对组织经营不利并导致组织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外部因素。主要有: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乃至倒闭,校企合作选择面受影响,安排学生实习有困难;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招生生源地域不广,生源质量不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周边同类学校的快速发展导致有效资源的竞争性加剧。
表1是佛职院校企合作SWOT分析与策略表。
表1 佛职院校企合作SWTO分析与策略
在分析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把产学合作教育视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工程,根据SWOT分析,宜采用以能力为主的成长策略,以WO战略、SO战略为主,并辅以ST战略实施,借助机会克服劣势,借助优势利用机会,并利用优势战胜威胁,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向深层次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创立办学特色,培养社会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
4.3 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选择产学合作教育的具体模式应遵循因地因校制宜、适用性原则以及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原则,分析学校内外部因素,如生源、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就业机会、学校传统等,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产学合作教育之路。
国外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结合;一类是以美国合作制为代表的,以学校为主的产学结合。各国仿效这两种模式并结合国情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学工交替“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3]、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合作教育”、韩国的“合同制”等。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被概括为9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与校企双向介入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4]。“订单式”模式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单一,影响其深造和发展。“三明治”模式,企业对实习生的培训负担重,受益较少,积极性不高[5]。“2+l”模式指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学工交替”模式指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要求企业全方位介入育人全过程。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双方紧密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主要适用于学生能直接参与生产、销售、管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学校所有专业都实施产学合作,一个专业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合作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产学合作教育各种模式有其存在的特定条件和影响因素,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产学合作形式。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方向与目标、合作方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与企业状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培养模式,注意工学结合中的工作安排要同时有利于教学与生产,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有部分专业已试行“2+1”培养方式,例如商务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另外一些经管类专业例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可采用与多家企业合作的方式,三年中穿插进行实习、实践。对一些工科专业,可根据专业及合作企业的情况选择“学工交替”、“2+1”、“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等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产学多方位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原则,取得多赢的效果,在合作教育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探讨
国内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浅层次合作,企业未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研究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毕业实习等多为形式,未真正起到职前演练作用。部分校企合作已达到中层面合作水平,企业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改革,学生基本能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综合训练。但这些合作仍比较松散且不稳定,其合作深度与广度相距校企真正相互渗透的深层次合作高级阶段相距还甚远。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宜从以下方面展开:
(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同担、互利双赢、互动发展来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行模式;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发展,行业对高职教育缺乏有效指导,校企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政府应参与校企合作的统筹和主导,建立一些依附行业的中介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机制保障。
目前我国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加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企业主要通过增加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而非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低利润,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可吸引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肓,企业可在解决技术难题、员工培训及获得廉价劳动力等方面获益,学校在实习基地建立、“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受益,学生则获得职业能力锻炼的机会,利于成才和就业。
(2)建设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把企业专家请进来,带来行业的新技术、工艺、产品及市场动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培训,以获得实践经验及研究课题开发能力;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增强岗位意识,同时为教师学习先进技术、丰富实践经验、开发研究课题创造有利条件。
(4)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学院应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了解企业,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与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办学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职业教育应有预见性,应使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同时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专业建设动态发展,结合学院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并办出品牌特色。
(5)适应岗位变化,校企合作动态开发课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整合。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分析,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结合,组织筛选教学内容,注重行业标准的导入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引入,开发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类教材,动态开发课程,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技术条件、管理模式等相适应。随着生产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参与职业课程开发有助于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服务社会,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与本科教育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环节和纽带,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发挥学校优势服务社会,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开展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面向企业的培训及技能鉴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服务。
此外,在校企合作资源上,在同一经济区域,可考虑促成校际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应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的结合,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需要,还要满足企业、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1]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0-251.
[2]赵月桃.高职高专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刘常云,王恩玮.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及模式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龚小勇,包华林,等.“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7(1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