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在阳虚型外感病中的应用
2010-04-13
感冒俗称“伤风”,是机体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由口鼻或皮毛而入引起的肺卫功能失调。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声重而嘶、头痛、恶风恶寒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变稠,常伴有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痛不适等症状,一般病程较短,无转变3~7日即愈。虚症感冒,指平素虚弱之人或病后、产后、失血后体弱,气虚阴亏,外邪侵袭而患。虚症感冒是患者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致正气愈亏,常成本虚标实证。虚症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症候常分为阴虚感冒、血虚感冒、气虚感冒和阳虚感冒。对其中的阳虚兼外感者,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每获良效,故留心收集,加以总结。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方药构成:桂枝、白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1]。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制附子汤温经复阳,固表止汗,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汗漏并表证不解。笔者临床对于阳虚包括素体阳虚和误治伤阳而出现阳虚一类的外感病,施以桂枝加附子汤,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为符合“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或自汗,汗出恶寒甚,头痛,身痛,面色白,语声低微,形寒肢冷,舌质淡肿,苔白,脉沉无力或浮而无力”的症状[2]。本研究120例患者为北京市顺义区中医院门诊病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14~61岁;病程均在48小时以内。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方药:桂枝9g、芍药9g、甘草9g、生姜9g、大枣9g、炮附子9g。5剂,水煎服。每剂分早中晚服,同时予西医支持疗法。对照组给予口服感冒清热冲剂,每次12g,每天3次;另氨酚伪麻美芬片(日片)/氨麻美敏片(夜片),日用片每次1片,每日2次;夜用片每次1片,睡前服。两组均以5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局部体征消失,全身情况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并稳定2d 以上。好转:症状及局部体征部分消失,全身部分情况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并稳定1d 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对照组60例,治愈35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治愈率58.3%,总有效率88.3%;治疗组60例,治愈43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治愈率71.7%,总有效率95%。本研究计数资料在统计学处理中采用χ2检验,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桂枝加附子汤是在仲景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而成,而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其组成精炼,配伍严谨,桂枝为君,芍药为臣,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桂枝与甘草相合,辛甘助阳,益气发表;白芍与甘草以类相合,酸甘化阴,更加制附子则加重温阳之力,使内振其阳,外和其表;以达标本同治。临床所见阳虚型外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素体阳虚兼有表证;一类为误治、失治而成阳虚、表邪未解,但二者均为阳虚兼感,属表里同病,正与桂枝加附子汤证相符,故临床运用疗效较好。对于附子一药,临床上诸多医家均不敢轻易使用,认为其性峻烈,且属有毒之品,然在临床的应用,只要严格依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有是证用是药,正因其性峻烈,大辛大热,故若药证相符,则常常取效甚速,药到病除,非他药可比。外感病在临床极其常见,普遍为人们所了解,故往往被医生及患者所忽视。然其发生发展常牵涉多个脏腑,直到发生兼变证才引起重视。而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与其花大力气去治疗较危重的兼变证,不如在外感病轻微的初期阶段予以治疗,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论述桂枝加附子汤在阳虚型外感病中的应用,对外感病特别是阳虚外感的因、机、证、治加以浅述,意在阐释桂枝加附子汤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更能深化温阳解表法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益气解表、益阴解表、清热解表等方法的能力。