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林水务改革的思考
2010-04-14郭合君邹德满
□ 郭合君 邹德满
关于海林水务改革的思考
□ 郭合君 邹德满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海林市水利壮大发展的过程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作为“十一五”期间海林市水务事业改革的亲历者,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任何一项彻底、卓有成效的改革不仅需要上级的政策支持、基层的强烈愿望,更需要具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
水管体制改革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的水利改革主要是推动、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事关定岗定编之后的减员和基层政府增加公共财政供养人员的编制,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就业难、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推动这项改革之难是水利行业所共知的。除此之外,海林市还有其更特殊的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海林市所辖乡镇的水务站归属水务局管理,其经费是收取灌溉水费。乡镇一级的防汛抗旱、小流域治理、河道堤防管理等公共服务性的政府工作,一直由所在地的水务站用灌溉水费维系着。原本靠灌溉水费都难以生存的水务站,还要为公共服务性工作埋单,致使几十年来海林市的水利、水务行业的负担沉重、责权不清、扯皮不断。
2009年,海林市水务局抓住全省上下共同推动水管体制改革的机遇,经过全力争取,乡镇一级设2至3人专门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由县级公共财政供养。仅此一项,全市水务部门共增加编制23人,每年减少了87万元的“自筹”经费。改革后明确了管理职能和责权,实现了具有海林特色的水管体制改革的突破。与此同时,海林市还按照水管体制改革中定岗定编的要求,新增了水资源管理站、河道堤防管理站、水利勘测设计室、灌区水库管理站共58个市级财政供养的编制,减少了“自筹”经费200万元。截至2010年底,基层水管单位经费已全部转由财政全额拨付,切实解决了制约水务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巩固水务体制改革成果
从上世纪末起,水利行业就开始大力推动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改革,简称水务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水利行业对水的管理从水源地管到水龙头,从水龙头管到排污口,目的是减少直至杜绝多龙治水中的矛盾。但这项改革矛盾重重、阻力巨大。甚至部分已经改为水务局、管理了供排水的地市县,其供排水的管理职能又从水务局中划出。
因此,巩固、稳定水务体制改革成果,避免大范围倒退,成为现阶段水务行业的另一项任务。但这种巩固和稳定,又面临着水务行业社会评价急剧下降的巨大压力。
海林市在水务局成立之前,与其他市县一样,由于水利局的主要工作业务范围在农村,还没有“进城”,工作的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抗旱、防汛、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等,水利行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水利行业在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口碑极好。
1997年海林市水务局全面管理了供排水行业后,由于国家及省的业务主管部门还没有理顺,投资渠道、执法主体、技术规范、资质审批等一系列问题尚不顺畅。尤其是水利行业“进城”后,面对着法治精神、契约意识要强很多的市民,面对着不断发生的老旧供排水管造成的爆裂跑漏日益严重的局面,供水不及时、不安全,群众上访等问题接连不断,海林市水务行业的整体形象严重下降,在行风评议活动中的名次不断下滑。
面对困境,我们没有退缩,海林市的供排水也没有从水利行业划出。经过我们的积极努力,对海林供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排水单位由财政供养实行企业化管理,稳定了海林市水务体制改革的成果。
除此之外,海林市水务局还在不断满足全社会对供排水的需求、尤其是对污水治理需求上入手,全力提升全社会对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认可。几年来,海林市水务局努力争取各方资金,新增供水能力80万吨/年,完成水表出户26 280户,新铺设供水管线13 901米;城市排水维修检查井、雨水井、清掏检查井、雨水井均达到100%。投资4 500万元,建成了海林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使海林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城市污水率为0。
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海林市水务局的工作不仅继续得到农民的肯定,广大市民对水务局的满意度也在逐渐上升。在2009年的行风评议活动中,其名次已经进入前五名。这些,有效地巩固了水务体制改革的成果,扭转了因管理供排水带来的水务行业形象整体下降的共性问题。
目前,海林市水务行业还存在因降雨时空不均和控制性工程少带来的缺水和防洪问题,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能达到设计能力,丰富的水能资源因缺少资金开发,市区单一水源供水不能应对类似海浪河水栉霉的突然暴发、急需建设备用水源,乡镇供水还存在定时供水和设备陈旧,供水管网不足等造成的缺水、吃水困难,重建轻管、部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价格与供水价格相脱节、水费收取率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需要上级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更有赖于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水务管理体制。
海林市水务局 15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