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0-04-22邓巍巍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把教与学的基点定位在学生的自由、自主的发展,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交流,用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师生共同禀承诚信、仁义、和谐、自省、谦让等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同时注入人格独立、个人价值、思想解放、自由平等、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从而构筑完美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学过程

一、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教育能使人的人性和潜能获得充分发展,并由此实践人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的自然本性。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本身就是语言美、思想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作为语言教育的语文教育理应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在教学理论中存在着重知轻情的现象。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段话正说明人文精神的教育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的那样,“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动力。

二、语文教学英自觉地承担人文传承的重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授课,还是用声情并茂的方式授课,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教师只有从情知两方面对教材内容处理,将思想性和情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认同,形成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使学生乐学,好学,才能提高教学活动效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借助于阅读、表达、写作、活动等方面的教学,把握语文固有的人文本色,以学生为本,授受知识,培植精神,提高修养,净化心灵,感悟人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使语文训练和人文素养和谐地统一起来。

1、借助于阅读鉴赏,培养人文精神:

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大师和文本对话,从而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培养他们的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如教授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时,我设计出一连串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

①诗中所写的人有哪些?

②哪几个是主要人物?

③他们因为什么而走到一起?

④有什么共同点?

⑤白居易说自己贬谪到浔阳两年以来都“恬然自安”,这是真话吗?

⑥为什么?

⑦为什么琵琶女后来的演奏完全和前面不一样?

⑧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

⑨将来琵琶女再演奏这首《琵琶行》或者诗人在吟诵《琵琶行》的时候和今晚有何不同?

问题第一到第四,是对诗歌基本内容的解读,也就是梳理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从而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诗人的命运与歌女的命运就连在了一起,一个是从京城高官而贬谪江州的落拓文人,一个是从风月场的颠峰陡降到嫁给商人而迁徙辗转于江湖。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空间一下子就扩大了,所抒发的情感也因此而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怀才不遇的感伤了。

问题五和六,是对诗人两年谪居生活心情的探问。在序言里诗人说自己这两年过得“恬然自安”,可是诗中又写道“卧病”“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难为听”等等,看似矛盾的话语里,却隐藏着巨大的悲愤。因忠诚耿直而被贬,因才华横溢而遭妒,告别蒸蒸日上的事业,来到穷乡僻壤的江州,诗人的内心岂能“恬然自安”?这是欲盖弥彰的话语,还是故意显露心情,可以说是耐人寻味。

问题七、八、九尤其是第九问,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迪与培养。它既是对作品内容的延伸,更是对作品精神的挖掘。诗人的吟咏,琵琶女的演奏,东船西舫的聆听,已经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空阔雄浑悲壮的宏大场景。

2、借助表达交流,熏染人生精神

表达交流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综合过程。它不仅要求具有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表达交际强调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如讲授《车队与红灯》的时候,布置了一个即兴表达的题目:如果我是人大代表,我将提出什么样的议案。学生畅所欲言,所提议案几乎涵盖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最多的还是对教育的关注。无论是现行的考试制度,还是教材的选择,或者是语文学习的形式、方法等,都提出了自己虽略显幼稚却又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在教材的拓展中,在表达交流的活动中,学生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活动紧扣住了课本,既关照了学生品格丰富了人文素养,开阔了生活视野,升华了情操,为学生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素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文化的碰撞中思考,重塑优化了人格,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3、借助于写作实践,熔铸人文精神

翻阅学生作文,你会感到,他们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不尽一致,学生从生活积累的贫乏滑向了精神的贫乏,从写作的空泛滑向做人的虚伪,这与写作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

第一,鲜活语言

多使用成语或文言典故,使文章呈现典雅凝炼之美;多采撷谚语甚至顺口溜,琅琅上口有泼辣鲜活之感。句式上长短整散的结合,更能显示雅俗共赏、出神入化之美。平时师生交流辨析新的语言现象,如“默默无蚊”等成语别解、“闪亮新开幕”等奇异搭配、“一类人公仆”等讽刺民

谣、“帅、酷、另类”等高频新词,有助于学生去粗取精,提纯语言,用活力四射、生气郁勃的真正的当代汉语表现生活

第二,现实视野也就是在选材运材上,要聚焦现实生活。要多渠道汇聚社会热点,要求学生搜罗观点、补充材料、整理思路,形成材料板块。只有真切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才能使笔底流淌蓬勃的生命气息。

(三)、借助于课外活动,形成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要与社会、家庭、生活等相沟通,形成一个大语文观。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很多语文资料是大语文学习的极佳选材。如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和《东方时空》,写作观看节目的心得体会。 学生们就会开阔了知识和思想的视野,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们的学识熏陶和精神营养,培养了从生活中、从社会中学习语文、将语文学习终身化的大语文学习的观念,将观察和思维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人文精神培养理念。

作者简介:邓巍巍(1975--)讲师,女,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