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礼俗的历史演变*

2010-04-13李学岩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彼得大帝贵族礼仪

李学岩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俄罗斯礼俗的历史演变*

李学岩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作为俄罗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俄罗斯礼俗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由于俄罗斯是以欧洲部分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礼俗的历史演变受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俄罗斯礼俗的形成是俄罗斯与欧洲文化交融的结果.

俄罗斯;礼俗;历史;欧洲文化

礼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受传统习俗影响而产生的待人接物、体现礼貌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俄罗斯的礼仪文化源自欧洲,主要受法国影响.俄语中礼仪(э т и к е т)一词即来源于法语的etiquette,该词本来的意思为"标牌",法国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在一次宫廷招待会上客人们被发给一个小牌子,上面罗列了一些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此后,该词就被赋予了另一个意思:"待人接物的态度"、"礼貌".

俄罗斯礼仪发展历史较之欧洲其他国家晚,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4世纪到17世纪中叶的前礼仪时期;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彼得大帝改革时期;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的后彼得大帝时期;19世纪下半叶的近代礼仪.

一、前礼仪时期

14世纪到17世纪中叶,早在欧洲的礼仪文化被引进之前,俄罗斯上流社会就已通行由风俗习惯和东正教的道德标准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

16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部名为《治家格言》的法典,据称为伊凡雷帝的牧师、大司祭西尔维斯特(С и л ь в е с т р)所著.书中包括宗教、社会、家庭、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对贵族、地主的生活做了全面的规定,详细阐述了如何教育子女、操持家务、制作饮食、招待客人、举办婚礼、料理生意等,对该做什么、该怎样生活制定了一整套规则,确立了人与人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要求人们在家庭、庄园乃至城市、国家的生活中遵守一系列的行事规则.

《治家格言》是对生活中家庭行为、社会行为的一种程序性的规划.按照《治家格言》的规定,男人,即一家之主是家庭成员的绝对主宰者,在家庭成员不服从领导时有权"打断其筋骨".此时的家庭生活礼仪可以归结为服从一家之主所制定的规则和安排,这完全符合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总体制度;男人的无上权力符合封建制度的精神实质.

俄罗斯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礼貌规定和当时的宗教规范相融合,具体表现在对女性的认识上,把女性看作妖魔,认为女人越年轻、越漂亮,就越危险、越该被诅咒,因此,为了减少邪恶,避开危险,要尽量远离女人.这一规则主要涉及高级阶层的女性,而上层社会以外的女性危险系数被认为较低.女人的房间在家里最隐蔽处,门钥匙由老爷掌管,任何男性不得进入.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女眷通常也住在后院,不同的是,在中国,至亲男性可以进入.按规定,妇女不能在丈夫邀请的客人面前抛头露面,但也有例外,为了对某位客人表示特别的尊敬,男主人会允许女人出面"招呼"客人,为此,有一种特别的仪式:女人着盛装,手持金质高脚杯,嘴唇轻触酒杯,再把酒杯传给客人,然后入上座,接受客人们的吻手礼.对更高形式的文化生活的追求是俄罗斯贵族的特点,尤其是那些崇尚个性美、追求珠宝首饰、昂贵服装的女人.波兰历史学家、作家、政论家卡.瓦里舍夫斯基(КазимирФеликсовичВалишевский)曾经描述俄罗斯女人衣柜,称其总的特点是奢华、丰富.

总之,《治家格言》是16世纪到17世纪城市富裕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尽管《治家格言》的内容本身绝不仅仅是"妻子惧怕丈夫"之类的言论,但由于它具有严酷、专制的特点,因此,在以后的一段时期里成了恪守陈规陋习的代名词.可以说,《治家格言》还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礼仪文化.

二、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礼仪文化---欧洲礼仪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

彼得大帝(1672-1725)时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使得俄罗斯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让俄国生活方式欧洲化,为达此目的,彼得大帝采取了各种措施.他制订了改革的三个主要目标:(1)以欧洲国家为榜样,让俄罗斯妇女融入社会生活;(2)让俄罗斯高级阶层的人们学会欧洲流行的待人接物方式;(3)使各阶层之间、各阶层与外国人之间融合.

彼得大帝推行的改革很快在贵族生活中得到体现.当时的贵族生活与前几代相比有明显不同,达官贵人、高级军官的后裔有机会到学校接受教育,学习上流社会礼仪(微笑礼仪,以及如何对女士、长辈献殷勤)、跳舞、击剑、雄辩艺术等.

根据社会上各种具体情况专门制定了指南和条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717年在圣彼得堡印制的名为《诚实的青春之镜,或日常交际指南》的文集.通常认为这本书的编者是彼得大帝的朋友、老战友、炮兵大将亚.维.布鲁斯伯爵(1670-1735),此人被民间称为俄罗斯的浮士德.该书旨在对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青少年进行上流社会的教育,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欧洲引进的礼仪规范被具体化,并针对俄罗斯的现实情况及已有的风俗习惯加以充实完善,对青少年的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书中对青少年的行为举止提出了详细要求,其中很多内容为现代礼仪所继承,例如:不要打断父母的话,不得顶撞父母,要耐心听取他们教训;言谈举止要彬彬有礼,不要粗鲁好斗;不要在人前打嗝、咳嗽或作出类似的愚蠢行为,要用手或者餐巾、毛巾遮住口鼻,要么转过身去;不要用手帕或手指清理鼻孔.另外,还要求少年之间讲外语,以便养成习惯,特别是谈及秘密的时候,用外语可以让仆人听不懂.该书还有一个特点,它的最后几章是专门针对女孩子的,强调女孩子比男孩子具备更多的美德,例如:温顺、勤劳、善良、羞怯、节俭、忠诚、爱清洁等等,女孩子被特别看重的是羞怯,这也是道德纯洁和温顺的标志.

此外,彼得大帝推行的其它文化改革措施,都对礼仪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699年发布的政令中要求男人们剪掉大胡子,女人改穿欧式(法式或匈牙利式)裙子.彼得大帝用来对付男人胡子和女人传统服装的方法是继承了前辈们的做法,早在1681年,沙皇费奥多尔(1661-1682)就发布过穿短装的命令,规定穿翻领大袍和单排扣无领上衣者不得进入克里姆林宫.彼得大帝通过发布政令推行礼仪规则,并且规定违者将受到惩罚,由此可见,当时俄罗斯礼仪与欧洲礼仪一样被赋予了法律效力.彼得大帝时期推行的娱乐晚会使礼仪的具体要求得到集中体现.

1718年圣彼得堡第一任警察总长安东.叶马努伊洛维奇.得维耶颁布了彼得大帝的命令,允许贵族家庭按规定程序组织晚间自由集会---娱乐晚会.彼得大帝根据他在法国人家做客的经历,同时加以补充和完善,亲自制定了娱乐晚会组织原则以及晚会上客人的行为规范.娱乐晚会上人们聚在一起,以娱乐或友好交谈为目的,贵族和商界人士与外国人交流,仿效他们的礼仪风范和服装样式.

娱乐晚会时间为下午5点到晚上10点.冬季,达官贵人们轮流坐庄;夏季,彼得大帝亲自召集.主人的义务就是为客人提供场所、准备饮品和常备的游戏,不需要任何仪式,不需要迎送客人.邀请的客人都经过细心筛选,有高级军官、达官贵人、船长、富商和学者.晚会上人们跳西欧流行的舞蹈、下象棋、下跳棋,但绝对禁止赌博.娱乐晚会必须有女士参加.彼得大帝结束了首都女人的隐居生活,让她们从阁楼中走出来.男人们开始对女士彬彬有礼、殷勤周到.当时的礼仪规定,娱乐晚会上礼貌的男伴要为心仪的女伴献上一束鲜花.在街上,男士的马车与女熟人的马车相遇时,两车及随行的侍从要停下来,不管天气如何,男士都要下车,摘下帽子,放在手里,光着头走近女士的车边,亲吻她的手以致问候.娱乐晚会的主要规则是"彻底的无拘无束",对所有参加者一视同仁.晚会的主宰是女士,男主人会把象征最高权力的一只手套交给选中的女士,授予她舞后的称号.舞后封一位男士为舞会元帅,并将自己的权利和权杖一起交给他,元帅则毫无怨言地履行他的女神下达的所有命令,有时甚至是很愚蠢的命令,并且按照她的指示组织舞会.违反舞会规则的人,无论男女、地位高低,都毫无例外要受到惩罚---喝干大老鹰杯中的酒,只是杯子的大小男女有别,女士杯容量是男士杯的1/3.跳舞是娱乐晚会的主要节目.请女士跳舞的男士要走到女士面前,左右移动脚步做三次深鞠躬礼发出邀请.跳完舞,男士用指尖轻触女伴的手并恭敬地亲吻一下,礼貌地将女士送回座位,然后彬彬有礼地走开.为了打破出身高贵的女子不能和陌生男人讲话等陈规陋习,彼得大帝想出了一套舞蹈动作,其中有一个动作,要求女士将嘴唇凑近男士并亲吻他.此外,他还经常要求乐队变换舞曲的节奏.舞曲由慢转快是要求舞者更换舞伴的信号,大家纷纷丢下原来的舞伴,寻找新舞伴,舞曲由快转慢时,一切恢复此前的凝重,没有找到女伴的男士将受到惩罚---喝一杯"大老鹰".受罚者成为大家开玩笑的对象.娱乐晚会对俄罗斯文化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辟了俄罗斯人际交往的新形式.在彼得大帝以前的俄罗斯,统治阶级的代表们生活闭塞,互相少有交往,即使交往,也仅限于亲戚和邻里之间,而且主要与生产、生活有关,绝无娱乐的需求.娱乐晚会打破了以往的封闭生活,大大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人际交往,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充分自由.

这个时期俄罗斯的礼仪是效仿西方、借鉴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宫廷文化而形成的,有其正面的积极意义.彼得大帝希望赋予礼仪以民主化的特点,按照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制定娱乐晚会的行为规范和上流社会的行为规范,对平等的理解具有独到之处:在执行处罚时遵循男女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平等的原则,这赋予了俄罗斯礼仪不同于欧洲礼仪的特性.与此同时,礼仪的世俗性、开放性特点又决定了此时的礼仪在很多方面与东正教会的道德规范相悖;对美的态度发生转变,外在美的价值得到认可,甚至因此忽视了道德美和内在美.

三、后彼得大帝时期---彻底欧化(法国化)

彼得大帝以后,俄罗斯及其主要社会阶层---贵族阶层已经相当强大,确立了以西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相对平静、从容的贵族生活时期.豪华、奢侈、各阶层之间的相对封闭,礼仪的游戏化、形式化战胜其道德内容,这一切构成了18世纪俄罗斯贵族礼仪的主要特征.

统治阶级奢华和辉煌的倡导者是宫廷.彼得大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因为那些本该归属帝王及其家庭的财产,都被用到了国家共同需要上,因此,本该属于宫廷的各种工作被分散下去,宫廷官吏和仆从的编制被解散.彼得大帝执政末期,某些宫廷职位的设置才具备了欧洲的模式,但拥有这些职位的人每年只在特别盛大的节日履行几次职责.

彼得大帝去世后,俄罗斯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宫廷的富裕、奢华甚至让习惯于凡尔赛宫辉煌的法国人感到震惊.贵族,特别是高级贵族属于最富有的阶层,他们在市区、郊区建造豪华的殿堂、花园、凯旋门等,耗费大量资金,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品味,主要是追求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穿用的物品突出了所有者的威望,充当了一种"标签".值得一提的是伊丽莎白女皇(1709-1762),仅她拥有的裙子就达1万2千件,宫廷的奢华由此可见一斑.最引人瞩目的是当时贵族中间流行的真人尺寸的肖像画,画面突出了主人奢华的服饰、华丽的假发,展示了贵族的富有与显赫.

这一时期严格的礼仪制度为各个阶层都制定了着装规范.官员着装制度化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的.彼得大帝在《官员等级表》中就曾要求每位官吏的穿着应与其官职相适应.1742年发布了一条命令,只允许五等以上官员穿戴丝绸、锦缎,三等官员可以穿天鹅绒,或者用每俄尺不超过3卢布的面料做成的衣服,没有官职的人不得穿天鹅绒.

18世纪中叶,宫廷里的女人被禁止穿黑色裙子,不管她是否适合穿其它颜色的衣服.参加招待会的时候女士必须穿特制的礼服裙.

这一时期,西欧,特别是法国文化对俄罗斯生活习俗的影响大大加强.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出现了法国女帽商、理发师、家庭教师,开设了时髦的法国商铺,出售所有最时髦的东西.

从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代(1741-1762)起,宫廷文化法国化成了特别显著的特征.巴黎的一切充斥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规矩的鞠躬礼、屈膝礼、举手礼等礼仪表现形式戏剧般地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上演.

18世纪末19世纪初贵族中讲法语成了俄罗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语在俄罗斯几乎是官方语言,它使贵族得以保持与其它阶层之间的礼仪距离.

法国文化对俄罗斯礼仪风尚的影响还表现在:上流社会经常组织法语沙龙;很多法国的骑士小说、浪漫惊险小说被翻译成俄语,令年轻贵族着迷;法语寄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大多数寄宿学校的学生采用听的方法学习法语句子,这往往导致对语言以及文化的肤浅的掌握,结果在贵族圈里出现了另类人群:纨绔子弟和浪荡女子.

所谓纨绔子弟,即受法国生活方式熏陶,通常接受法国家庭教师教育的上流社会男青年,对他们来说,俄罗斯的一切都是嘲笑和鄙视的对象,他们把俄语蔑视为农奴的语言,对俄罗斯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浪荡女子指上流社会受法式教育的青年女子,她们的主要目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做派、梳妆打扮来讨别人喜欢,首先是讨男人喜欢.这些人特别看重穿戴入时、有品位,喜欢妩媚的步态、优雅的鞠躬、矫揉造作的微笑、抛送秋波和听恭维话.

尽管纨绔子弟和浪荡女子竭力效仿法国人的举止,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法语,于是,他们就用法语的腔调来说俄语.俄国历史学家奥.瓦.柯留切夫斯基曾形容这些贵族:虽非生就欧洲人,但定要成为欧洲人.

同时期还出现了与纨绔子弟和浪荡女子相对立的形象---理想主义贵族,他们与典型的西欧贵族差别不大,对他们来讲,美德首先是用来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理想主义者的必备条件是法语好,发音纯正,留长指甲,擅长鞠躬、跳舞、交谈,漠视一切.

理想主义贵族的修养主要得益于他们与父辈的书信往来.年轻贵族经常出游,他们的父辈通过书信教导他们如何在各种场合举止文雅,以此捍卫俄罗斯贵族的名誉、家族的名誉.名誉这一概念在所有美德中最受敬重.另外,年轻贵族之间也通过书信往来交流旅行心得,进行心灵沟通.这些信件被保存下来,被传诵,被抄录.书信往来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造就了一种特殊的书信礼仪,书面语词汇及称呼语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彼得大帝曾宣称自己是漂亮辞藻艺术的敌人,而后彼得大帝时期则形成了书信中称呼、道贺、慰问等的特殊礼仪,奠定了现代俄语言礼仪的基础.

按照文化学家尤.米.洛特曼的说法,此时的礼仪是"有标签的",标签之一就是作为女士必备物品的扇子.扇子不仅可以用来扇风、遮光、遮丑、调整饰物状态,还能含蓄地表达主人的内心世界,扇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标签之二是象征贵族身份、标志贵族阶级地位的长剑.在封闭式贵族子弟军事院校里,学生都佩戴长剑,惩罚犯错误学生的手段是没收长剑、责令其穿三天农民服装.

礼仪规定了各种行为、活动的具体形式,自然渗透到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礼仪规则更多体现在贵族的社会生活中,首先是豪华的舞会.

彼得大帝去世以后,娱乐晚会逐渐被舞会和假面舞会取而代之.安娜.伊万诺夫娜女皇执政期间(1730-1740),节日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不过,舞会上取缔了喝干大老鹰杯中酒的惩罚措施.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舞会变得更加华丽,规定也更多了,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被邀请来参加舞会,偶尔也有商贾应邀参加,但他们有专门的舞厅.舞会开始前要跳规定的舞蹈,所有被邀请的客人都要参加.之后,年纪大的人离开舞厅去玩纸牌,年轻人则继续跳舞.

18-19世纪,上述所有上流社会培养良好教养的新规则在彼得堡的和莫斯科的最高阶层得以推广,使这一时期的礼仪拥有了奢华、高贵的特点.

四、近代礼仪---主体范围扩大

如果说19世纪中期以前俄罗斯礼仪的主体局限于贵族阶层的话,那么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礼仪主体已经从贵族扩大到商贾、小市民和知识分子各个阶层.

1、商贾礼仪

商界竭力效仿贵族的生活作风和习俗.在富裕的商贾之家,一切都是最时尚的,包括厨房里的厨师,客厅里报信的仆人,门前停放的豪华四轮马车.商人和乡绅一样不太懂外语,但和高级阶层的人物交谈时,他们总想让自己的话语带上高贵、礼貌的色彩,在每个词后面都加一个语气词с(发"斯"音),例如:"抱歉-斯","没什么-斯","您随意-斯",等等.在这个圈子里特别流行各种俗语、谚语,取代了熟人之间常讲的俏皮话,这被认为是智慧的特质,于是,俗语、谚语泛滥,人们说话的时候每隔二、三个词就用一句俗语.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描写俄罗斯商贾生活、习俗的剧本时通常用俗语、谚语作标题,其原因不言而喻.商人的会客礼仪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要保持房间整洁,不用手擤鼻涕;要待主人请2-3次后方可入座;不能瘫坐在椅子上;有女人走进房间时要立刻起立;不要突然插话;需与女士握手时,要等女士先伸出手,等等.

19世纪下半叶,富裕的商贾像贵族一样举办宴会、招待会、假面舞会,他们穿最时髦的服装,在城里的黄金地段拥有房产,举办招待会时给客人分发专门的入场券.原本作为"黑暗王国"的商贾阶层有了自己的礼仪,不过,正如尼.亚.杜勃罗留波夫所说,该礼仪的本质就是强者的恣意妄为,女人的矫揉造作,弱者的奴颜婢膝和阿谀奉承.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商贾开始分化成不同阶层,涌现出既有知识,又谙熟政治、经济的商人,还产生了文化艺术的赞助人.

受过教育的商贾子弟开始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接受良好的古典教育,家庭教师多出自没落贵族之家,他们有良好的修养,掌握上流社会的礼仪规则.这就为新一代俄罗斯文化人的产生奠定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基础.

2、小市民礼仪

1775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诏书,划定一类特殊的城市居民:小市民,即未被列入商贾行列的城市居民(小商贩,私人公司的职员,仆从等).小市民被迫受雇于人,他们需要挣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同时争取出人头地,跨出小市民阶层,成为富人.在这个成分不同的群体里也形成了自己的礼仪,并根据该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特征制定了行为法典.阿.谢.格里巴耶多夫的喜剧《聪明误》中的主人公莫尔查林就是小市民法典的化身:要毫无例外地满足所有的人:客居处的主人,就职处的领导,洗衣服的仆人,瑞士人,看门人,甚至是看门人的狗,为的是让它更温顺.

小市民阶层的礼仪起到了独特的"提升机"的作用,凭借这台"提升机",小市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竭尽全力在各方面效仿主人,复制他们的生活方式、做派、外在的文明特征.

小市民的习俗在很多方面与商贾的习俗与作风相同,但他们努力使自己独立出来,表现得极其文雅,言谈中常使用各种深奥的外来语术语,有些术语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懂是什么意思.

与重要人士交谈时,小市民通常表现得殷勤客气、毕恭毕敬,别林斯基戏称之为"模仿贵族的彬彬有礼的举止",有时,这样的举止会引起笑谈.小市民们滑稽的模仿、怪诞的行为方式在文明不够发达的社会中导致了"小市民"这个概念成了一个普通名词,并带有精神空虚、无知、愚昧的色彩.

3、知识分子礼仪

当时在社会上形成了与小市民截然相反的文明人:知识分子,他们受过教育,有知识,代表时代最先进的特征,充满理想,具有启蒙价值.

这个阶层的人还有另外一个名称---知识读者,这并不是偶然的.阿.米.番亲柯在他的有关俄罗斯文化史的著作中说得好,书在俄罗斯如同圣像一样,是精神权威和精神导师.读书不仅是智力行为,而且是一种道德义务.因此,知识分子作为脑力劳动者,拥有书并读书的人,自己写书的人,自然成了精神的导师,总的权威.长期与书打交道而练就的言语文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特征.

知识分子身上集中体现了思想性、知识性、精神性,他们不断自我完善,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承担道德责任.知识分子行为举止的突出特点是细腻、礼貌.知识分子阶层制定了美好、体面、符合身份的行为准则.知识分子的礼仪法典包括以下内容:不注重外表和外在的东西(例如,室内装饰如何,衣着是否华丽)以及各种礼节特征.他们不追求饰品的贵重,只求大众化、非劣质;一定要有家庭藏书.这些品质塑造了知识分子的生活作风.知识分子主要不是看重给他人留下的外在印象,不是举止风度本身,而是把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定位于道德、精神、人格方面的修养.道德修养中最主要的是尊严,即突出个人自身价值.这种认识的产生绝非偶然.康德的口号"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慧"成为俄罗斯知识分子中间的流行语.

19世纪后期礼仪史上最值得一提的是1881年在圣彼得堡出版的礼仪著作《文雅的举止: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规则与建议大全》,书中所述的绝大多数礼仪规则一直沿袭至今,只有少数涉及皇宫贵族行为的陈旧礼俗被历史所淘汰,成为过去.

纵观俄罗斯礼仪发展历史,礼仪作为内在充满矛盾的行为准则体系在俄罗斯社会发挥了与其它东西方社会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它既承载了俄罗斯文化的历史变迁,反应了俄罗斯民族与其它民族的文化差异,同时也融合了这些文化.我们发现,俄罗斯礼仪史中既有普遍存在的元素,也有在一定历史发展时期俄罗斯人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成分.从这个角度讲,俄罗斯礼仪不仅是一种历史形式,更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通向世界文明、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梯.

(责任编辑:艳红)

C953

A

1003-4145[2010]09-0039-05

2010-05-28

李学岩,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副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彼得大帝贵族礼仪
俄罗斯圣彼得堡沙雕节
彼得大帝的五位宠妃
《俄罗斯皇朝》(节选)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分析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贵族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