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和流行特点

2010-04-13侯红岩何家惠侯继波

兽医导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放线血清型胸膜

侯红岩,何家惠,侯继波

(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14)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 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又称为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它可致各年龄段的猪发生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征,病猪发热(可达42℃)、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呈现高死亡率;慢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潜伏于猪群内,可使猪只生长缓慢,平均日增重下降,饲养报酬降低,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所有养猪国家,近十几年来本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自1957年Pattison等首次报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来,世界大部分国家相继报道了本病的暴发和流行,如欧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在我国,1987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临床病例,并证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我国的存在和流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我国多省流行蔓延开来,呈现暴发式流行,严重威胁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一、病原学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菌,该菌属于放线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极着色,有荚膜,无芽孢,无运动性。本菌包括两个生物型,生物Ⅰ型为NAD依赖型,毒力强,生物Ⅱ型为NAD非依赖型,毒力弱。根据细菌荚膜多糖和细菌脂多糖的不同,生物Ⅰ型分为12个血清型,其中血清5型进一步分为5A和5B两个亚型。但有些血清型有相似的细胞结构或相同的LPSO链,这可能是造成有些血清型间出现交叉反应的原因,如血清8型与血清3型和6型,血清1型与9型间存在有血清学交叉反应。我国流行的主要以血清7型为主,其次为血清2、4、5、10型。生物Ⅱ型有2个血清型(13、14),主要分布于欧洲。

研究表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荚膜、脂多糖、外膜蛋白、黏附素和Apx毒素等。其中,Apx毒素是APP最主要的毒力因子,目前已知APP至少分泌4种Apx毒素,除了新发现的ApxⅣ毒素在所有血清型中都存在外,其他3种只被某些血清型分泌。

二、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不良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猪群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主要是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消失,增加了对该病的易感性。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感染耐过猪或隐性感染猪是带菌者,成为该病流行的潜在传染源,是本病防控和根除的隐患。感染猪的鼻汁、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是病原菌存在的主要场所,病菌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通过直接接触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而间接接触传播,小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也可能传播本病。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可引起本病发生,另外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亦可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主要有病原学和血清学。血清学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ELISA、协同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方法简便、快速,但该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亚临床感染或带菌状态下易造成假阴性,且由于国内目前用的疫苗大都是灭活苗,很难对免疫猪和感染猪作出鉴别诊断,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相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则有着快速、敏捷、特异的优点。现将几种实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介绍如下。

(一)间接血凝试验(IHA)1974年,Nielsen首次报告用IHA来检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体,1983年,Mittal 建立了用于APP检测和分型的IHA方法, IHA在血清型6和8之间有交叉反应,但可将4型和7型分开,而其它的许多检测方法都不能将此两种血清型分开。1999年,逯忠新等建立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将经戊二醛-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用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抗原致敏,以间接血凝试验来检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最佳抗原浓度为100~150μg/ml, 超免血清的抗体效价达1:512~1:1 024,对人工感染4 d的猪血清抗体的检出率高达80%,与猪瘟、猪肺疫、喘气病、猪萎缩性鼻炎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间接血凝试验具有敏感、特异、适用于早期诊断的特点,且能区别经常有交叉反应的血清型4型和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目前该方法在国内被广泛采用。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好,荚膜多糖、脂多糖、外膜蛋白等已经作为APP特异性抗原被广泛应用于ELISA方法的研究,且已经取得很好效果。Leiner 等以原核表达的外毒素ApxII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一种特异性ELISA诊断方法。Nielsen 等以APP培养物上清中提取的外毒素ApxI、ApxII、ApxIII作为抗原,建立了相应的ELISA诊断方法,并对APP血清1-12型和14型感染猪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毒素的ELISA抗体不能区分不同血清型产生的毒素,认为三种毒素间有抗原相关性。其中外毒素ApxII抗体在各个感染猪都比较高,适合用于APP抗体的检测。1999年外毒素ApxIV的报道为种特异性ELISA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15个血清型均能够产生ApxIV毒素,但是在体外培养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并不能够检测到ApxIV毒素的存在,只有在体内感染(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才能够检测到ApxIV毒素及其抗体,同时,ApxIV毒素存在于15个血清型中,具有种特异性。基于ApxIV毒素的这种特性,研制的猪胸膜肺炎放线菌ApxIV-ELISA检测方法,适用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区分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猪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或亚单位疫苗免疫猪的鉴别诊断,目前已有商品化试剂盒。

(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已经成为APP检测的一种较流行的手段。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血清学检测,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细菌的快速鉴定。国内外学者已经针对APP的omlA基因、apxI、apxII、apxIII、apxIV基 因、omp基因、tbpA和tbpB基因及aroA基因等的特异性片段相继建立了多种PCR诊断方法,用来检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不仅可以通过APP基因组进行PCR鉴定,Chiers等还成功扩增到鼻腔和扁桃腺拭子培养基中APP的dsbE类基因,特异性试验表明相关种属细菌和其他种属细菌均扩增不出该基因片段。该试验方法与基于扩增omlA基因的PCR试验相比较,前者的符合度较好,特异性和敏感性符合率分别为95%和82%。因此认为,基于扩增dsbE样基因的PCR试验是诊断APP菌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国内流行情况

自2000年以来,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国内多省市出现暴发性流行。近年来,北京、贵州、江西、河南等地均报道了未免疫猪群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情况。

傅彩霞等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北京地区11个区县未用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的部分规模化猪场的1 98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总阳性率为25.35%,其中断奶仔猪阳性率为17.68%,育肥猪阳性率为33.03%,育肥猪的感染阳性率高于断奶仔猪。19个猪场中有13个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猪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冬春季节的感染率较高,1~3月的阳性率高于4~6月。

陈丽雯等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2007年和2008年贵阳市不同饲养规模以及不同生产阶段的未免疫猪群进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规模养猪场的PCP阳性血清检出率为60.2%和52.6%,农村散养户为25.0%和12.5%;育肥猪群PCP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2.2%和47.4%,断奶仔猪群为30.3%和23.5%。调查结果表明,贵阳市不同猪群中已普遍存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规模猪场感染率高于散养猪,育肥猪感染率高于断奶猪。

赵萍等通过间接血凝检测方法对江西省部分猪场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总阳性率为40%,其中母猪阳性率偏高。猪群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情况可根据临床症状的有无和血清学状态依次划分为3个类型,即临床症状阳性血清学阳性(Ⅰ类);临床症状阴性血清学阳性(Ⅱ类);临床症状和血清学均为阴性(Ⅲ类)。通过本次血清学调查,结果Ⅱ类情况居多,即血清学阳性但临床症状阴性;生产母猪的阳性率高于其它日龄猪,可能是生产母猪饲喂时间较长,管理不严和圈舍条件有限,容易感染本病,如果感染没有引起致病,就会成为带菌者,长期以来就容易产生抗体;从仔猪情况来看,1月龄较2~3月龄的阳性率偏高,这是由于1月龄仔猪受母源抗体与自然感染的双重影响,消除母源抗体影响, 2~3月龄猪其阳性率结果基本上反映自然感染的情况。

王伟等对周口市所有县、市、区的畜牧兽医站与养猪协会和38个不同规模类型的猪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并对5个未免疫猪场的814份猪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周口市养猪业中的流行与感染状况。结果表明,周口市2005—2007年猪的呼吸道病发病起数占传染性疾病发生起数的23.71%,对38个不同猪场检测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猪数占饲养猪总数的比例在0~64.45%范围内,发病猪主要是外来品种,猪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在冬春季节,并且与引种有很大关系。

五、流行病学特点

(一)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特别是气温突变及寒冷时多发,病情也较严重。猪舍温度变化过大、湿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群饲养密度过大,猪的混群、转群,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良等应激因素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与传播。

(二)育肥猪感染率高由于种母猪存在较高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哺乳仔猪通过吸乳得到一定量的母源抗体,而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消失,容易遭受环境中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感染,造成发病。另外饲料中保健添加剂减少、猪群的转群、饲养密度大、其他疫病的发生造成该病在育肥猪和成年猪的发病几率大大增加。在多处国内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结果。

(三)规模猪场易造成该病的暴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不同饲养规模猪场的流行情况不同,该病经空气和接触传播,规模化猪场饲养密度越大,一旦感染,则传播很快,造成疾病的暴发。因此,养猪集约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该病流行更为严重,一旦发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散养猪场饲养密度低,流通小,接触传染源机会少,感染率低。因此,规模化养猪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较农村散养户严重。

(四)该病易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猪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后,常可引起其他细菌的混合感染,临床上常见与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混合感染,从而引起更复杂的呼吸道综合征,给临床诊断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猪群感染猪瘟、 猪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病等疫病后,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继发感染会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引起发病猪群的死亡率升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六、综合防制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尤其近年来,各种疾病混合感染,给该病的诊断与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根据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特点,加强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控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

(一)坚持自繁自养实施先进的饲养模式,规范引种程序,加强种猪检疫,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引入带菌种猪。坚持不同日龄猪群分群饲养,坚持全进全出。

(二)加强饲养管理出栏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改善猪舍不良环境,保持猪舍通风干燥,注意冬季保温和夏季防暑工作。

(三)加强疫苗免疫目前国内外均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由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较多,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不强,应用包括国内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场分离株制成的多价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放线血清型胸膜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一种多功能变压器自动收放线装置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考虑悬垂绝缘子串偏斜的张力放线计算研究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关于测量放线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