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QM是TQC的发展阶段吗?*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称谓的诌议

2010-04-13冯四枰刘自平陈本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0年9期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经营阶段

冯四枰 刘自平 陈本峰

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 福田 351158)

TQM是TQC的发展阶段吗?*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称谓的诌议

冯四枰 刘自平 陈本峰

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 福田 351158)

我国早在1978年便从日本引入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中文译文为“全面质量管理”。从那时起,TQC便深入人心。若干年后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讲学时提到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中文译文也称“全面质量管理”。TQC与TQM并无本质区别,正如中国质量协会在所编《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第二次修订本一书中所指出的:“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称呼,各国有所不同,例如,有称它为CNQC的,也有称它为TQM的等等,称呼不同,但其实质内容是相同的”。因此,当前在石油工业企业界和理论界,不要拘泥于TQC与TQM在称谓上的演变,应坚持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基本原理不动摇,若遇来自国外资料和专家讲学中所提TQM时,在理解上应视为TQC或TQC的创新与发展,不能视其为“TQM阶段”,而人为地把它与TQC完全地分离开来。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经营 质量术语 国际标准

打开计算机,在百度搜索中键入“TQM”,你就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2 190 000篇”。

不知从何时起,“TQM”的称谓,在互联网的传播和整个质量界、企业界的影响力竟有如此之广,而“TQC”——这个早已深入人心的称谓却正在逐渐被淡化甚至可能成为历史,从而造成有些人对TQC与TQM在理解上的混淆,以至有专家把TQM看成是质量管理的一个新阶段,即所谓的“质量经营(TQM)发展”阶段。

笔者曾在国内一家颇具权威的杂志上看到这样的论述:“质量管理已经从质量控制(QC)→全面质量管理(TQC)→一切围绕为了满足市场、用户需求的质量经营(TQM)发展”。类似写法和说法,我们在其他场合和书刊中也常耳闻目睹。有的甚至提出目前质量管理已进入 “TQM阶段”。按照类似观点,TQM已取代TQC。果真如此吗?

实际工作者往往并不十分注重某一概念在理论上的争执,急切地寻求的倒是其实质与内涵的差异。TQM与TQC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

质量管理的发展,按其理论、手段和方法等基本特征,一般公认为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TQC)阶段。

无容置疑,每个阶段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基本特征。例如,质量检验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检验手段,实行“三权分立”;质量控制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这标志着质量检验阶段被动的“事后把关”手段已转变为主动的“事前预防”理念。

如果认为TQC已转变为“TQM阶段”,那么,二者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TQC是质量管理发展演变的一次飞跃,几度探索,几经周折,目前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时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及一系列原理、思想、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质量体系、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检验、质量法制以及标准化、方针目标管理和可靠性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成为指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方法体系和科学模式。对其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用一至八数字来简要概括。 即:

——建立一个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强调两个结合:专业技术和数理统计相结合;

——实现三全管理:全面质量、全员参加、全部过程;

——注重四个阶段: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突出五大观点:质量第一、用户至上、预防为主、数据说话、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强化六大基础:质量教育、质量责任制、标准化、计量、质量信息、班组建设;

——运用七种工具:新、老QC七种工具;

——遵循八项原则:顾客至上、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事实决策、互利合作。

我们不禁要问:TQM是否完全突破了这些特征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事实证明,TQC成为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引进和推行它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其深刻意义,就在于这一管理理念上的突破,尽管近年来“TQM”的提法已形成势不可挡的潮流,甚至连中国质协在其编著的全面质量管理(第3版)中也明示“全面质量管理逐渐由早期的TQC演变为TQM”,但其实都是在早已形成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下,对其另一种诠释而已。

也许正因如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于TQM与TQC的关系就引起我国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明确指出 “TQM与TQC并无本质区别”;不要“纯粹地照搬教科书”,“不要因为TQM的提法而否认TQC的基本理论”……,但遗憾的是,这些见解并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特别是目前在理论界与质量界,不少质量工作者乃至一些权威人士,在提到“全面质量管理”时,便夸夸其谈所谓的TQM理论,他们认为 “TQC是全面质量控制,TQM才是全面质量管理”,由此把二者看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与方法”,这是相当有失偏颇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声急呼:TQM与TQC——称谓虽不同,实质却一样。

众所周知,无论TQC和TQM,其实最早都是由美国的菲根堡姆(A.V.Feigen-baum)比较完整地提出的。1957年,菲氏在他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用词为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当时的定义是:“全面质量管理是从用户完全满意着想,企业各部门同心协力进行开发、保持、改进质量的努力,以便最经济地进行生产和服务的有效体”。1961年,菲氏在其专著《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提到,“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是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其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充分考虑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实际上,菲氏自己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称呼并无固定提法,1987年,他在一篇文章中系统地总结质量管理的原理后分析20世纪90年代质量体系的发展时曾说:“这就是90年代的全面质量管理(TQC)”,在此,他用的是TQC,而非TQM。由此看来,“TQC”和“TQM”概念的最先提出并在后来重复提到的,实际上同出一人之口,称谓虽不同,但其实质内容并无多大区别。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76为澄清质量领域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不同解释,早已正式将其列入质量术语标准中,在国际标准ISO 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该定义在其随后的一条注解中写道:有时把“全面质量管理”(TQM)或它的一部分称为“全面质量”、“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CWQC)”、“TQC”等。

综上所述,TQC与TQM并无本质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就像一个人的小名和书名一样,本是同出一辙的事物。正如中质协在所编《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第2次修订本一书中所指出的:对全面质量管理(TQC)的称呼,各国有所不同,例如,有称它为CWQC的,也有称它为TQM的等等,称呼不同,但其实质内容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把TQC和TQM视为等同的理论依据是很充分的。但为什么而今在企业界和理论界有不少人却把TQM解释为“质量经营”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新阶段呢?

全面质量管理(TQM)=质量经营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追寻一下“质量经营”这个术语的来龙去脉,以便再从另一侧面探讨TQC与TQM之间的相同点,为石油企业广大质量工作者提出一管之见。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源于美国而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其方法体系的形成也是在日本的成功实践上融合提炼并逐步完善的,以至有人把它称为“日本式的全面质量管理”。

我国于1978年从日本引入TQC。当我们仔细研究日本质量管理专家对TQC的思想认识和伟大实践时,将不难发现“质量经营”实际上是日本质量管理专家在认真践行TQC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的总结与结晶。

早在1961年,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是一种经营管理活动,在日本则认为是在经营管理中的一场思想革命,甚至认为是一场产业革命”。先生在此虽未具体提到“质量经营”的概念,但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经营管理中的一场思想革命”和“产业革命”实际上就是“质量经营”。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水野滋先生在深刻洞察TQC对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背景下,针对当时日本和自由世界深受石油危机冲击的影响,提出了“质量的新时代”的口号,其基本理念就是以质量经营为中心,“在质量新时代开发新产品的质量体系”,“创造消费者需要的新价值”。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池泽辰夫则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对经营的不断革新。质量经营就是把产品质量作为经营核心的一种管理……重视质量经营,才是当今时代所要求的经营。”

日本科技联盟理事、事务局局长野口顺路早年曾对我国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考察人员说:“全面质量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经营方式,以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由此看来,“质量经营”实际上就是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C),也可以说“质量经营”实际上是日本质量管理专家对TQC创新与发展的一种称谓;而TQM则是欧美质量管理专家、学者和质量界常用的一种称谓。离开这一时代背景,孤立地将TQM说成是“质量经营”而与TQC截然分裂开来,且不是张冠李戴吗。正如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在1994年5月24日美国质协年会上的演讲中所指出的:“怎么看TQM,我认为TQM包括了达到世界级质量需要采取的行动……我们已忍受了与TQM有关的重重压力,压力的根源应追究到各种杂志对TQM真实含义解释的失误”。

事实上,我国从日本引进TQC后,在其不断深化过程中,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日本人对TQC的创新和发展,逐步意识到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近年来笔者也对此进行过探索与研究,并就此发表过论文。

实际上,我国许多效益显著的骨干企业,其管理文化早已融入质量经营理念,如早年武钢的“质量效益型”、大连石化的“质量创汇型”以及山东新华印刷厂的“质量开拓型”等都是推行TQC、自觉践行“质量经营”的成功典范。

所以,了解全面质量管理在华推进的由来及其发展史,就不应把TQC和TQM的实质和内容人为地硬加区别,更不应将其割裂,乃至把 “质量经营(TQM)作为目前质量管理的一个新阶段,造成企业界和质量界不必要的混乱,致使我们已学到手的有用的东西和已熟悉并接受的概念遭受不应有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误区,坚定不移地推进TQC的应用与发展。

综上所述,源于“TQM已取代TQC”观点的误导,使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产生概念上的混淆,造成全面质量管理(TQC)在实践举措中的诸多矛盾,障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目前很有必要撰文澄清TQC与TQM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便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深化与实践,进一步提升石油工业质量工作理论和实践水平。

全面质量管理(TQC),在中国企业管理舞台上大放光彩。多年来,它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人所共鉴的。

然而,综观今日,反思过去,由于在推行中未能及时澄清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举措中的矛盾,特别是TQM的提法在华广为传播时,由于某些浮躁之风的影响和庸俗关系对学术空气的污染,再加上一些权威性的冷漠和误解,使人深感迷雾重重、彷徨不定,更多的却是阻力和干扰。这对多年来为TQC的推行而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质量工作者来说,岂不是一种无理的愚弄吗?

据史料记载,中国本来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质量管理的国家,就连日本质量管理实施的一些东西有些也是从我国吸取的(如我国鞍钢宪法中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在日本QC活动中的成功应用便是一例)。但为什么我们的质量管理水平却老是落后于别人呢?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朱兰博士一次在美国质协年会上讲的一段话,他说他和美国专家戴明曾应邀日本讲课,他俩“确实给日本带去了他们还没有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规范的培训课程,给了日本人一个起跳高度”,“帮助日本的质量革命获得巨大成功”。“正是这一革命使日本走上了成功经济超级大国之路”。遗憾的是,他俩“也为其他许多国家做了同样的事,而他们却没有一个成功地开始这一革命”。这又是为什么呢?为寻找其中奥妙,笔者曾查阅了大量书刊,方知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坚持TQC不动摇,例如,他们在吸收ISO 9000系列标准的同时,已创造性地充实、发展了TQC的内容,如前面提到的“质量经营”便是一例。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对TQC的称呼至今始终未变。然而,恰恰在同样的问题上,我们一些人还没有真正把TQC的精髓咬碎、消化和吸收时,却标新立异地大谈什么“TQM阶段”理论,这对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就连马克思主义也是不断发展的。因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看透,但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了就用一个别的称谓来取代。同理,TQC的基本理论也需不断完善,因为当年菲氏在提出这一称谓至日本质量管理专家对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都不可能将其尽善尽美,但我们不能因为在前进中发现有人特别是国外专家讲学时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称呼提出新的英文单词时就喜新忘根。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石油工业企业界和质量界,不要拘泥于TQC与TQM在称谓上的演变,应坚持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基本原理不动摇,若遇来自国外资料和专家讲学中所提TQM时,在理解上应视为TQC或TQC的创新与发展,不能视其为“TQM阶段”,而人为地把它与TQC完全地分离开来。

[1][日]石川馨.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

[2]朱兰(J.M.Juran).质量控制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3]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教育培训部.质量管理学第一分册 质量管理原理与理论[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4]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质量管理小组基础教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刘源张.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宣贯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6]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7]GB/T 19001-2008/ISO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S].

In 1978,the term“Total Quality Control”(TQC)was introduced from Japan into our country,which was called“Quan Mian Zhi Liang Guan Li”in Chinese.From then on,TQC has become well-known among people.Several years later,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began to mention the ter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translated into Chinese“Quan Mian Zhi Liang Guan Li”.In fact,there is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QC and TQM.As the National Quality Association pointed out in the second revision of its book“Basic Regulations of Quan Mian Zhi Liang Guan Li”,“the Appellations for‘Quan Mian Zhi Liang Guan Li’are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some calling it CNQC,some calling it TQM.Although these appellations for it are different,they have the same substantial connotation.”Therefore,it is unnecessary for enterprises and theory fields of petroleum industry to adher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terms TQC and TQM,bu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stick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QC firmly.When TQM appears in the material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lecture of foreign scholars,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TQC or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QC,and shouldn't be regarded as the new stage TQM and be separated from TQC completely and subjectively.

total quality control/total quality management;quality management;quality term;international standards

2010-08-13

*本文获2010年“石油工业质量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猜你喜欢

全面质量管理经营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以规矩,得方圆
全面质量成本核算模式的探究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