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配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 70例
2010-04-13钟小蓓王迪华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中医科贵阳550003
钟小蓓 王迪华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中医科(贵阳 550003)
流涎症是小儿脑瘫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 25%~35%,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身心健康。我们自 2006年 12月~2009年12月采用中药和针刺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 7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0例脑瘫流涎患儿均来自我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诊断及临床分型按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制定的标准[1],其中男 40例,女 30例。 年龄 1岁~5岁,其中 1岁~2岁 12例,2岁~3岁 30例,3岁~4岁 19例,4岁~5岁 9例,平均年龄 (3.4±1.7)岁。痉挛型 25例 ,弛缓型 23例,手足徐动型15例,混合型 7例。伴语言障碍者20例,智力低下者15例,行为异常者3例,斜视10例。全部病例符合教师流涎分组法(TDS)[2]Ⅱ~Ⅴ级,Ⅱ级 27例,Ⅲ级 15例,Ⅳ级 20例,Ⅴ级 8例。根据流涎的特征及临床伴随症状分型:脾虚型 40例,脾冷型 24例,胃热型 6例。全部病例排除口腔真菌感染,腭裂等疾病。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脑瘫患儿流涎症状及伴随症状辨证论治。中药日服1剂,1d3次,10d为 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脾虚型:治以补脾益气,升阳摄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2g,黄芪、炒益智仁各10g,炒白术、升麻、鸡内金各 5g,茯苓、焦三仙各 8g,龙骨 15g(先煎),五味子 6g,陈皮、炙甘草各 4g。脾冷型:治以温中补脾,收摄涎液;方用理中丸加减:党参10g,炒白术、炒甘草、五味子各 5 g,乌药、丁香各 6g,陈皮 4g,炒益智仁 8g,龙骨(先煎)15g。胃热型:治以清脾胃心火及通腑;方用通心饮加减:木通、甘草各 4g连翘、知母、天花粉各 8g,车前子(包煎 )、胖大海、栀子各 6g,生地黄、冬瓜仁各 10g。
针刺治疗:穴位选择:舌三针[3]、廉泉穴、地仓穴、颊车穴。针刺方法:廉泉进针向舌根斜刺0.5~0.8寸,强刺激,快速捻针 1min后取针,不留针;舌三针:针尖向舌根方向 60~45度针刺,进针 0.5~0.8寸;留针30min,地仓穴透颊车穴,留针 30min,每日 1次,10次为 1个疗程,连续 3个疗程。
疗效标准 痊愈:流涎完全消失;显效:流涎基本消失,或按照 TDS分级法上升 II级;有效:流涎明显减少,或按照 TDS分级法上升 I级;无效:流涎无减少或加重。
治疗结果 经过 1~3疗程治疗,痊愈 49例,占70%;显效 10例 ,占 14.28%;有效 8例 ,占 11.43%;无效 3例,占 4.29%。总有效率达 95.71%。
典型病例 吴某某,男,2岁 2个月,2007年 3月 5号就诊。痉挛型脑瘫并发流涎,涎液清稀量多,时自口角成线流出,浸渍口边、下颌,湿染胸前衣襟。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多汗,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按 TDS分级,属 V级;中医诊为脾虚型,治以健脾益气,升阳摄纳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忌食生冷油腻等食品。针刺取廉泉、舌三针、地仓透颊车,1d1次,1个疗程后家长诉流涎明显减少,胃纳、出汗、精神好转,大便成形。守上方再进10剂,针刺治疗同前,2个疗程后患儿只有小量或偶尔流涎。治疗同前,3个疗程后患儿完全无流涎,精神胃纳均佳,大小便自调。随访二年未复发。
讨 论 流涎,祖国医学称为“滞颐”。《灵枢◦口问》指出“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太阴。”《内经◦五脏论》也指出“脾为涎,肾为唾。”涎乃脾所主,脾阳不振蒸化水温能力减弱,收摄无权则流涎不止。后世医家指出脾经实热,亦可使廉泉不能制约而出现流涎。寒热殊途,辨证之要在于涎。脾虚者,口涎多而清稀,伴一派脾虚证象;脾冷者,冷涎多而流出,伴畏寒肢冷等一派脾冷证象。治疗在健脾益气、温中暖脾,振奋脾阳的基础上,加用五味子、益智仁、龙骨等收摄涎液,及助消化之品。胃热者,口涎粘稠,伴口臭烦渴、大便干硬等胃热表现,方用通心饮清心胃火热,加用通腑利小便之品,使腑气通,胃火降,则廉泉能约制而涎液止。现代医学认为脑瘫患儿流涎由于口腔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腔括约肌功能不全使患儿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所致[4],舌三针位于颌下,以拇指第一、第二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开 1寸为第二针,第三针[3]。根据其解剖位置,针刺舌三针、廉泉穴能使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兴奋,使局部肌肉产生收缩运动,出现吞咽动作,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从而涎液自止。而足太阴脾经循于舌根,散于舌下,针刺舌三针、廉泉能直接触及水泉渗出之源,使渗液收敛,制约过度分泌;穴位地仓、颊车在足阳明胃经上,其穴位命名就有培土作堤,制水防洪的作用;在解剖部位上,地仓穴在口角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过敏,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而颊车穴在咬肌中,布有咬肌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耳大神经。刺激二穴位有利于面部肌肉运动,口唇闭合功能恢复,使涎液不溢于外。另外有研究表明[5]疗效与脑瘫类型无相关性。在过去数十年里,对脑瘫患儿流涎症的治疗,发育医学和外科等到领域的学提出了多种控制流涎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有的操作复杂,易受患儿情绪、配合程度的影响。而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从流涎的根本着手,用中药和针刺方法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标本兼治,疗效明显。
[1]林 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4,43(4):262-262.
[2]梁 松,李雄斌,刘洪涛,等.脑性瘫痪流涎54例疗效分析 [J].现代康复,2001,5(9):87.
[3]刘 炎.针灸组合穴图解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4]韩群英.脑性瘫痪中西医治疗与康复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6.
[5]崔广利,李 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综合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3):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