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需要及其发展*

2010-04-13徐建立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全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徐建立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周口 466001)

人的需要及其发展*

徐建立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周口 466001)

人的发展必须满足人的正常需要。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需要的异化,而在未来社会条件下,人的需要将会日益展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也由此将会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马克思;《手稿》

一、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人与动物在需要上有其一致性,不可能是完全的断裂或绝对的对立。但是,人的需要毕竟不是动物的需要。要认识人的本质,必须了解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要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必须深刻把握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及人的本质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讨了动物需要与人的需要的区别。

首先,人与动物都具有物质的需要,然而这是两种具有原则区别的需要。动物的物质生活只有一种功能,即维持动物生命的存在。所以动物一旦吃饱喝足了,也就满足全部需要了。动物的全部活动,也就是仅仅“为生存而斗争”。对于人来说,生存需要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305页,第 274页。因而马克思称之为“动物的需要”。人的物质生活当然也有维持生命的功能,但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享受。比如人的饮食,既是为了充饥,又是为了美食;人的衣着,既是为了御寒,又是一种装饰;人的家居,既是为了安全,又是为了享受。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高于生存需要之上的享受需要,才是真正的“人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尽管人和动物都是在基本生存需要的迫使下去从事活动,但人能将活动提升为劳动。劳动的生成同时意味着真正的人的需要的产生,而人的需要使得人的生产劳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从而使人的生产超越了动物生产的片面性而趋于全面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 (自己的需要——引者注)运用于对象。”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 205页。

第二,动物的需要是有限的,而人的需要则是无限的。动物没有生产能力,其需要以自然界所能提供的物质为满足,因而无法超越自然界。人的需要是人自己生产的,这就为人的需要开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谈到“人的需要”时曾指出:“动物用一套局限的手段来满足它的同样局限的需要。人虽然也受到这种限制,但同时证实他能越出这种限制并证实他的普遍性。借以证实的首先是需要和满足手段的殊多性,其次是具体的需要分解和区分为个别的部分和方面,后者又转而成为特殊化了的、从而更抽象的各种不同的需要。”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305页,第 274页。黑格尔实际上以思辨的方式说明了动物受自然和机体的限制,其需要是有限的,而人因其“满足手段的殊多性”,从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需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认为“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 (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2页、第 273页、第 274页、第 274页、第 341—342页,第 343页,第271页。这里讲的“人的普遍性”,即人对自然环境的普遍适用性,这种普遍适用性是建立在人对环境的能动改造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人不像动物那样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对环境的能动改造来让环境服务于人的需要,因而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人就会把自然界中越来越多的领域纳入人的对象性活动,变成“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从而“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第三,动物的需要是在肉体的支配下产生的,而人的需要则超越肉体的支配。“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2页、第 273页、第 274页、第 274页、第 341—342页,第 343页,第271页。这就是说,动物的活动是在“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的,如果没有“肉体需要的支配”,没有“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它就不再进行“生产”。动物的“生产”仅仅是为了生存,它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生产活动本身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人的需要既表现为主体的一种欲求状态即需要的欲望,同时又与一定的客观对象即需要的对象或内容相联系。“只有当主体的欲求状态与相应的客观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需要。”③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 167页。人所需要的这些对象和内容是从何而来?它们都是生产劳动的产物和结果,是人凭借自己的力量生产出来的。因此,不完全受肉体需要支配时的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才是人的生产,不完全受肉体需要支配的时候的活动才是人的活动,相应地,不完全受肉体需要支配时的需要才是人的需要,按照这种需要进行的劳动,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第四,动物的需要是基本不变的,而人的需要则具有历史性。“诚然,动物也生产。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但“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2页、第 273页、第 274页、第 274页、第 341—342页,第 343页,第271页。动物的需要是自然的,由其生理遗传决定的,即使是为适应环境而有所变化,也是极其缓慢、微不足道的。而人的生产活动则超越了这种动物本能、自发的活动,具有了能动、自觉的特征,“人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2页、第 273页、第 274页、第 274页、第 341—342页,第 343页,第271页。每一代人都会在前一代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当代人的需要推动下,生产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需要主要是在后天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需要的对象是经过人的劳动实践加工改造的对象物。而人的劳动实践是一种历史性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结果的变化,从而引起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对象的变化。这样,需要引起生产,生产的产品满足人的需要,这种原来的需要的满足又会引发新的需要,如此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使人的需要具有了历史性。后来,列宁根据马克思这一思想,总结人类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人的需要不断增长的规律,即人们常说的人类“需要上升的规律”。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需要的异化

人的需要在其发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冲突。这种现象就是需要的“异化”。在哲学史上,有许多哲学家使用异化概念,用以描述各种非正常的状态或现象。马克思在《手稿》中借用异化概念,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与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抽象性不同,马克思把异化与社会的经济关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的异化。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把工人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人的需要降低为动物的需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不把工人当人看,极力贬低他们的生活和活动。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工人的活动是“最抽象的机械运动”,他们的需要只是维持“肉体生活”,除此之外,“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在享受方面再没有别的需要了”,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2页、第 273页、第 274页、第 274页、第 341—342页,第 343页,第271页。他们已把“这样的生活宣布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国民经济学家“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把工人的活动变成抽去一切活动的纯粹抽象”,工人的需要只剩下了“拥有他想活下去所必需的那么一点,而且只是为了拥有这么一点”,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2页、第 273页、第 274页、第 274页、第 341—342页,第 343页,第271页。由于工人的生活处境已经变为与自己的本性相矛盾的非人的生活处境,结果“人 (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时,才觉得自己是人。“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2页、第 273页、第 274页、第 274页、第 341—342页,第 343页,第271页。换言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 (工人)的需要已经变为非人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不能巩固和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反而导致工人畸形的、片面的发展。

其次,异化劳动使人的劳动、人性被扭曲,人的需要被压抑。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也不是人的需要驱使下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而是被迫的行为。这样,对于工人来说,劳动已不再属于他的本质,而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结果,“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劳动沦落为人的生存性手段,人的需要蜕化为动物性的机能,从而失去了人的需要的本来意义。

由于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所以,工人的“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这种劳动使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长期过着类似于动物的生活,以至于在生活中没有了“人的需要”的要求和欲望。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甚至连“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所以,人越来越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越来越从人的本性中异化自己,因而也就越来越成为不具有人本质的人。

最后,人的需要的异化给资本家带来“更大的社会财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贫穷。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千方百计在工人身上唤起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们作出新的牺牲,使他们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们在对新的需要追求下,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每个资本家都试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资本家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资本家财富的创造是在“工人的粗陋的需要”的促使下生产出来的,是应“富人的讲究的需要”而制造的。正是基于对需要的这种全新理解,马克思对“富有”与“贫困”作出了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解。马克思说:“富有的人和富有的人的需要代替了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总体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与此相应,“贫困是被动的纽带,它使人感觉到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

三、未来社会“人的需要的丰富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仅仅成了维持工人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以至人的目的与手段发生了根本的颠倒,即“需要的异化”。而未来的社会就是要克服这种异化,使人的需要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主要从如下这些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是人的自然性需要。人的自然性需要是指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马克思认为,“吃、喝、生殖等等”“是真正人的机能”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这里讲的吃、喝、生殖等等的需要,就是人的自然性需要。具体地说,人的自然需要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健康需要、安全需要等,其中物质生活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一切生命的共同本质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就意味着生命有机体对外界的需要、摄取和同化。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正是人的机体组织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决定的。马克思说:“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人们只有解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问题,维持了自己的生命存在,才能从事其它各种活动。在未来社会,由于克服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因而可以有效地解决人的自然性需要,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次是人的交往的需要。交往是人的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人的重要存在方式,也是人推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当共产主义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首先把学说、宣传等等视为目的。但是,他们也同时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即交往的需要,而作为手段出现的东西则成了目的。”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73页、第 269—270页、第 340页、第 341页、第 309页、第 339页、第 271页 ,第 325页 ,第 348页。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交往的两个基本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整个人类实践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两大类。而“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所特有的社会性是人类进行交往活动的主要原因。人的一切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生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孤立的事件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人们交往也成为贯彻人类活动始终的最基本的形式。人在交往中为自己的行为获取信息进行定向,从而调节自己的需要、观念和行为,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来说是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348页,第 303页,第 306页,第 304—305页。

最后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正如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多、无限多样的性质一样,各种需要的提出和满足,也就意味着人们趋向于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人的最高需要,或者说是人的各种需要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运动导致的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达到极限,必然导致私有财产关系的灭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348页,第 303页,第 306页,第 304—305页。经过共产主义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得到消除,人的各方面的畸形状态自然得到消除,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得到彻底解放,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变成人的,人的感觉和认识也就有了发展的自由,人的需要的层次也就会更高。“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作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348页,第 303页,第 306页,第 304—305页。这一思想表明,马克思已经明确提出了人的发展全面性的概念,并且把它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的需要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人之所以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主要是由主客体双向作用的不同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 348页,第 303页,第 306页,第 304—305页。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需要,或者说主体与什么样的外界对象建立起主客体关系,这是由需要对象的性质和人的本质力量决定的。因为,一方面,存在于人之外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事物的结构属性也不是单一的;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又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事物及其不同属性,通过人的不同活动方式,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多层次的人的需要。因此,人们多种多样的、多层次的需要,其实就是主体采取不同活动方式对不同对象改造的结果。

如前所述,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长期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历时态”的维度看,人的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主体需要的对象、内容、水平及满足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所谓的第一生活需要数量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文明状况,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页。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其中,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类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条件。人的生存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命就得不到维持,而没有了人的存在,则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生产实践等等所有关于人的一切都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享受需要是人追求舒适生活,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它是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人的享受需要不仅有物质的,而且还有文化的、精神的享受,不能把人的享受需要简单地归结为唯一的物质生活享受。发展需要是人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表现人的本质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最高层次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从“共时态”的维度看,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人的需要,在个人或群体中同时起作用,成为驱使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最终动因和目的。同时,人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不仅仅会对物质需要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更加关心文化需要;不仅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需要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的发展。

B0-0

A

1003—4145[2010]09—0020—04

2010-07-16

徐建立,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猜你喜欢

全集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抉择
人民出版社
《陈望道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