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临泽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2010-04-14刘军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0年11期
关键词:节水供水农民

□刘军

一、概述

临泽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属西北干旱地区,生态脆弱,年平均降水量117毫米,蒸发量233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全县总人口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全县允许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23亿立方米,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为85:4:2:9。全县共有干、支、斗渠503条、1247公里,衬砌率为54.5%;农、毛渠2603公里,衬砌率为29.6%,有效灌溉面积68万亩,完成高新节水面积18.3万亩,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7%,农作物以制种玉米、番茄、林果品等为主。截至2009年,全县亩均灌溉用水量为56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亩均用水量110立方米,高于全省亩均用水量20立方米,制种玉米单方水生产率为0.326公斤。

为了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落实全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临泽县将水利发展重点从配合调水建设渠系转变到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上,探索建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耦合体系。计划在2012年底前,全县高效节水农业面积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翻,达到40万亩以上,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近60%,年节水达到4000万立方米。

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效节水农业的建后管理服务滞后。通过近年的建设,临泽县建立了一大批高效节水工程。由于大部分高效节水工程均为国家投资,项目建设期结束后需要一定的管护及维修费。目前看,临泽县高效节水工程还存在着重建轻管和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部分节水工程利用率不高,更多工程管护及维修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工程效益更好的发挥。

(二)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约束了节水农业的发展。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形式,适合于在大面积农田且是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大块耕地上使用。当前运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一小条”,农民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不能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灌,在浇水顺序、浇水多少等方面容易引发矛盾,乡村干部在管理、协调上也存在困难,使推广滴灌等高效节水形式受到一定制约,不能充分发挥高效节水工程的最大效益。

(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融资渠道单一。由于该县财政困难,加之农民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投资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没有探索出新的融资模式。

(四)节水机制不健全。该县梨园河灌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灌区,曾率先探索出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交易”等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水进程。但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节水进程徘徊不前,农业节水机制与现实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农业供水价格低,水资源管理没有完全到位,农业节水潜力没有完全得到挖掘,更没有调动起农民主动实施高效节水工程的积极性。

(五)高效节水农业的水源单一、监测设施缺少。目前,该县实施的高效节水工程供水水源全为机井供水,没有探索应用高效低成本的地表水供水设施。同时对高效节水区缺少需水预报设施,不能科学合理地适时灌溉。

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为了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现3年高效节水农业工程面积翻翻的目标,就要紧紧围绕“节水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从健全完善节水机制、提高技术服务管理、拓宽融资渠道、集约化发展与调整种植结构相结合入手,创新思路,配套完善相关政策、设施,确保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一)健全完善节水机制。健全完善节水机制不仅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也是顺利推进高效节水农业的首要前提。为此,要按照全面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用水效益的目标,健全完善节水机制。一是尽快完成农业供水价格改革。目前,该县仍然执行十年前的供水价格标准,供水价格过低。为此,要按照供水价格调整的有关程序,根据“补偿成本、合理受益、促进节约、公平负担、分类定价”的原则,加快完善计量设施,推动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重新核定供水成本,适度提高农业供水价,逐步推行农业灌溉供水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定额之内水量实行标准水价,超出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建立合理的供水价格机制。二是严格落实水权制度。严格执行“三禁三压三扩”的政策,将水资源管严、管到位,严格落实水权到农户制度,对水权内的水量实行基本水价,对超额外的水量严格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对节约的用水量由基层水管单位负责收购全面流转交易,收入归己,逐步实现高效节水工程有投入、有收益,良性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宣传培训机制。要结合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从强化节水宣传入手,加大高效节水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普及节水技术知识,切实增强农民节水的主动性。

(二)示范推动高效节水工程推广。实施高效节水农业,充分发挥高效节水工程的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增效等优点是关键,也是目的所在。为此,要按照该县在以往高效节水工程实践中率先探索出的“多采光、少用水、不占地、高效益”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单方水的利用率、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化学生物节水、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式,抓好输水、灌水、用水及管理过程等节水,实现节水灌溉从项目示范向全面推广转变。根据不同生态、不同作物类型,重点推广实施渠道防渗、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通过政府积极协调引导,从群众积极性高、面积大的村屯入手,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在邻村或全县范围内进行面积调整,统一规划、统一配备节水器材,建成一批连片、大规模、高标准、节水效果好、实用性强、前瞻性强、示范性强,能代表整体水平的高标准农业节水示范区,努力避免主体工程大、控制面积小等不合理布局发展方式,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动高效节水工程顺利实施。

(三)成立专业的高效节水工程服务机构。高效节水工程的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增效等优点主要体现在技术和设施上,特别是膜下滴灌、微喷灌等设施安装及供水系统等都含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在运行中也要求及时监测预报作物需水量,科学使用高效节水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充分发挥最大化节水经济效益,以便赢得农民用户的认可。为此,应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之机,要全面整合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力量,成立专业高效节水服务机构,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主要行使高效节水工程专业设计、安装、维修、监测预报农作物根系含水量等职能,培训指导各用户科学、合理运用高效节水工程。一是通过专业的高效节水工程服务机构探索解决高效节水工程供水水源仅靠机井供水的单一方式,克服黑河调水影响,探索应用蓄水池加压方式,逐步落实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的供水机制,加大建后高效节水工程的维修保养管护,努力降低供水成本。二是通过成立高效节水工程服务机构,总结创新高效技术,改造完善高效节水设备,降低成本,增加节水和农业效益,促进高效节水工程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三是探索试行拍卖灌溉承包权,灌溉管理进行专业化、细化操作,妥善解决农村因劳动力外出打工浇水难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高效节水工程效益提供技术保障,缓解就业压力。

(四)创新高效节水工程融资方式。实施高效节水工程是农业节水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为了加快高效节水工程建设进程,改变仅靠国家投资的方式,就要以加快项目资金争取为平台,调动企业和受益者的积极性,形成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融资的合力,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进程。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投资。要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重点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二是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按照经济社会大发展而用水量微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原则,改革工业水权获得方式,重点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改革新建、扩建工业企业水权获得形式,对符合取水条件的企业,其水权的取得要从农业水权中配套流转或全面流转,实现“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促使企业帮助农民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发展高效节水工程,以节约的水量作为基数对企业进行水权配置或优惠配置,以节水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三是利益驱动农民投资。在严格限制水权取水量,实施阶梯水价的基础上,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或民办公助等方式动员受益群众自行投资、自行建设、自己受益。

(五)种植结构调整促节水。发展节水农业最终目的是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单方水效益,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围绕市场经济和产业化需求,要把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与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布局、农村土地流转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执行“三禁三压三扩”的政策,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大力推广农业增产技术及高效、节水、优质的优良品种,以种植业调整促节水,以节水增效实现农业节水与农民增收同步。要本着丰产、抗病、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高和运用方便的原则,把枸杞、肉苁蓉、番茄、葡萄、红枣等作为发展特色林果的主导产业,把胡萝卜、甘蓝等作为高原夏菜和出口供港蔬菜的重要蔬菜品种,积极落实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工程的配套程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落实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科学灌水,努力实现特色产业节水增效。

猜你喜欢

节水供水农民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分区分压供水在雕鹗水厂供水中的应用
供水产销差的组成与管控建议
甘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年内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